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实现者的人格特征
(一)对杰出者的研究
自我实现的概念最初是由戈尔德斯坦(Kurt Goldstein,1878—1965)提出,他曾通过对脑伤士兵脑功能自我调整的研究,论证了机体内部潜能的自我实现。马斯洛在动机论中再次论证这一概念,提出了系统的自我实现理论。自我实现理论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内容,该理论是基于他对最有创造力、最健康和最成熟的人的研究。他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努力变成他能成为的样子,是最高动机的实现,如潜能的充分发挥、超越自我、对某一事业忘我献身的人。马斯洛假设,在原则上每一个人都会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基本需要的满足是通往自我实现的途径。
与其他心理学家不同的是,马斯洛不关注那些心理疾病患者,他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心理健康的优秀人士作为他的研究对象,他最关心的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潜能实现。前面提到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人的调查研究是从对两位他尊敬的老师——韦特海默和本尼迪克特开始的,马斯洛最初并不是为了研究,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两位老师的人格特点。当马斯洛发现这两个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的特征时,他非常兴奋,开始寻找具有相同特征的人,那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人。马斯洛对许多当时在世的和历史上的人做过调查研究,其中包括爱因斯坦、贝多芬、罗斯福、赫胥黎、林肯、歌德、杰弗逊、斯宾诺莎等48位杰出人士。
马斯洛认为虽然人都是具有自我实现倾向的,但是只有很少的人才能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大约只占人群的百分之一)。而且自我实现只能出现在一些年龄较大的人身上,这些人一般都在60岁以上。
(二)自我实现者的特征
通过调查研究,马斯洛概括出自我实现者的15个典型特征:
1.能完整准确地知觉现实
能认清现实,对现实有更好的洞察力,对现实采取客观的态度,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和需要,而是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理解世界,较少受焦虑、恐惧的影响,所以他们可以有效地预见未来。自我实现的人可以与现实保持一种融洽的关系,并且这种特点可以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自我实现者可以在杂乱、不整洁、混乱、散漫、含糊、怀疑、不肯定、不明确,或者不精确的状态中感到惬意,以满足客观环境的需要。”[1]
2.悦纳自己、他人和周围世界
他们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不会受到罪恶感、羞耻心以及焦虑的影响。接受一切事物好坏两个方面,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没有抱怨和挑剔。像孩子一样,用纯真无邪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可以接受随成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如对于衰老、怀孕、生育、死亡等不觉得苦恼,也不会念念不忘往日的欢乐。但是,他们对于自己身上妨碍人性发展的缺点,如妒忌、偏见等则非常敏感,力求改正。
3.内心生活、思想、行为自然率真
自我实现者的内心非常自由,行为率真自然,不矫揉造作,也不弄虚作假,一切发自本性。比较容易超脱习俗的影响,不隐藏自己的观点,行为不受制于社会期待的角色要求;天性纯真,真实的感情自然流露,忠实于自己。
4.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能心平气和地处理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问题看得和其他问题一样,喜欢解决问题,因此都热爱自己的职业。他们愿意献身于事业,全力以赴地做事情,包括工作和养育孩子。
5.有独处的需要
既不回避与人交往,也喜欢独处的感觉。他们不愿意依赖别人,喜欢自己做主,所以不需要频繁地与人接触。
6.具有独立自主的特征
自我实现者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不受自然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制约。不需要靠他人的评价来获得支持,不需要依赖于他人而得以生存。
7.接受并欣赏新事物且不厌烦平凡的事物
自我实现者能以兴奋的、惊奇的、愉快的心情体验每一天所遇到的事情,而这对于普通人来讲却是熟视无睹的。“对于自我实现者,每一次落日都像第一次看见那样美妙,每一朵花都温馨馥郁,令人喜爱不已,甚至在他见过许多花以后也是这样。他所见到的第一千个婴儿,就像他见到的第一个一样,是一种令人惊叹的产物。”[2]他们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了巨大的灵感和心醉的感觉。
8.具有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在一瞬间发生的,是一种喜悦的、极度兴奋和广阔、松弛、平静的感觉,它是完整、和谐的、无忧无虑的体验,人们没有压抑和防御、无所畏惧,不再焦虑、更加努力的追求,因而更容易获得成功。高峰体验是一种与宇宙融合的瞬间的奇妙而美好感觉,是成长的体验,有了这种体验之后,人们会感觉更加自由,更加欣赏生命。自我实现的人有比一般人更多的高峰体验,他们几乎每一天都能有这种体验。高峰体验并不一定都是特别的强烈,也可以较为平和。
9.热爱人类并具有帮助人类的真诚愿望
他们对于各种文化的人都非常关心,甚至是那些有攻击行为或愚蠢的人。他们愿意帮助全人类。
10.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持久而深入的人际关系
虽然他们对几乎每个人都很友善和关心,但他们的交往是有选择的,只有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共同的价值观是发展友谊的基础,他们倾向于寻找其他自我实现者做朋友,并友情深厚。
11.有民主的性格,能尊重他人人格
他们宽容,能接受各种各样的人,不管是什么种族、宗教、家庭、性格、职业或者肤色,都能平等地对待,不歧视他们。
12.道德标准明确,分辨目的与手段的区别
他们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和明确的行为准则,有自己心目中的是非标准。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也知道达到目标的手段,绝不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13.有卓越的幽默感
自我实现者的幽默是善意、没有优越感的,他们不会做伤害他人感情的幽默,如讽刺挖苦,他们更倾向于自嘲。一般人所喜爱的猥亵**的幽默,是他们所不屑的,他们能在有意义的生活事件上,找到幽默的题材,并且富有哲理。
