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1 / 1)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已进入第二个世纪。在人类进入新世纪之前,人格心理学家们已经开始思索:在第二个世纪里,人格心理学的走向是什么?回顾第一个世纪的历程,可以看到:人格心理学曾以其广博和跨学科的地位而盛行于世,但后来,人格心理学由于跨学科的研究减少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现代人格心理学研究给人的印象是:人格是一个很小的研究领域,人格心理学家所做的仅仅是问卷调查,把被试对自己的描述进行因素分析,编制量表,确立信度和效度,公布常模,把分数进行比较,做出解释。当代人格心理学已不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科学,而是一个个独立的专题研究的集合。有人甚至提出,人格心理学可以被生理学、人类文化学、性别差异所分割并取而代之。

人们不禁要问:人格研究领域还有前景吗?难道人格心理学连自己的研究领域都失去了吗?

在即将进入20世纪80年代时,人格心理学开始走出了低谷。特别是“大五人格”的研究犹如一阵春风,给人格心理学家带来了很大的希望。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一种综合性的研究趋势已经开始,跨学科、跨领域、跨情境等特点已经显示出来。社会、临床、管理、发展、认知等心理学学科都在大量引用着人格心理学的内容。有一项对众多博士论文的调查结果发现:论文中对人格心理学的引证远远多于其他心理学科。这证明人格研究仍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整合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格理论研究的交融趋势

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著作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证明早期的人格心理学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并且曾经是一门激动人心的、具有影响力的学科。虽然他们已去世多年,但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却丝毫没有减弱。同时,人格心理学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发展也可部分地归功于人类学、社会学、化学、因素分析等学科的影响。所以,Baumeister和Tice认为,没能坚持跨学科的原则是人格心理学失去魅力的主要原因。到了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家又掀起了研究弗洛伊德的热潮。这既让人格心理学家们高兴,又使他们感到沮丧。因为历史学家们选择了旧人的思想而非新人的著作。那么,为什么时至今日,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还会有如此强烈的跨学科影响呢?显然,他们向其他学科提供了有价值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提出的潜意识观点,他们对以前无法解释的行为提供了一种解释方法。潜意识是一个富有影响力的概念,它有益于人类行为研究的相关学科。但是,如果剔除了潜意识的概念,弗洛伊德和荣格理论也就没什么吸引其他学科的力量了。事实上,现代人格心理学家在许多方面比弗洛伊德做得更好,不幸的是,这些新的、更好的成就并不能给其他领域带来刺激。相比之下,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对其他领域的影响更成功些。如果将对跨学科的影响作为一种比较的标准,人格心理学过去的确有过一些优势,但早已丧失。因此,恢复跨学科的交流是振兴和提高人格心理学生命力的关键之一。

在最近几十年里,人格心理学在研究上颇有建树,但主要特色表现在研究的精确化、理论的小型化上;而在消化、整合研究发现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有广泛意义的理论上却显得薄弱,似乎失去了老牌人格理论学家的大气魄。

从人格心理学的发展来看,可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理论昌盛时期。早期的人格心理学家都是从实践领域里走出来的,虽然他们也做观察,但这种观察是初级的、不成系统的,他们大部分人的兴趣是在发展理论上而不是在数据上。他们在工作方式上,更多地带有主观思辨的特征。

第二阶段是对理论的反抗倾向,这种反抗持续至今。一方面的原因是人格理论从一开始就是在争辩中发展起来的,各种理论多是由反弗洛伊德的理论起家的。人们发现运用一些前人的理论与方法可能无法全面地解释人格现象。另一方面,当严谨的方法和数据的统计开始兴起时,人们开始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认为理论要经得起客观检验。结果是当人格心理学家们觉得自己迈出了很有价值的一步时,其他学科的学者却对人格心理学不再有兴趣了。

第三阶段是将上述两种风格统合在一起。人格心理学家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在复兴那种大胆的、整体化的、宽阔风格的同时,又不失在严格、完善的方法上获得有价值的东西。即理论要建立在实证发现的基础上。大五人格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总之,如果在21世纪里,人格心理学还是以小的、封闭的形式发展,研究者彼此挑剔,只在研究数量上扩大规模的话,人格心理学将变得更加渺茫。值得欣慰的是,人格研究者们对这一点已经开始醒悟了。人格心理学一方面要积极吸收其他领域的成果,同时也为其他学科提供可参照的依据。在与其他学科相互兼容的时候,人格心理学内部也在表现出整合的趋势。

