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大五模型(1 / 1)

一、基本假设

格尔顿(Galton,1884)最先提出了词汇假设的观点。词汇学研究取向的基本假设是:每一种文化下的自然语言包含了所有能描述人格的维度。有什么样的人格表现就会有什么词来描述它。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来研究人格维度,因为“所有的人格特质都会被编码到自然语言中去。”(Allport,1937)

二、基本结构

大五人格因素模型涵盖了人类领域的主要心理方面,因而具有广泛性与代表性,如表6-7所示。

表6-7 大五人格因素的内涵

(一)外倾性

外倾性(Extraversion)也称外向性,指人们活动能量的强度与数量。其一端是极端外向,另一端是极端内向。外向者非常爱好交际,通常还表现为精力充沛、乐观、友好和自信。内向者含蓄,自主,稳健。外向性的水平高的人表现出社会化、活跃、健谈、个人光辉、乐观、喜欢娱乐、充满爱;反之,外向性的水平低的人表现出隐藏、严肃、冷淡、独立、安静,他们并不像外向性格那样精力充沛。

(二)宜人性

宜人性(Agreeableness)或叫随和性,是测量人际关系的维度,它意指人际交互作用的特征,这种相互作用是指个人的人际喜好由同情到憎恨的一个连续区。宜人性水平高的人,表现为有责任感,友好合作,乐于助人,可信赖的,易被他人接纳和富有同情心的。而那些宜人性水平低的人(被称作敌对型),他们多抱有敌意,怀疑人生价值,粗鲁甚至故意伤害他人,为人多疑,缺乏合作精神,性子急躁,喜欢控制他人,报复心强并且残忍。随和的人注重合作而不强调竞争,随和性差的人则喜欢为了他们的利益和信念而争夺。

(三)尽责性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也称谨慎性,这个维度是指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自律。该维度上的分数用来评估组织能力,持久性,控制能力,动机水平在目标指向行为中的作用。尽责性分数高的人倾向于表现出组织能力高,做事严谨,有条理、有计划,并能持之以恒,自我把握力强,准时守信,有道德原则,有野心。在尽责性上得分低的人倾向于表现无目标,不可信,懒惰,粗心,容易见异思迁,爱享受。由于这些特征总是表现于成就或者工作情境中,有些研究者就把这一维度称之为“成就意志”维度,或者就叫“工作”维度。

(四)神经质

神经质(Neurotism)或称情绪稳定性,依据人们情绪的稳定性和情绪调控情况而将其置于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某处。那些经常感到忧伤、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在此维度上会得高分。更易体验不同的消极情绪。神经质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心理压力,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过分的渴望,或者是无法容忍失败以及无法作出克服困难的反应。它包括几个维度,比如忧虑,气愤,抗议,沮丧,自我觉知,易冲动,易受伤。而在此维度上得分低的人多表现为平静、自我调适良好、不易出现极端和不良的情绪反应。

(五)开放性

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也称求新性,是指对经验持开放、探求态度。事实上,智力是求新性的代名词,但求新性与能力、智力是有所不同的,它还包括积极探索的行为和对经验的正确评价。这一维度的特征包括活跃的想象力、对新观念的自发接受、发散性思维和好奇。在此维度上得分高者是不依习俗的、独立的思想者,是好奇的、具有想象力的,喜欢娱乐性的新颖的想法,不跟从习俗的价值观。不倾向于服从众人的态度和信仰,而保留他们的独特体验,坚定自己的信念;他们按自己的方式行动,情感上比较迟钝。得分低者多数比较传统,喜欢熟悉的事物胜过喜欢新事物,思维的开放度低。

习栏6-4

大五人格特质的遗传率估计

资料来源:J.C.Loehlin,1992,p.67

三、基本特点

大五模型的建立是以词汇假设和因素分析为基础的,通过大量的研究获取了一个可信而普遍的词汇维度——大五因素结构(Goldberg,1993c)。这一因素结构具有以下特点(杨波,1998):

1.大五因素结构提供了一套高度验证性的维度,它以简洁的方式广泛地描述了现象学的个体差异。以词汇数据为基础的大五模型是属于人格属性的描述性模型,以特质论为基础的五因素结构联系着生理特质,其研究以问卷为主(John & Robins,1993)。

2.不同的人格定义导致不同的选词标准。选词标准越严格,抽取的人格维度越广泛。通常的选词标准是能真正表示人格属性的、稳定持久的术语。

3.大五模型中的5个因素的重要性和验证性并不等同。前3个因素(外倾性、宜人性、尽责性)比后2个因素(神经质、开放性)更重要,更易检验。

4.大五模型的每一个因素不是由单纯分离的特质变量所组成。许多特质术语主要负载某一因素,次要负载另一因素。

5.人格属性的分类须包含其意义的平行和垂直特征。平行特征指的是在同一层次上属性之间相似的程度,如“谦恭”包括了“胆怯”、“合作”。垂直特征指的是属性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可靠性”比“守信用”抽象概括。

6.大五模型仅是人格研究的一个重要开始。该模型不是人格理论,它描述的现象型人格属性仍需要基因型理论予以解释(Ozer & Reise,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