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贡献
(一)人格与认知的有机结合
该理论取向有三个主要贡献与优点(表7-7)。首先,它用认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来探讨人格论题。许多人格理论均让人为其概念模糊及难以引发出有关实验研究而困惑不已。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多少都有此问题,此外,大多数人格理论均独立于其他心理学研究领域。因此,当人们考察各种理论时,很难明白指出该理论的哪部分是源于其他理论心理学领域,尤其是临床类的理论更是如此。至于认知信息处理取向,则与传统理论不同。该取向的人格心理学者试图借用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再加上实验程序,以此模式来探讨人格,体现了理论取向的兼容性。
表7-7 人格的认知信息处理论的优、缺点对照表
(二)研究人格的重要层面
人格的认知信息处理取向的第二个优点在于其探讨的现象上涉及人格的重要问题。由于传统重视实验的理论,常常忽略了许多方面的人格功能。但是认知信息处理论所探讨的课题——个人如何组织有关人物、情境、事件与自我表征,这些都是人格心理学者理应探讨的主题。虽然实验心理学有时会忽视自我与意识、思维方面的课题,但是认知信息处理取向仍认同实验研究,并且关心、觉察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三)对临床领域的重要贡献
认知信息处理研究取向在临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认知治疗法的明确特征就是在于探讨人们对自己的所思所言。除此之外,还对人们信息处理的过程、导致心理失调的扭曲认知以及可用来改变这些扭曲的认知程序等进行研究。由于强调主动与结构化的研究取向,使得本研究取向与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的治疗法有根本的区分。同时,它强调人们内在发生的变化,因此也与行为主义理论不同。另外,由于采用认知疗法的学者队伍在不断扩增,认知研究也更广泛地涉及各种心理问题。
二、理论缺点
(一)以电脑为理论模型的问题
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以电脑模型研究人类功能是否有助于了解其行为”。人们在许多方面的思维并不像电脑,更别说是行为像电脑了,米勒是以电脑模型探讨人类思维的先驱与领导者,但他后来也主张“电脑运作的方式与心灵运作的方式没有一点实际联系,就如同车辆无法表现出人们行走的方式一样”(Miller,1982)。电脑进步神速,能处理的信息量剧增,人类所设计的程序也日益复杂使电脑能够模拟人类思维。然而,许多人仍相信人类思维的本质与机械思维不同。不仅在于机械不可避免地需要由人来选择被储存的信息,而且由人来设计好组织信息的程序——此为信息处理中两个主要的过程,同时在于机械不像人类思维过程会进行许多节约性与非理性的联结。此外,人们会进行内在意图、动机、诱因及行动等判断过程。虽然有可能将电脑设计成类似的方式进行思维(Colby,1982),但是两种思维过程间仍有相当大的鸿沟。另外,在社会情境中思索有关社会现象的过程,本质上就不同于对中性信息独自进行处理的过程。
(二)忽略情绪与动机
当前认知心理学忽视了像情感与动机等重要的人类现象(Bersheid,1992;Hastorf & Cole,1982)。该取向一味遵循认知心理学原有的观点,不思突破,则有犯同样错误的危险。在一味重视脑袋里的东西时,就可能会使研究处于丧失灵魂的危机中。
在20世纪20~30年代间,行为学派在美国盛行一时,而认知过程研究并不多。学习论者托尔曼是一个例外,他强调认知的重要性,批评当时盛行的人类行为的电话交换机模式(刺激—反应)。一位批评托尔曼的学者指出:他让动物淹没在思考中,却未能思考它们何以选择该项行动(Guthrie,1952)。同样的,当代一位认知心理学学者也提到:“正如认知心理学呈现的:让人们迷失在思考中而未能行动的危机一样,当前研究取向(认知人格)仍然未触及解决行动如何发生这一问题”(Posner,1981,p.340)。
(三)治疗作用不明
以认知为基础的治疗法被广泛应用,但是它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虽然这些治疗法有共同认知重点,但是缺少一个理论模型。此外,它们通常与认知心理学本身的研究论述没有直接联系(Brewin,1989)。其次,虽然这些研究取向主张认知扭曲是情绪失调(如焦虑与抑郁)的原因,但是究竟是它们决定了负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的联想或结果,仍有待澄清(Segal & Dobson,1992)。如同行为治疗界中一位权威人士所说,“谈到因果,抑郁患者非理性认知的特征是否可能为困扰情绪的结果而非原因?”。(Rachman,1983)再次,人们不清楚到底认知治疗是强调理性、实际认识还是适应性认知。这些用语都曾被提过,还常常彼此交换使用。然而,有证据指出,抑郁患者就比常人更不会为认知扭曲而苦恼(Power & Champion,1986)。治疗的目标是在协助人们学习如何将现实扭曲得更好以得到较佳感受。最后,虽然有一些证据指出,对某些患者,某些认知疗法有某些疗效,但这点仍未确定(Miller & Berman,1983)。
总的说来,人格与治疗的认知信息论还是有着美好的前景。尤其是学者在研究时注意到上面提及的这些不足后,应该说认知信息处理论的一些进展多少修补了其缺失。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认知到情绪和动机,前面提及可能的自我与自我标准均是讨论自我图式的动机性质。二是从认知到行为,认知信息论并非一味只强调思考,相反地,越来越重视行动。与特质论只重视人们所拥有的结构的观点不同,该研究取向还重视人们想要进行的事物(Cantor,1990)。研究者用许多观点来强调人们是朝向一定目标行动的,如目标、个人计划、个人奋斗目标以及生命作业等概念(Cantor & Zirkel,1990)。三是从西方自我到跨文化自我,在形成个人人格上,文化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西方原来不言自明的“自我”,在其他文化中,其含义却可能与我们得自西方社会的差别甚多(Roland,1988;Shweder,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