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什么信任姚广孝,也许怕杀害“读书种子”的骂名,刚开始的时候朱棣是不想杀方孝孺的。方孝孺是赌输了,不管他内疚也好,还是台州人的硬气也好,对待篡位的朱棣,他是决定以死应对的,这点我觉得,比一些墙头草、随风飘的小文人高尚多了,但是读书人毕竟是读书人,老是以一种赌气式的策略来逞一时之快。
朱棣要做皇帝,让方孝孺写草诏。召至,方孝孺悲恸声彻殿陛,这个我们都可以理解,甚至连朱棣都理解,他亲自下榻,假惺惺地劝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对于这样的把戏,偏执的方孝孺在殿堂上直击朱棣的虚伪,他反问道:“成王安在?”
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
句句在理,字字刺心,自然彻底地把朱棣给搞怒了,气急败坏地说:“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朱棣这时候露出流氓本质,一再提醒,“难道你不怕诛杀九族么?!”好家伙,方孝孺怎么回答的,“你纵然诛我十族,我也不在乎!”
这回朱棣是彻底发飙了,明确表示就诛他十族。那天正好是除夕夜,家家户户都在准备过年。作为当时的大户人家,方家也非常热闹,一家子斗在准备年夜饭,这时候大群官兵涌进了方家,之后,惨绝人寰的一幕发生了……
方孝孺的妻子郑氏和两个儿子方中宪、方中愈上吊死了,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而死。家人都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他的亲戚朋友可都遭了殃。每抓到一个,都带到方孝孺的面前,让他看看,再行千刀万剐,一共杀了七天,八百七十三人。方孝孺纵是铁人,恐怕也要为自己的一时口快深深自责吧。他做了一首绝命诗——“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孰不我尤!”
当弟弟方孝友被捆到他的面前时,方孝孺终于抗不住留下了眼泪。方孝友也做了一首七绝告别哥哥:“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回家山。”
这两个兄弟看来都是驴脾气。八百多人杀完了,轮到方孝孺了,他被凌迟处死后拆散骨骸弃之。除去杀的人,此案还入狱、充军、流放一千多人。
方孝孺以这样的形式“流芳百世“,其实实在是文人的可悲,他误了建文帝。靠一帮纸上谈兵的文人搞政治,事实证明,遇到阴谋篡权的朱棣,终是墙头草随风飘。
他的死也算是给了建文帝一个交待。在新的朝廷大殿,他和明成祖的针锋相对的咄咄对话,让后人感慨于他的贞烈。然而,朱棣的一句“此朕家事”,让他的愚忠最终灰飞烟灭。
他死了,读书种子从此就断了,文人从此变得更加油滑和隐匿。只是陪他一起死的“十族之”八百四十七人,还有不可数计的充军发配者,会不会对他永不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