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理论应用(1 / 1)

认知信息处理论的临床应用对医疗健康许多专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成为心理学者研究与压力有关的疾病、抑郁症等严重心理疾病的主要课题之一。这一研究取向有下列假设:

1.认知(归因、信念、预期、关于个人与他人的记忆等)是决定人们感受与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学者对人们的所思所言会有研究的兴趣。

2.对认知的研究倾向于重视情境特殊性或情境分类,虽然学者也承认有概化性的预期与信念。

3.心理疾病被认为是由于对自我、他人及世界发生的事件有扭曲、不正确或不良的认知。不同形式的疾病源自不同的认知或信息处理方式。

4.错误、不良的认知会导致问题行为与感受,并进一步导致问题的认知。因此,自我预言实现的循环会发生,因为人们会朝向肯定与维持其扭曲信念的方向去行动。

5.认知疗法涉及治疗者与患者双方共同努力以找出产生困难的扭曲、不良的认知,然后以更实际、适应的认知取代。这种治疗取向较为主动、结构化且聚焦目前。

6.与其他取向相比较,认知取向不重视潜意识。此外,该取向重视改变特定、有问题的认知,而非整体的人格的改变。

习栏7-5

信息处理不足引发行为问题

认知理论的一个推论是一些问题反映了基本认知或记忆功能的不足:注意、分离和组织信息等。例如,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比一般人需要更多的时间再认刺激,如字母(Miller,Saccuzzo & Braff,1979;Steronko & Woods,1978)。目前还不清楚是否这一结果暗示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或是否在只在感觉上有影响。然而,这个问题可以解释精神分裂症者在生活中的困难。

另一认知理论观点指出注意能力有一个极限。如果你过于注意一些事情而不是你想要做的事,你在你要做的事情上就会变得效率低下。注意资源被无关事情所抢夺,就会使你学习变得困难。例如,焦虑占用了注意的资源,会使处理其他事情变得困难(Newman et al.,1993;Sorg & Whitney,1992)。有考试焦虑或社交焦虑的人当焦虑发生时做事效率就会降低。一个类似的证据被用来研究抑郁相关的缺陷(Conway & Giannopoulos,1993;Kuhl & Helle,1986)。

一些发散注意的类型也可能导致问题(Crick & Dodge,1994)。例如,过分攻击性的孩子不会注意到其他孩子的意图的线索(Dodge,1986;Crick & Dodge,1990)。结果,他们经常误判他人的意图并有过激反应。的确,他们经常抢先出手(Hubbard,Dodge,Cillessen,Coie & Schwartz,2001)。这对有暴力倾向的成年人也成立(Holtzworth-Munroe,1992)。

为什么人们以效率低下的方式运用注意呢?他们的图式导致他们这么做。图式的作用之一是告诉你在一个新事件中去哪里寻找信息:你寻找符合图式的信息。因此,一个有偏向或不完善的图式可能使对线索的搜索带有偏见,这可能导致错误推论和不恰当行为。

摘自:Charles & Michael.Perspectives on Personality,2008.p.392

一、压力与应对

在压力与健康领域中,认知取向心理学者的研究一直都非常重要。拉扎勒斯的研究在本领域是举足轻重的,他指出,心理压力大小看个人对人与环境的认知而定(Lazarus,1990)。

(一)压力

根据心理压力与应对的认知观点,人们只有在认为情境对个人的重压已超过个人的资源所能承担的范围且危及健康时才会产生压力。其中有两个认知评估阶段。在初级评估(primary appraisal)时,个人评估他所遭遇的事是否性命攸关,有无威胁、危机存在。例如,对自我评价可能有害或有利?个人的健康或关爱对象的健康是否危险?在次级评估(secondary appraisal)时,人们评估自己做什么事能克服伤害、防止伤害或改善处境。可见,次级评定实际是评估个人应对初级阶段所评估的潜在伤害或利益所需的资源。

