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评说王安石,还经常拿他跟老对手司马光、苏轼比。王安石质朴,节俭,博学,多才,是历史上惟一不坐轿子不纳妾,死后无任何遗产的宰相。
王安石一生在官位上总是想着用实行行动为老百姓做事,不辞劳苦,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甚至大力整治黄河,消除黄河水灾。司马光做了一辈子官,也没看他为老百姓做过多少实实在在的好事,而是只看他和诸位大人喝小酒,大谈圣人仁义,琢磨着如何赋诗作词。
王安石曾经花90万救助过一个小官,他死后基本没什么财产,司马光死后,朝廷花100万为他修坟。
再谈苏轼,苏轼对美女一直有自己的独特品味,绝对是一位风流诗人。他老兄流传下来的词作三百多首,大多是谈女人的。 苏轼对女人的态度,可以说是“好色且**”,朝云小姑娘只十几岁就被他老兄破了瓜,其余的“数妾”就不用再提了。
王安石则不同,他好像对女人不太感兴趣。王安石的夫人姓吴,是一位减肥一直不见成功的胖太太,也许对于自己容貌过分不自信,所以她瞒着丈夫,擅做主张的为丈夫置办了一个小妾。白天对他只字不提,到了晚上朝王安石房间里一送。王安石看见后,忙问这是怎么回事?
小女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王安石,并告诉他为何卖身为妾,是因为丈夫将一船官麦沉船失却,倾家**产也赔不起朝廷的官债,实在没办法,只好把自己九百贯钱给卖了。
敬爱的王安石听完后,并没有趁人之危,而是为这位女子单独安排了一个单人间休息,第二天找到这位女子的丈夫,让他把妻子带走,并未让其退钱。要知道九百贯不是小数目,换算下来就是当代的20万元啊。
但为什么说王安石是一个怪人呢?就是因为他人性的复杂,现在分析下来,王安石小人的方面也很多。
以苏洵、苏东坡父子跟他结下的梁子来看,王安石某些事做的确实小了点。
嘉祐六年(1061),二十六岁的东坡参加制举,王安石以知制诰的身份出任考官。东坡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众考官都欣赏东坡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东坡之文“全类战国文章”。王安石随后还在任东坡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东坡的不满之意。神宗说东坡文学出众,为人亦平静,司马光、韩维等大臣都称道之。王安石回答说东坡是“邪险之人”。 还说三年前东坡遭父丧时,韩琦等赠送赙金不受,却利用运丧的官船贩卖苏木入蜀,还说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东坡虽有才智和名望,但只能当个通判,不可大用。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
王安石对恩人欧阳修做的也比较过分。据《宋史》记载,曾巩曾经将王安石介绍给欧阳修,欧“为之延誉”,王后来才渐渐得志。可是,由于欧阳修是保守派,他还是把这个牵线人排挤出政坛。有人曾建议王安石留下欧阳修这位有经验的政治家,王安石脸一翻,却说,“欧阳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稷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下安用?”最终欧阳修被逐出开封,回安徽滁州去筑醉翁亭了。王安石此话此举,确实让人寒心。
现在看看,为了达到自己目的,王安石手段使得有点狠,只要是反对变法,哪怕是希望稍微改良点,全被他搞下放了,欧阳修回家养老,司马光靠边站,苏东坡请他修理西湖去。“乌台诗案”说到底。王安石也有“功劳”,好在他还有文人的良知,盛怒的皇帝甚至想把苏东坡给杀掉,王安石还为政敌苏东坡求了情,说“圣朝不宜诛杀名士“,但苏东坡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某些方面也是拜他所赐。
王安石也许就是这么复杂,就是这么矛盾,或者就是这么古怪,有时候他的心理素质很强悍,有时候似乎又莫名惊恐。他的变法开启了一个时代,但种种缺陷,也给他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王安石其实死的很蹊跷。临死前一天,在野外骑驴独行,他看见一位农妇向她递交诉状,然后就消失不见了。回到家后,他却怎么也找不到放在衣袋里的诉状。他记得很清楚,当时他是把诉状认真地接过来,然后工工整整地放在衣服口袋里。这样,他越想越怕,越怕越想,第二天,他就在恍惚和惊吓中死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