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论观点(1 / 1)

马斯洛关注心理健康的人,认为人有积极向上的潜能和能力,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结构。马斯洛的研究对象全部是正常的、最健康、最优秀的人。他用积极的、乐观向上的语言,描述了人格中的积极层面。他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了解心理学如何促进人的快乐和健康。他说:弗洛伊德提供了心理病态的一半,而我们必须补上健康的另一半。

一、人性观

马斯洛对于人性的看法非常乐观、极富人道主义味道,他对于人性有很多假设,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是好的、端正的、仁爱的,每个人都有对美、真理、正义等的本能需求。而且至少是中性的,不是生来就坏的。但马斯洛也指出(1968):人的这种天性没有动物的本能那样强而有力,而是非常娇弱的、容易受到习惯、社会风俗、文化压力或者不恰当态度的抑制,容易受到学习的影响。但是,无论在什么人身上,这种天性都很少会消失,即使这种天性被忽略了,它也会不断地努力发展。

虽然马斯洛承认世界上有邪恶和神经症,但他认为这并不是人的本性,而是由于不好的、不合适的环境造成的。暴力以及破坏性的行为,并非人的天性,而是人的天性被不好的环境所扭曲和阻挠的结果。马斯洛认为在良好的环境下,人们都会希望表现出好的品质,如友善、爱、诚实等,这一点与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的“性善论”较为接近。所谓好的环境,就是那些有助于人的内在本质实现的环境;否则就是坏的或变态的环境。马斯洛从小的经历也可以说明这一点,他少年时代虽然是痛苦的、与世隔绝的,但他并没有患精神病,马斯洛认为这是一个奇迹。这表明环境的糟糕并不一定使人出现精神疾病,因为人的本性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人健康发展。所以马斯洛在进行心理研究时,从一开始就关注那些健康的、支配性的个体,后来做了杰出人物的研究分析工作。他一生都在开拓心理学领域,对健康人进行研究。

二、人格动力——需要理论

马斯洛强调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不是由性本能引起的。他从个人生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动机理论,也叫做需要的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他认为人类是由一系列具有生命意义的和满足内在的需求所驱动。动机理论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的动机论是以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基础的,这些需求使人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人是可以长期满足的:一种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另一种需求就接着要求被满足。马斯洛认为人格出现病态的最重要原因是因为基本需要受到挫折,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

(一)需要的种类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类:

1.基本需要

基本需要(basic needs)也叫缺失性需要(deficiency needs)。如果缺失,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和动物所共有;如果得到满足,紧张就会消除,兴奋就会降低,便失去了动机,它与人的本能相联系。

2.心理需要

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s)也叫成长性需要(growth needs),可以产生成长性动机,是一种超越了生存需要之后,所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希望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它不受本能的支配,为人类所特有。满足了这种需要,人就会产生出强烈、深刻的幸福感,这就是马斯洛所描述的“高峰体验”。

(二)需要的层次

马斯洛最初将需要分为七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后来,他把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归入自我实现的需要,形成最终的五层次说。认知需要是指对于知识、理解的需要,包括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需要。审美需要是指对于美、对称、简洁、完满和秩序的需要。

图5-2 马斯洛需要层次说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是有层次的,是一种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过程,呈金字塔形式排列。处于最低层的是生理需要,依次上升的是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在满足较高层次需要之前,必须先部分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只有低级的需要满足之后,才能产生高级需要,以此类推。例如,在原始社会时期的人们,不太关注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因为他们的生活总是被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所占据。而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则变得非常重要。

这些需要是相互联系的,并且组成了一个优势层次。一般来说,占优势的需要将支配人的意识,并自动组织、补充机体的各种能量;不占优势的需要就会被消减,被遗忘或者被否定。当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是积极的推动者;另一种更高级的需要就会出现,并且支配人的意识,成为行动的组织者。人总是不断被各种需要所困扰,是不断需求着的动物,除了少数时间外,很少能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人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后,另一个欲望就会迅速出现;一个欲望被满足了,又会有一个新的欲望站到突出的位置上来。“人几乎总是在希望着什么,这是贯穿他整个一生的特点”。[1]

1.生理需要

生理需要(the physiological needs),是指与有机体生存、繁衍有关的需要,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如对于食物、水、氧气、性、排泄和睡眠的需要等等。这些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的,他们优先于任何其他需要。如果一个人的基本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其他的需要就会处于次要位置。例如一个极度饥饿的人,只对食物感兴趣,动机就是要吃饱肚子,这时候他不会去关注其他的东西,如读书、听音乐等。凡是被人们感觉到的需要,一旦被满足就会产生愉快的感觉,所以吃、喝、痛苦的减轻、性的满足,都会使人愉快。