(二)应对压力的方式

在压力的情境中,有许多应对的方法被看成是可能有效管理、掌握或容忍那些被评估为超出个人资源负荷的境遇。有人将应对方式区分成以问题为中心应对方式(problem-focused form of coping)(如,设法改变情境)及以情绪为中心应对方式(emotion-focused form of coping)(如,情绪逃离、逃避—避开,寻求社会支持)。新近对该领域的研究偏重在发展评价应对方式的问卷——应对方式量表(Ways of Coping Scale),以及不同应对策略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已得到一些结果(Folkman,Lazarus & Gruen,1986):

1.人们对不同情境的评估方式不同,即个人评估时似乎对环境中的情况很敏感。

2.有证据指出,个人用来应对压力情境的方法,同时具有稳定性与变动性。虽然使用某些应对方式似乎是受人格因素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应对方式的采用似乎还是相当受情境因素的影响。

3.一般而言,自陈压力水平越高、越努力去应对,其身体健康越差,越可能出现心理症状。反之,自觉越有掌握权,其身心健康越佳。

4.虽然某一特定应对方式的价值应视其应用场合而定,然而一般说来,有计划去解决问题(我拟好行动计划且依行动计划行事或我只管一步步做)比逃离—避开(但愿出现奇迹或试着大吃大喝来减轻紧张)或与之对抗(如,我就让情绪发泄出来或我对那些肇事者发脾气)使个体更适应。

有学者研究了人们可能用来应对困境的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及其作用。例如,自我阻碍策略(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即设法自我设障(如,赴重要面谈时故意迟到)以避免可能的失败对自尊的威胁(Higgins,Snyder & Berglas,1990)。即人们以能使失败合理化的方式行动。此策略的好处是,可能导致个人拥有成功的幻觉而不必冒真正失败的危险,也可能会有效协助个人处理失败威胁而带来的焦虑。然而,也可能导致逃避行为而怀疑自己能力。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防御性悲观主义(defensive pessimism)(Norem & Cantor,1986)。该策略是指人们采用低期望以应对失败的焦虑。例如,我们可以想象一位成绩全优的学生,每次都担心下次考试会全军覆没。该策略优点在于不会导致降低动机或对失败的自我预言实现,反而可能有助于个人有效应对失败焦虑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当然,它同时会带给当事人一些持续性的不安全感与焦虑。此外,有证据指出,一旦悲观主义者养成了一种概化性的应对策略或反应形式时,对个人健康可能会有负面的作用。

二、心理疾病与治疗

认知信息处理论主张心理疾病是由于不切实际、不适应的认知而形成的。因而治疗须努力改变这些扭曲的认知而以更实际、适应的认知取代。

(一)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Albert Ellis(1913—2007)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REBT)是由曾经是精神分析家的艾利斯(Albert.Ellis,1913—2007)于1955年所创的理性治疗发展而来。最初他所用的名称为理性治疗(Rational Therapy,简称RT),到了1961年才改为理性情绪疗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简称RET),直到1993年艾利斯又将理性情绪疗法更改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因为他认为理性情绪疗法会误导人们以为此治疗法不重视行为概念,其实艾利斯初创此疗法时就强调认知、行为、情绪的关联性,而且治疗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技术都包含认知、行为和情绪三方面。

他认为,人既是理性的,又是非理性的。人的精神烦恼和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于其思维中不合理、不符合逻辑的信念。如,我们必须要做某件事、我们应当有如此感受、我们理当成为这种人、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感受或情境是无能为力的。这种信念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时,便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而通过逻辑、辩论、说服、嘲笑或幽默等方式的运用,我们可以改变那些导致疾病的非理性信念。当人们接受更加理性与合理的信念时,其焦虑与其他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虽然长久以来艾利斯的看法被行为治疗人员忽视,因为他们强调外显动作行为,但他们已能接纳认知疗法的发展。

1.不合理认知观念

人们有哪几类不适应的认知?认知过程有多少,就会有几种。例如:

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s):“如果我表明我的要求,别人会拒绝我。”“如果发生了美好的事情,坏事必定已经上路了,会跟着而来。”

错误推论(faulty reasoning):“我这次失败了,所以我必然是能力不足。”“他们没有照我期望的方式去做,因此他们必定不重视我。”

不良期望(dysfunctional expectancies):“如果我遭遇的事可能变糟,那它就会变糟。”“灾难就在角落。”

消极的自我观点(negative self-view):“我总觉得别人比我好。”“我所做的每件事结果都是错的。”

