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是斯金纳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研究的主题。上面已经详细论述了强化的概念以及与强化相关联的人格塑造与改变、人格发展、人格适应等主题。下面将介绍与强化有关的另一研究主题:行为的消退。
图4-3 斯金纳在做老鼠的
行为实验斯金纳的研究发现,当老鼠通过食物强化学会按压横杆后,如果拆除食盘,使老鼠按压横杆后不再有食物出现(即撤销强化物),那么老鼠按压横杆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减少,直至消退到从未受到强化以前的偶然行为。这种现象就是行为的消退(decay),意指如果操作条件作用被一种随后出现的强化物所强化,而当该强化物不再出现,此操作性反应就会随之消失,直至恢复到最初没有被强化时的水平,实际上就是不再给予强化。例如,一个孩子晚上上床后经常哭闹,母亲就到他的房间里安慰他。结果,这个孩子睡觉时哭闹得更频繁了。因为母亲的安慰成为了一种正强化。这时如果不再给予强化,转而忽视行为,使行为得不到期望中的结果,这样可能会导致行为的暂时增加,但过一段时间后,没有强化就会使行为自行消退。
前面讲到过的惩罚也可以使原来习得的行为消失,但斯金纳主张,处理不期望行为的合适方式是消退而不是惩罚。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惩罚不能指引正确的行为。也就是说,惩罚只能中止当前的不期望行为,降低不期望行为出现的频率,而到底哪些行为是社会赞许或期望的却没有任何提示和指导。这样,个体可能以另一种更不合适的行为取而代之,或采取各种形式的攻击行为。例如,惩罚某一欺负同学的学生,不如教给其与同伴相处的技巧以及如何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等。
第二,惩罚要有及时性。当不期望的行为发生以后,要立即予以惩罚,而不要时过境迁以后再旧事重提施以惩罚,否则惩罚就收不到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惩罚强度必须适中,而且只要出现不当行为,就必须予以惩罚。如果孩子欺负同伴的行为有时受到惩罚而有时没有,那么孩子欺负他人的行为就难以改变。
第三,惩罚可能具有副作用。虽然父母和教师原本只是想制止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但是孩子可能将惩罚和其他行为联系在一起。例如,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可能将挨打被骂的痛苦与父母相联结。惩罚的另一种副作用是儿童可能会模仿惩罚者的做法。例如,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可能会效仿父母惩罚的方式打骂其他孩子。此外,惩罚可能会使被惩罚者产生负面情绪,例如焦虑、恐惧和害怕等,这反而会阻碍个体学习适宜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