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凶残的朱棣把方孝孺诛杀十族以后,知识分子们就开始彻底动摇忠君思想了,皇帝是永远不能当朋友去处了,伴君如伴虎,绝对不是说着玩的,即使你搞定了一只老虎,帝王之家,个个都是豺狼虎豹,一不小心,你全家就被他们给吃了。
读书的人从小都是很聪明的,方孝孺6岁就能写诗,人奇其才,呼为“小韩子”。15岁随父兄北上济宁,励志攻读师从“开国文臣之首”的翰林学士(正五品)宋濂,历任陕西汉中府学教授(从九品1392-1398),翰林侍讲(正六品1398-1399),侍讲学士(从五品,1399-1400),直至按照《周礼》更定官制,将侍讲学士和侍读学士(皆为从五品)合并为文学博士,并升任文学博士(正五品,1400-1402)。建文年间(1399-1402)担任建文帝的老师,主持京试,推行新政。
读书好的人自有读书的好处,据说朱元璋做皇帝的洪武十五年(1382),在东阁大学士吴沉等起荐下,方孝孺应征至京,在奉天门奉旨作《灵芝》、《甘露》二诗,朱元璋非常满意。
于是赐方孝孺吃饭,朱元璋玩了一招考察方孝孺,有意使人欹斜几具,试其为人,方孝孺正之而后坐。朱元璋看后非常开心,认为他学问渊博,做人也厚道,有期待日后辅佐子孙之意,厚礼遣回乡。
此后十年,方孝孺主要在家读书写作,发表了不少文章,也更有文名了。31岁时,仇家于叔争讼,词连孝孺,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问罪。朱元璋见到方孝孺的名字,特名释放。
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儒。这一美誉是明成祖朱棣的高参姚广孝的创意。
姚广孝了解方孝孺,破城之前,曾请求朱棣,称看重气节的方孝孺不会轻易归顺,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明史?方孝孺列传》记载: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