不良归因(maladaptive attribution):“我容易紧张所以总是考不好。”“我赢的是运气;我输了我是天生输家。”

记忆扭曲(memory distortion):“生活糟透了,不只现在如此,它一向都是如此。”“我从未做成任何一件事。”

不良注意(maladaptive attention):“我只是一味担心如果失败了会有多糟。”“最好什么都别想;反正你也无能为力。”

自我打击策略(self-defeat strategy):“别人击败我之前,我先认输。”“我要在别人拒绝之前拒绝他们,然后看看人们是否还会喜欢我。”

2.治疗过程

其治疗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心理诊断(psychodiagnosis)阶段:

这是治疗的最初阶段,首先治疗者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其次,摸清病人所关心的各种问题,将这些问题根据所属性质和病人对它们所产生的情绪反应分类,从其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入手。

二是领悟(insight)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帮助病人认识到自己不合理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或症状是什么,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要寻找产生这些症状的思想或哲学根源,即找出他们的非理性信念。

三是辩论(working through)阶段:

在此阶段,治疗者主要采用辩论的方法动摇病人非理性信念。通过反复不断的辩论,病人理屈词穷,不能为其非理性信念自圆其说,使他真正认识到,他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乎逻辑的,也是没有根据的。开始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信念,什么是非理性的信念,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

四是再教育(reeducation)阶段:

Aaron T.Beck(1921—)

为了进一步帮助病人摆脱旧有思维方式和非理性信念,还要探索是否还存在其他非理性信念,并与之辩论,使病人学习到并逐渐养成与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的方法,加强解决问题的训练和社会技能的训练,以巩固治疗效果。

(二)贝克的认知疗法

与艾利斯一样,贝克(Aaron T.Beck,1921—)原先也是位精神分析家,后来舍弃精神分析而发展出一套认知疗法。他的认知疗法以对抑郁患者的处理最负盛名,也应用于各种心理疾病患者。按照贝克的看法,心理问题“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例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错误的推论,以及不能妥善地区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别等。”(Beck,1987)在抑郁患者中,其思想通常是关于失败,自我价值,而焦虑困扰者则只关心危险(Clark,Beck & Brown,1989)。

1.抑郁者的认知三角

贝克的抑郁认知模式重点在于患者会系统地错估当前与过去经验,导致自认为是一个失败者、世界是充满挫折,而未来是凄凉的。这些三种负面观点即称为认知三角(cognitive triad),所包含的负面观点,关于自我的(如,我能力不足,不讨人喜欢、毫无价值),关于世界的(如,世界对我们要求太多,生命总是涉及痛苦与被剥夺)。此外,抑郁者倾向于错误的信息处理,将日常难题夸大成灾难,并从单一遭拒的事件过度概化到产生没人喜欢我的信念。就是这些思想问题、负面图式以及认知错误才产生抑郁。

2.错误认知研究

大量研究试图找出错误认知在抑郁与其他心理疾病中的角色。这些研究大多支持贝克认知三角的观点及其他错误认知(Segal & Dobson,1992)。与非抑郁者相比,抑郁者似乎更将焦点集中在自己身上(Wood,Saltzberg & Goldsamt,1990),更会采用负面自我建构(Bargh & Tota,1988;Goldsamt,1990),尤其与自我有关的,更偏好悲观看法(Epstein,1992;Taylor & Brown,1988)。这些研究尚未弄明白的是,是否真的是这些认知导致抑郁,而不是因为其本身就是抑郁的一部分。此外,即使它们是原因所在,而这些错误认识是如何发展的,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3.认知治疗

抑郁的认知疗法旨在辨认并纠正歪曲的概念化过程及不良信念。一般治疗每周时间间距有十五到二十五个时段。该取向被描述成涉及高度特殊化的学习经验,教导患者监控其负面、自动化思想,体验出这些思想如何导致情绪化问题与问题行为,去检查与反思这些思想的证据,并以更现实导向的解释,取代这些认知偏差。治疗者协助患者了解事件的解释能导致抑郁情绪。例如,下面即是治疗者(T)与患者(P)间可能发生的交谈:

P:当事情不顺利时我就忧虑。如我考试失败时。

T:怎么一次考差就让你抑郁?

