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历史往往出现错觉,总觉得读书好的人政治就搞得棒,事实上,读书人的悲剧就在于,很多读书人根本不适合搞政治。
方孝孺是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也是朱元璋的皇长孙朱允炆的老师。因为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这就是建文帝。后来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夺取了皇位,
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上很多人不明白,正统的建文帝为什么被他叔叔夺取了江山,落得一个下落不明的悲剧。
其实,只要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端倪。建文帝的主要谋臣是他的老师方孝孺,而朱棣的主要谋士则是劝朱棣不要杀方孝孺的姚广孝,
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法名道衍,是个和尚,其实见,其气度,就不是呆子方孝孺能够可比的了。
《明史.姚广孝传》:“太祖选高僧侍诸王,为诵经荐福。”于是,通过关系,他与野心勃勃的燕王朱棣挂上了钩。
这个和尚不是等闲之辈,私下跟朱棣许诺,你要用我的话,我会给王爷一顶白帽子带。如此露骨的暗示,实在是胆不小。“王”之上面加一个“白”字,不就是“皇”吗?
他那时“住持庆寿寺”,但“出入府中,迹慎密,时时屏人语”。最终,在他的帮助下,朱棣得了江山。得了江山后,朱棣论功行赏,姚是第一,举朝上下,竭力推崇,甚至到了“帝与语,呼少师而不名”的亲昵程度,但是他依然做和尚,无论朱棣怎么说,他就是在庙里做和尚。朱棣急了,“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
这才是真正的政治家,知道功成身退,而且还会宽容地劝朱棣不要灭了读书种子方孝孺。最终自己也得以善终。
但是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重要谋士,他在干嘛?外患危机,他却在引导建文帝进行复古改制的尝试。还计划恢复古代井田制度。
最可怕的是,他还认为自己非常有政治头脑,开始瞎指挥,特别搞了两手昏棋,直接促进了建文帝的灭亡。
第一手,他搞了一次缓兵计,让人去北平做燕王朱棣的工作,赦他无罪,要他罢兵,谁知这位信使到了北京,大门都没敢进。试想想,即使他见到了朱棣,朱棣会听话吗?你让我交兵权,然后保我平安,鬼也不信啊。方孝孺的书生味这时就显得过于幼稚了。
第二手,他搞了个离间计。挑拨朱棣两个儿子内讧,哪知道事情根本不是他预料的那样,即使再有矛盾,也肯定跟自家亲兄弟在一起,跟自己的爹站在一边,总不可能站在堂弟那边。结果大儿子朱高炽把送信人和挑拨离间的信一起交给了朱棣,表明自己心迹。
等到朱棣带兵渡江,建文帝慌了,不少大臣劝建文帝先避难,待有机会在伏笔,可是方孝孺却要死守京城等待缓兵,并劝建文帝“既事不济,当死社稷”。——哪有这样做大臣的,你让皇帝搞什么忠烈,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勾践不是卧薪尝胆复国了么!太多这样的例子。
方孝孺以为所有的人都和他一样,血拼到底,但是第一个打开城门,迎接朱棣进城的就是他的好友,朱元璋的女婿李景隆。
跟姚广孝比起来,作为学问家,方孝孺是没得话说,但是作为一个政治家,方孝孺估计是50分都拿不到,保守、迂腐、偏执,最后害得他的学生建文帝跳入熊熊火海,结束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