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波特是研究特质的先驱者,是西方现代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格心理学家,他的作品现在读来仍然有很大的价值。
一、理论贡献
(一)重视研究成熟、正常的健康人
奥尔波特是第一个研究成熟的、正常的成人,而不是研究神经病患者的人格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及早期的理论以观察异常人格为基础来建立他们的理论,使得其理论在推论到正常人身上时会出现偏差。奥尔波特研究正常的个体,因而发展起来的理论更具有广泛价值。
他把异常人格与健康人格之间、成年与童年之间的差距理论化。他是唯一断言异常人格与健康人格没有机能上的类似性,而是各自独立实体的人格理论家。人的特质是童年体验的产物(弗洛伊德等提出)只对心理患者是真的,他不否定童年影响的重要性,它的确可招致出现异常心理,可是健康人格一旦形成就会摆脱了过去。心理健康是积极的前瞻性,我们的生活更多的受现在的事件和对将来的看法的影响而不是我们的过去。这使个体可以自觉、审慎地规划未来,是健康认识的增加而不是紧张度的减少,每当达到个人目标和理想时,人们就会积极寻求新的动机与目标。
(二)整合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的理论兼容并包,成功地调和了不同学派的观点而卓然自立,不偏不倚。奥尔波特在人格心理学方面的两大贡献:一方面,奠定了人格心理学的学术地位,使人格心理学成为科学心理学的主流;另一方面,建立起了一套人格心理学理论。奥尔波特从来没有打算创立一个全新的、包罗万象的理论,他所发展出的新概念并不多,相反,他积极借鉴一些旧理论中与其观点相一致的元素。他虽然反对精神分析的基本理念,却并不拒绝使用无意识、防御、本我等精神分析术语。
奥尔波特勇于破除传统,开创人格研究的新领域,敢于批判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人格观。而且,其他心理学家很少有人像奥尔波特一样竭尽全力地去透视人格理论,也很少有人像他一样对人格的定义字斟句酌。今天,奥尔波特开创的特质研究、特殊规律研究法、宗教与价值观的研究方兴未艾,足以说明其远识和睿智。
(三)对人本主义与自我心理学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在人格心理学史上,没有一位心理学史专家会将奥尔波特视为一个人本主义与自我心理学家,但毫不夸张地说,奥尔波特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与统我发展阶段理论与人本主义的健康观以及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差异不大。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行为主义盛行的心理学年代,坚守意识与自我的阵地,坚持被铁钦纳等视为异类的特质研究,为人本主义及认知心理学的萌芽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缺陷
虽然奥尔波特的著作以生动第一,结构第二,可读性高而受欢迎,但其理论体系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理论可检验性较差
除了几种价值观趋向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之外,奥尔波特的其他大多数见解已经超越了科学检验的范围,在这一点上,奥尔波特和弗洛伊德的理论可以归为同类。
(二)理论的解释范围较窄
奥尔波特的动机理论仅仅对成人行为中的部分动机作了富有意义的解释,但是儿童的动机如何?神经症、人格障碍、精神病患者的动机又是怎样?是什么驱动他们的行为?一般的成人与健康成熟者行为动机有何差异?在奥尔波特的理论中并未给予解释,虽然他也承认精神分析提出的本能论、行为主义的强化论以及人本主义者的潜能论,但他并未对各种动机理论加以整合。
(三)有循环论证的倾向
奥尔波特重视表面动机,主张动机的多元性和多样化,极力反对将动机归类并挖掘众多行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这种主张虽然与日常生活相一致,比如对一个吝啬鬼的解释,无须说其人格来源于童年期的排便训练,只需要解释为积累钱财的兴趣和习惯使然即可,毋庸置疑的是,这种解释极其简单方便,然而,这种解释和没有解释又有多大差别呢?而且,一门科学的首要任务,就是从大量表面现象中归纳出深层机制,简单的罗列违背了科学研究的宗旨,是不可取的。
(四)忽略了外在因素与潜意识动机对个体的影响
奥尔波特过度重视个体意识活动尤其是自我自主性对行为的影响,而较忽略外在因素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奥尔波特强调人类行为中积极正常的一面,忽略潜意识或生物性动机的影响,在这点上似乎有失独断。大多数社会科学家以“独特的人格谬论”来对奥尔波特反驳。他们认为从共同或普遍性原则的角度,也可以用来说明人,如果心理学将焦点放在个人与独特性上,会使心理学的发展失之贫瘠,枯燥乏味。
(五)折中倾向使之启迪性不够
人格理论的激发性是指该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激起后来研究者去研究该理论所衍生出假设的热情、兴趣和**。依此标准,奥尔波特的理论只能得到中等评价。他的特质理论、价值观研究和对偏见的兴趣激发了多种多样的后续研究,但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两大学派的启迪性相比,奥尔波特的理论稍显不足,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奥尔波特的折中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