P:是,假如我失败了就永远别想进法院。

T:所以考试失败对你来说是件大事。但是,如果一次考差就能让人变成临床抑郁患者,你认为每位测验失败的人都有抑郁症吗?每位因考差而得抑郁症的都严重到有治疗的必要?

P:不是,要看那次考试对当事人的重要性而定。

T:没错,那谁来决定考试的重要性呢?

P:是我啦。

资料来源:Beck,Rush & Shaw,1979

除了检验信念的逻辑性、效度与适应性外,治疗者也给患者布置行为方面的家庭作业,以协助患者自己检验某些不良认知与假设。也指定患者进行一些可以得到成功与愉快结果的活动。一般而言,治疗时主要针对被认为影响抑郁的特定认知上。另外,贝克注重治疗者持续主动建构的治疗过程、强调此时此地以及强调意识因素等。认知行为治疗抑郁症患者的疗效是相当高的。因为它较少中途放弃,特别是没有什么副作用(O'Leary & Wilson,1987)。

(三)梅钦鲍姆的压力免疫训练

D.Meichenbaum(1940—)

根据梅钦鲍姆(D·Meichenbaum,1983)的看法,“认知行为疗法是协助患者认同,检验现实及纠正不良、扭曲概念化方式和不良信念等,认知行为治疗的效用在于使患者成为更能解决问题及更有能力的科学家”。所谓压力(stress)并不是某种困难或不利的情境,而基于当事人对人和环境的认知。他主张压力与认知评估有关,感受压力的人常常拥有各种自我打击与干扰的思想。此外,这种自我打击认知及相关行为也具有自验为真的成分(例如,人们会使得别人以过度保护的方式对待他们)。最后,事件会以与负向偏差一致的方式被知觉及回忆。他所发展用来协助人们应对压力的方法称作压力免疫训练(Meichenbaum,1985),它被认为类似以医学免疫法对抗生物疾病。

压力免疫训练有三个阶段:概念化阶段、技巧的学习与练习阶段、应用与追踪阶段。

1.概念化阶段

在概念化阶段中,引导患者了解压力的认知性质,收集他们可能拥有的对事物不适当或不正确的想法,可通过问卷与访谈方式来完成,不管哪种方法,都是设法使患者能觉察那些负面、构成压力的想法的存在,如“做任何事都要很费力”与“我无法控制这些想法或改变情境”。还要了解那些负面思想对自身情绪与行为有不利的影响,以引起他去改变这种状况的努力。

2.技巧的学习与练习阶段

在技巧获得与练习阶段,主要是协助人们学习应对压力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并改变错误的认知。首先,教导患者学习肌肉放松的方法,作为准备性活动。其次,教导患者学习改善认知的策略。如,如何重新分析问题使它们变得较能掌握等认知策略;或者教导患者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如何界定问题,找出另一个可能的行动方案、评估每种解决方案的优缺点,而执行最可行、最佳的方案。最后,接受自我教导训练,学会不断地用言语鼓励自己进行应对,如,“我办得到”、“一步一步慢慢来”、“我对自己进步的情形很满意”等。

3.应用与追踪阶段

教导患者如何在实际情况中应用第二阶段学会的技巧。首先,患者想象在各种压力情境下运用在第二阶段学会的技能与策略。其次,运用行为训练、角色扮演,以及治疗者与患者的榜样示范。再次,将这些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最后,为了预防再犯,教导患者将偶发的难题或失误解释成可谅解的意外,而非个人失败与能力不足。此外,在追踪期,可能还需定期检查,以确保当事人不会再回头采用早先不良的认知与策略。

表7-6中压力免疫法所提倡的应对措施旨在使人们掌握有效的自我指导的方法,而不是在面临压力和恐惧时惊慌失措。

表7-6 压力免疫法所提倡的应对措施

(来源:Meichenbaum,1974.)

压力免疫训练与大部分认知疗法相比较,是相当主动、重点式、结构化与简要的疗法。它曾被医学界应用到即将接受手术的患者的身上;在体育界用来协助运动员处理竞赛的压力;对遭强暴的受害者则协助他们处理这些创伤;而在工厂环境中则教导工人更有效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