王国维终究以一个文人的决绝或者软弱告别了世界,也许他的死本来就很简单,那就是性格使然,但是后世人喜欢给非正常死亡的文人加以传奇,所以关于他死的谜底还有太多太多。当年与王国维相识的鲁迅曾说他“老实到像火腿一般”,胡适也曾直言不讳地说王国维“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当年王国维在北京招国学研究生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学生纷纷来到清华大学,都想看到日夜思慕的导师王国维。大家都在教室里盼望着,进来的是什么样一个风流倜傥的人物?踏进门来的王国维使大家很吃惊,这就是我们仰慕的伟大国学大师?面色发黄,八字胡,头戴瓜皮帽,身后拖着一根小辫子,看起来很丑陋。但等王国维一张口,一说话,一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就把这些学生领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新境界、新学问、新天地!这时候,同学们都会由衷地佩服他。但王国维为人处世上终究老实得像火腿,死于一种性格悲剧,他这一生似乎并不快乐。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开封。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将王禀及袭封前爵。王国维对此也深感自豪,撰有《补家谱忠壮公传》。不过,到了王国维这一代,却很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1898年,22岁的他进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对。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1902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国。后又在罗振玉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埋头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1906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携3种生平著述,眷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的身份处世。1916年,应上海著名犹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沪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并继续从事甲骨文、考古学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由蒙古贵族、大学士升允举荐,与罗振玉、杨宗羲、袁励准等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王国维一生中离不开的一个人就是罗振玉,求学时代十分清苦,受过罗振玉的帮助。王国维后来在日本的几年研究生活,是靠着罗振玉一起过的。为了报答他这份恩情,王国维最初的几部著作,就以罗振玉的名字付梓问世。罗振玉后来在日本出版、轰动一时的《殷墟书契》,其实也是窃据了王国维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罗、王二家后来做了亲家,按说王国维的债务更可以不提了。其实不然,罗振玉并不因此忘掉了他付出过的代价,而且王国维因他的推荐得以接近“天颜”,也要算做欠他的情分,所以王国维处处都要听他的吩咐。王国维就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之后,不知是由于一件什么事情引的头,罗振玉竟向他追起债来,后来不知又用了什么手段再三地去逼迫王国维,逼得这位又穷又要面子的书生走投无路。也许,正是性格上的这种悲剧,让身处乱世的王国维徒生悲哀,于是他决然地选择弃世。
(三)(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