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1 / 1)

在这样的堕落和悲苦中,李清照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出现了,不过这个男人的出现,充分证明了李清照的眼光越来越有问题。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舟(一作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

现在细加考究,其原因应属两方面的。先说军中小吏张汝舟。他之所以那么主动积极、千方百计、软硬皆施地要把李清照骗婚到手,

心里怀着两个鬼胎:一是,倾慕李清照名门之后,才貌出众,一代词宗,“文章落纸,人争传之”,名闻朝野,一心想娶到她,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求仕途飞黄腾达;二是,贪图李清照手里由赵明诚遗下的大宗文物,价值连城,一心想只要娶了李清照,就可霸占她手中的珍贵文物,一步登天,成为巨富,就可以买高官,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再说李清照。她之所以轻易上当受骗,晚年病中再嫁“匪人”,其原因有二:一是,自丈夫赵明诚染疾暴亡,前后三年时间,一个独身女子,年近半百,重病缠身,孤苦伶仃,精神上需要有人关怀,要有家庭的温暖;生活上也需要有人体贴照顾,安度晚年;二是,三年来拖着重病的身子,颠沛流离,四处逃亡,吃尽苦头,亡夫遗下这么多珍贵的文物,在兵荒马乱中丢失了许多,使她雪上加霜。这时,她是多么希望能有个依靠,能有个人保护年老多病的自己,也能保护亡夫遗下的珍贵文物,不负亡夫生前的重托。加上张汝舟花言巧语,李清照像所有高知女性一样,头脑一热,自以为萌发第二春,就非常愚蠢地稀里糊涂的把自己给嫁了。

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其实,李清照和赵明诚收藏的那些宝物,经过四次流散,基本就光了。第一次流散在建炎年间(1127),二人仓皇南下,载书十五车,其余的都留在青州乡间。金兵攻陷青州后,一把火全烧成了灰烬;第二次是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把不少藏品暂时寄放在洪州(今南昌)赵明诚的妹婿处,结果这年冬月,金兵攻陷洪州,“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第三次流散也比较倒霉,当初赵明诚病重的时候,有个朋友带着一个玉壶来看望,后来不知怎么外头就传说,赵明诚夫妇向金国献玉壶要当汉奸。李清照这下吓得不轻,就想把手头的文物捐给朝廷表明心迹。李清照献出的古董政府没拿到,却全落到了一个借机大发国难财的将军手上;第四次,是在会稽,住在钟氏家中,当时李清照身边只剩下五六箱书画砚墨,被邻居夜里掘开墙壁偷走了五箱,从此她和赵明诚穷尽一生搜集的这些东东基本上流散殆尽。

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气急败坏的张汝州居然隔三岔五地就给我们的女词人来点家庭暴力,“日加殴击”。这时候的李清照决定鱼死网破,她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和作假,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李清照入狱后,由于熟人帮忙,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虽然编辑过程中想到赵明诚这厮对她的种种不好,但毕竟两人也曾琴瑟和谐过,而且赵明诚要比张汝州好百倍。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残害。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死亡日期和具体地点,竟然湮灭无闻,一代才女如此结局,令人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