14.富有创造力,不墨守成规
这种创造性不仅反映在某些艺术活动中,也反映在一般活动中。这不是因为他们有超人的才能,而是因为他们的心灵像小孩子那样天真,会因为想出一套新奇的方法而兴奋不已。这种创造性来源于更开放的经验和更自然的感情。
15.具有批判精神,不容易被社会**
他们能顶住环境的压力,倾向于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不受文化的影响和束缚。他们注重内心的体验,依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做事,不会信奉一种与个人价值相违背的文化规范。
虽然自我实现者具有许多的优秀品质,但他们也有一些缺陷。马斯洛指出,他们也有愚蠢、轻率、挥霍或粗心的习惯。他们会显得顽固,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令人厌烦甚至恼怒。他们并没有完全摆脱浅薄的虚荣和骄傲,当涉及他们的作品、家庭或孩子时更是如此。他们也经常发脾气,例如,偶尔会表现出难以想象的冷酷无情,虽然他们非常强硬有力,但是也会有自责、怀疑、焦虑的痛苦感受。
因此,马斯洛认为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人类的心理具有非常大的成长潜能。尽管这些特征是从对杰出人物的研究中得出的,但马斯洛认为这些特点可以推广到普通人身上,因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倾向,这是人的本性。
(三)建议
马斯洛给那些希望自己也能达到或趋于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提出了一些建议:
1.要坦白自己的感情,不要使心胸像瓶颈一样狭窄。
2.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试着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问题,从长远考虑问题。
3.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要多一份欣赏,少一份抱怨;即使有不如意的地方,也要尽力想办法解决;多一份实干,少一份空谈。
4.确定积极可行的生活目标,并且要全力以赴,但不要期望未来的结果一定成功。
5.要坚持真理,即使众人反对,也要挺身而出,为正义而奋斗。
6.不要使自己的生活僵化,为自己留一分宽松的空间;偶尔的身心放松,有助于潜力的发挥。
7.与人交往要坦诚,既要让别人了解你的优点和缺点,也要与别人分享心中的快乐和痛苦。
二、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是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创造的一个名词,是指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基本需要获得满足后,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豁达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趋于顶峰、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满足与完美的体验。在高峰体验时,人会产生一种存在认知(being cognitive),这与一般的认知不同,这种体验仿佛与宇宙融合了,是人自我肯定的时刻,是超越自我的、忘我的、无我的状态。
马斯洛(1962)在要了解高峰体验的意义时,请190位大学生做被试,要求大学生们根据下列指导语写出他们的反应:
我希望你去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最奇妙的经验,最快乐的时刻,狂喜的时刻,全神贯注的时刻,可能是因为谈恋爱,或倾听音乐,或突然被一本书或一幅画所打动,或一些伟大的创作时刻。首先,把这些记下,然后试着告诉我在这尖锐的时刻你感觉如何,和你在其他时刻感受到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在这个时刻你在那些方面是怎样不同的一个人(对其他的受试者则问这个世界看起来有什么不同)。[3]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自发的、不需要努力而达到的、非自我中心的完善和达到目标时的体验和状态。不同的途径、不同类型的活动,都可以获得高峰体验,如做父母的感觉,欣赏大自然,对艺术的感受,创造性的活动,情欲**的体验,运动时的感受,顿悟体验等等,这些最高快乐实现的时刻都是人的高峰体验时刻。
在这一时刻,人们丧失了时间和空间的定向能力。例如,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常常忘记了时间和周围的事物。在科学和艺术创作中,高峰体验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例如,大画家凡·高(1853—1890)往往就是在这种体验中,画出了好的作品。他把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献给了艺术,就像被某种东西支配着,牺牲了一切,包括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去绘画。这其中支撑他的“某种东西”就是人的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时,人们会觉得自己处在能力的顶峰,能最好地、最完善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这在哲学家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例如,萨特、尼采和叔本华等人,他们都曾无数次有这种体验。一个人在高峰体验时,会更觉得自己在活动和感知中是负责的、主动的,是创造的中心。例如,海明威、川端康成、莫泊桑和马尔萨斯等一大批文学家、艺术家,都常常有这样的体验。
图5-3 刘翔的成功不仅让其本人具有高峰体验,同时也让许多国人感受到高峰体验。
马斯洛认为不仅仅伟人才能感受到高峰体验,其实多数人都有高峰体验,有些人可能没有察觉到它的存在,或者不接受这一体验。自我实现者的高峰体验比普通人更频繁、更强烈、更纯粹。高峰体验的产生有很多原因,但马斯洛认为,只要人们日趋完善,凡事顺心,便可能不时产生高峰体验。他承认每个人的高峰体验是不同的,马斯洛比喻说“到自己定义的天堂一游”[4]。这种体验不会经常出现,时间也不会很长。但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它,就会有新的创作和新的发现。
当然,高峰体验更多是一个人孜孜奋斗、拼搏的结果。它是一种冲动,一种情绪,一种灵感。一个人抓住了这种体验,并充分利用这种体验,是会有收获和成功的。
[1] 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187页.
[2] 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191页.
[3] E.Jerry Phares,林淑梨、王若兰、黄慧真译.人格心理学.心理出版社,1995,241页.
[4] 转引自:Jerry M.Burger,林宗鸿译.人格心理学.扬智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4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