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方法(1 / 1)

一、研究取向

艾森克认为心理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人格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但是这两个领域里的理论家都忽视了对方的工作,实验心理学家很少涉及个体差异,而人格心理学家则忽视了实验的重要性,结果导致实验心理学家因忽视人格差异因素而得出错误结论,而人格理论则因缺乏实验证据支持而流于形式。艾森克认为两者要结合起来,人格心理学要用实验和测量来为其理论提供支持;而实验心理学研究也要考虑到人格差异的重要性。

艾森克认为人格研究的趋向是:首先从理论上确定人格的维度;其次对这些人格维度进行测量;最后,为这些人格维度提供行为与生理实验结果支持。艾森克认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说,我们用科学的观念建立了我们的理论(Eysenck,1947,pp.1—2)。因此,艾森克非常强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二、效标分析

艾森克在研究其人格理论时,主要采用了“效标分析”的方法。效标分析(criterion analysis)是一种借助因素分析来证明理论假设的方法。这表示艾森克一开始就对一些基本特质或类型有一些假说,然后挑选与此基本维度有关的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测量。其次,他选出两个效标组,这两个效标组已知在该维度上存在差异。再计算每一测量的结果与这两效标组之间的相关,这些相关系数则可以显示出这些测量与该基本维度的关联程度。

以神经质维度为例,艾森克(1952)与他的同事挑选了两组被试,每组被试大概超过200名。正常组是智力在中等以上的男性军人,他们在陆军服役时间至少6个月。神经质组则是因精神疾病困扰而退役的军人。除了正常组的智力水平相对稍高些,两组被试的其他方面均适度地匹配。被试在两天的时间内做了大量的人格测验,所采用的这些测量均与神经质维度有某方面的关联。艾森克分析了每一种测量对神经质组与正常组的区分,得到以下的结论:第一,几种问卷与客观性行为测验可区分两个组的被试;第二,由表达性动作而来的测验不具有区分效度;第三,用罗夏投射测验可区分正常与神经质组的被试。以此分析为基础,分析28种测验的交互作用,得到相关矩阵再做因素分析。最后,他得出结论:神经质是一种人格因素,它也跟智力一样可以被有效可靠地测量。

三、问卷式测量法

艾森克编制了两种测量人们内—外向维度的问卷:《毛德斯里人格量表》(Maudsley Personality Inventory,MPI )及《艾森克人格量表》(Eysenck Personality Inventory,EPI )。在《艾森克人格量表》中,可以测量出外向与内向人的具体差异。例如,典型外向者对下列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别人认为你很活跃?如果大多数时间你无法与很多人接触的话你会不会感到不快?反之,典型的内向者对下列问题的答案是“是”:你宁愿看书而不愿与别人会面?与别人相处时你大多是静默的吗?这些问卷能区分内外向、神经质维度等方面的被试的人格。

四、其他方法

除了问卷法之外,还有其他的、更客观的方法探知内外向在脑与中央神经系统上的差异。举例来说,内向型与外向型的人,他们由脑波电位仪测得的唤醒水平(arousal level)并不同。内向型的人似乎总想避免外在刺激,而外向型的人却不断地去寻求。这样的结果可归因于大脑皮质激起的能力不同。似乎外向型的人总是追寻刺激以避免无聊,而内向型的人则向往一种安静、沉思的状态(Geen,1984)。著名的柠檬汁实验证明了这种唤醒现象。

习栏6-3

柠檬汁实验

有报告指出内向型的人比外向型的人分泌较多的唾液(Corcoran,1964),下面是一种简单的测试方法可决定一个人的内—外向状态。

一块两头尖的棉布块中央绑上一根长线。使得棉块保持完全的水平状态被线吊起。

接着,受测者要吞咽三次,然后迅速地以舌头接触棉布块的一端达三十秒钟。然后,在受测者的舌头上滴四滴柠檬汁。等吞下之后,受测者再以先前舌面同样的部位接触棉布块的另一尖端。经过三十秒钟后,舌头移开,让棉布块仍旧被线吊着。

如果完全依照假说所言,内向型的人所接触的棉布块应朝有柠檬汁的那端倾斜,外向型的人所接触的棉布块可能还会保持水平,或者倾斜程度没有内向型的人那么大。这表示柠檬汁引发相当大量的唾液分泌。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在这个实验中,外向人格与内向人格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资料来源:James Neill.Psychology 201: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