马斯洛认为人类机体有这样一个特征:当机体受到某种需要支配时,对事物的看法会改变,一个长期处于极度饥饿状态的人,他的理想就是有丰富的食物。他会认为,只要有了充足的食物,便是最幸福的人,不会再渴求其他东西。但是,马斯洛认为当一个人真的有了充足的食物,并且总是能有所保障时,就会产生更为高级的需要,“需求某种东西本身就意味着已经存在着其他需要的满足”。[2]

如果一个人的生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如常年的饥饿、口渴或其他生理需要被剥夺,将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紧张,这种状态会控制他的注意力。但是马斯洛并不肯定有些人过分沉溺于生理需要的满足,如吃得过饱、饮酒过度、性行为泛滥等,认为那样是为了作乐,而不是为了维护生命,所以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2.安全需要

一旦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就会出现安全需要(the safety needs)。安全需要是指生命对于稳定、安全感、依赖、秩序、法律、界限、避免痛苦和恐吓、受保护的需要等等。安全需要是个体寻求一个环境,使生命避免受到威胁。当未来不可预测时,或者当社会秩序处于动**不安时,人们的安全需要会更加明显。比如人们会参加储蓄和保险;会选择一个稳定的工作,而放弃收入高,但有风险的职位。同样,人们可能会愿意维持一个并不幸福的婚姻,如果它提供了一种稳定性和安全感。

这种需要的重要性在儿童和某些神经官能症(如感到有被害危险的妄想狂)身上表现非常明显。儿童在遇到威胁时,会不加掩饰地表露出来,而成人却努力压抑这种反应。所以,当成人的安全受到威胁时,不一定能从外表观察出来。儿童的安全感还有另一个表现,那就是希望一个有规律、有秩序、有组织、有结构、可以预测的生活。例如,儿童对于陌生的、新奇的环境会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需要一个可以把握的世界。对于家庭环境不稳定的儿童(如父母吵架、分居、死亡、离异等),如果缺乏安全感,也容易使儿童产生紧张、焦虑不安及受惊吓等。当家庭出现危机时,受到影响和伤害最大的就是孩子。所以应妥当处理家庭关系,尽量给予孩子一个稳定的环境,满足他们的安全需要,使他们健康成长。另外的一种情况也能引起孩子的恐惧,如父母亲发怒而训斥、恐吓孩子,或者施以行动上的体罚等等,都会引起儿童的惊慌失措和紧张不安。

一些患有神经官能症的成年人,对于安全感的需要情况与感到不安的儿童一样,只是表现不同,他们试图遵循一种固定不变的行为方式或观念,让生活非常有秩序。某件事情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进行或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否则就会感到不安。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好像在准备应付即将来临的威胁,他们往往会寻找保护人,一个可以依赖的人,一个更强大的人,可以说他们是保留着童年时代特点的成年人。

3.爱和归属的需要

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都得到满足后,爱、感情和归属的需要就可以产生。爱和归属需要(the 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是指渴望在生活圈子里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联系,渴望被别人接纳,能够给予爱并获得爱,并被认为很有吸引力。比如希望有知心的朋友、有亲密的爱人和可爱的孩子。

马斯洛认为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匮乏之爱,比如占有他人,这是一种自私的爱,是为了获取而不是给予。另一种是存在之爱,如关怀他人,这是一种基于成长的不是占有的爱,是不自私的爱。马斯洛相信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每一个人都有他愿意参与和愿意从属的团体。成熟的爱是两个人之间健康亲密、相互信赖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两个人会没有恐惧、没有戒备。如果其中一方害怕自己的弱点会被发现,那么爱就受到了伤害。马斯洛所说的爱不是性,性是一种生理需要。爱是对另外一个人的一种深深关注的态度,包含着强烈的帮助,包括给予他人爱和接受别人的爱。爱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感到孤独寂寞和空虚无助;如果儿童缺乏爱,就不能健康成长。如果爱的需要受到挫折,会容易使人心理失衡,出现心理疾病,产生慢性的人格困扰问题。人们需要爱就像需要碘、需要维生素一样。

许多人都在抱怨他们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夫妻抱怨对方冷淡、没有足够的温柔;孩子们抱怨父母不关心他们;员工抱怨老板对他们不够重视。有些人甚至由于爱与归属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而永远无法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人们对浪漫的爱情的向往,不仅仅是由于爱和归属需要的影响,而且还由于强烈的性的驱力的作用,而这是一种重要的生理需要。

