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理论应用(1 / 1)

一、异常人格产生的原因

艾森克对异常行为的形成及其治疗和处理的意见是和他的人格理论密切关联的。他同时采用了遗传和学习的观点,主张一个心理不健康者所表现的症状或不良适应的情况,是和他的人格特质及神经系统功能有密切关系的。艾森克认为一个精神官能症患者的病征,乃是他的神经系统和其某些产生恐惧反应的经验所共同形成的,比如有一个神经质(neuroticism)和内向性分数很高的人,他的神经系统激发水平(arousal level)偏高,通常轻微的刺激,也可能引起他颇为明显的心理及神经反应。若是他不巧遭遇过一次具有威胁性或危险性的痛苦经历,引起他强烈的情绪反应,就很可能形成某种不健康或防卫性的行为。换句话说,当事人的遗传和生理因素的人格特质是其不良适应的先存因素(predisposition)。

艾森克在异常行为的病理分析方面,虽然是以其人格类型理论为出发点,但是在该类行为的处理方面,却是以学习论为基础的,崇尚行为治疗的原理。他认为个人的激发水平应有其遗传和生理背景,但外在事物是否具有威胁或伤害性仍然是后天习得的。凡是习得的行为反应形式,都可以经再学习而予以消除(unlearned),或是经由重新学习建立一套良好的适应方式加以替代,这就是行为治疗的基本理念。

根据同样的观念,那些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者会具有较高的神经质、较高的外向性,以及较高的精神病质(psychoticism)。他们的激发水平很低,常需要较强烈的刺激来满足其需求,同时他们学习接受社会规范的意愿很低,因此行为治疗对他们的效果不显著。

二、异常人格的治疗方法

艾森克虽然重视特质的解剖生理基础,但在治疗技术上,他重视的却是行为治疗(behavior therapy)。艾森克认为,行为失调的获得遵循一定的学习规律,行为治疗家可以通过同样的规律消除不合时宜的行为,发展出适当的新行为。

艾森克主要运用了三种行为疗法:暴露疗法、系统脱敏法以及示范疗法。三种疗法的适用症包括各种恐惧症、遗尿症、强迫症、考试焦虑症等。

(一)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flooding technique)就是让患者长时间暴露于恐惧情景中以消除恐惧症。其基本原理是恐惧刺激开始出现时,会引起个体强烈的消极情绪反应,但延长暴露会使个体产生认知上的改变与对恐惧刺激的适应。患者会认识到事情不像想象的那样可怕(O'Leary&Wilson,1987,pp.166—167;Marshall,1985,p.132)。

(二)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与暴露法不同,它的理论基础是对抗性条件作用(counterconditioning)。在对抗性条件作用中,个体在一种条件性刺激下必须学会一种新的反射,这种新的反射跟过去形成的条件反射在机能上正好相反。比如,一位患者对老鼠恐惧,老鼠这种条件刺激与恐惧的情绪反应之间形成了联结,如果能在老鼠这种条件刺激与放松这一情绪反应之间建立新的联结,并且该联结的强度大于旧的联结,那么就可以消除不适应行为。系统脱敏以此为基础,让患者在焦虑刺激出现时产生与焦虑相反的反应,逐步使焦虑得到抑制。系统脱敏采用逐步消除神经症反应的方式,利用肌肉放松技术,最终形成焦虑刺激与放松反应之间的联结。

(三)示范疗法

示范疗法(modeling)通过让患者观看电影、录像或者真实情景中他人有效控制恐怖的情况达到减轻或消除恐惧症的目的。该疗法的理论基础并非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而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是符号化的动物,换而言之,人可以利用语言文字通过间接经验学习,而且,人类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之后通过内化转换成言语或表象符号,在一定动机的驱动下,转化为自己的行为。示范疗法特别适用于对特定刺激的恐惧症的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