现代社会生活中,爱的需要的威胁是最普遍的。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口流动增加,家庭破裂,传统意义的群体出现动摇。人们之间的交流减少,隔阂增大,所以人们对于归属、接触和爱的需要更为迫切。一切有助于建立亲密关系的交朋友小组或成长团体都会令现代都市的人们向往。

4.尊重的需要

当爱与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会把注意力指向尊重的需要(the esteem needs),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两方面。自尊包括对自己有力量、有成就、有信心以及要求独立自由的渴望,即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来自他人的尊重是指需要别人承认我们是有能力和有价值的,包括希望自己有名誉、威望、地位,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赏识。

一个健康的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能获得别人的积极评价,需要自尊、并为他人所尊重。如果自尊的需要受到挫折,就会认为自己缺乏价值,即使拥有金钱、爱人和朋友,也会使人产生自卑、无能、沮丧和软弱的感觉,会使人丧失基本的信心,或者会祈求得到其他补偿或者会有神经病态的趋向。不仅儿童在与成人的较量中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许多成年人也会有类似的感受。拥有强烈的罪恶感和羞耻感的人,都是低自尊的牺牲者。尊重的需要一般来自所从事的社会活动,马斯洛认为,最健康、最稳定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气或虚伪的奉承之上。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当人们所有的较低层次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后,人们就开始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的生活要往哪里去,我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多数人都会朝着目标努力。

自我实现需要(the 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促进个人发挥自身最大潜能的需要,是促使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促使他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人(what a man can be,he must be)。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实现生命价值的需要,其目的是扩展经验,充实生命,而不是补偿不足。马斯洛认为人性的主要动机是自我实现而不是生物性需要的满足;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们会朝向成长的历程,完成与自身能力相符的事情。例如,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这样他们才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不一样的,并非必须是重大的发明或艺术创作,只要一个人尽力做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实现潜能,如一个母亲尽力照顾好家庭和孩子。

马斯洛认为能达到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并不多,仅为百分之一,而且是一些年龄较大的人,或者是心理发展比较成熟的人。

与较为低级的需要不同,比如爱的需要,幼儿在几个月的时候就可以表现出来。而自我实现需要的产生,依赖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的满足,他假设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具有充分旺盛的创造力。马斯洛认为,一个人的童年经验与其自我实现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安全需要、爱和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他是很难达到自我实现的。

以上这些需要在一般人的身上,通常是无意识的。马斯洛认为,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理需要也就越不迫切,其满足也就越能更长久地推迟,并且这种需要的满足也就越容易永远消失。而且,高级的需要不易被发现、被察觉,但是满足后能引起更为强烈、更为深刻的幸福感、满意感、充实感,能够体验到内心的宁静与丰富。例如,比起安全需要所带来的踏实和如释重负,爱的需要的满足会使人有一种强烈的幸福、狂热和心醉神迷。

虽然需要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的,但并不是说只有满足了低级需要才会有高级需要,也可以是低级需要部分地满足时,有高级需要产生。越是低级的需要,如果被剥夺,引起的反应就越是强烈和迫切。马斯洛认为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出现新的需要。这种满足是相对的,新需要的出现也是逐渐发生的。马斯洛曾做过这样的说明:如果需要A只满足了10%,需要B也许还不会出现;但当需要A满足25%时,需要B可能会出现5%;当需要A满足75%时,需要B可能会出现50%,等等。一般人的欲望总是部分得到满足,部分得不到满足。

虽然马斯洛所描述的需要层次具有世界范围的普遍性,但他也承认,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满足某种需要的途径和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有的社会里,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就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而在有的社会里,能捕到猎物就能赢得相应的尊重。马斯洛认为这只是形式的不同而已,其内涵都是一样的。

马斯洛认为对大多数人而言,最常见的是各种不同程度的动机结合起来,同时发生作用,而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动机。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往往是由几种基本需要共同决定的。例如,任何科学家的研究工作都不仅仅是出于喜爱,同时也有好奇心在起作用;不仅仅是出于对威望的需要,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而工作的。而且,马斯洛承认,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除了动机之外,决定行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现场决定因素,甚至行为可以由单一的外部刺激所决定。例如,对刺激物“桌子”的反应,如果人想到桌子的记忆表象,这个反应就与人的基本需要没有关系。

[1] 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29页.

[2] 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华夏出版社,1987年,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