二、人格实证研究的整合趋势

当今人格心理学呈现出各家各派相互交叉、渗透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人格心理学内部各路学派研究的汇合、交叉趋势已日趋明显化。各家出现整合的原因之一是人们采取了不同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并借鉴其他研究成果,使人格研究更完整。在人格心理学中,不同派路的研究看起来起点不同、兴趣不同、目标不同,但却存在着内在的共同机制。在这种以某一共同机制为基础的“研究丛”中,体现了研究的整合趋势。其中,20世纪90年代一个著名的实例是以趋避行为机制研究为核心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研究。就是一个整合的样例。

有一个公认的行为模式理论:人类行为、情感背后隐藏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趋近倾向和逃避倾向。其实,这一观点并不是很新潮的。它之所以又重新被人们关注,是因为它使兴趣不同的研究者汇聚在这一课题下,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加丰满了,对人的心理的认识更完整、更合理了。表1-15就显示了不同研究领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关注点:

表1-15 不同研究途径对趋避行为机制研究的关注课题

动机理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Gray,1975):在动机行为系统中,有两个系统参与控制、调节人类的行为。满欲动机与趋近行为有关,也叫行为激活系统(BAS);厌恶动机与逃避行为有关,又叫行为抑制系统(BIS)。

与动机相关密切的情绪研究认为,消极情绪的产生是由逃避行为系统的活动所致,积极情绪则是由于趋近行为系统的活动产生。而这两种系统是由不同的大脑区域来调节控制的。

在生理心理研究中,Davison等(1990,1992)从不同的研究中获得了相同的结果,用相关电位来评价大脑不同区域对激活刺激的敏感性。在看消极情绪色彩的形容词卡片、看引起恐怖情绪的影片、面临惩罚这三种回避情境中,都发现额叶右区的活动水平加强;相反,处在有机会获奖的情况下,或是看到母亲走来的10个月的婴儿,其额叶左区的活动都得到加强。这些生理研究表明:这两类行为是由不同的大脑区域来调节控制的,因而它们是彼此独立的。趋近行为的活动中枢位于额叶左区,逃避行为的活动中枢位于额叶右区。

在自我差异理论(Higgins,1992,1996)中有两种导向自我:理想我、良心我。理想我是个体发自内心所渴望的目标,是一种趋近行为;良心我是责任感、义务感,它不是出自内心,而是出于良心、道义、不得不为之的榜样,其意义在于使人们必须服从它,以达到良心我的要求,这也表明人们这么做是要逃避惩罚。自我结构反映出两种差异的人其信息加工方式表现的差异,现实我与良心我的差距会使人回避负面目标,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会使人趋向积极目标,达到希望的自我。社会心理学在择友策略的研究中,共列出两类策略:趋近策略(如大度、慷慨、自我牺牲),逃避倾向(如不愿给学生留出时间,忽视朋友的要求等)。眼中我——良心我有差异的人,比眼中我——理想我有差距的人,更趋向于选择回避性策略。

反馈机制理论用反馈机制来描述行为的自我管理过程。其反馈过程,是将一些被感知到了的输入信息与一个参照点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来决定行为输出的方向和大小。绝大多数的反馈过程是缩小差距型的,如果输入的信息不能与参照值一致,那么输出的信息就旨在驱使人们来缩小这种差距。如服从团体规则、从众反应、个人态度、与理想我或良心我的差异。不过,还有一些反馈系统是扩大距离型的,如试图远离消极参照物或不能悦纳的自我。

总之,在建立“研究丛”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机制,有助于全面而深入地揭示心理奥秘。

习栏1-10

生活在“后基因组”时代

人类的基因图谱已被绘制出来。如今,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人体的组成和一些基因的功能(Plomin,et al.,2003)。科技还在更新发展,一刻也不停息。绘制人类基因图谱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一些精神疾病由单个基因引起,知道基因组图可以使基因的定位更加容易(例如,囊肿性纤维化病定位在7号染色体的中部)。这条信息可被应用到遗传咨询中去。我们将向可能传给子代的紊乱基因携带者提出一些警告。另一个好处是这可以被应用到基因疗法中去,它专门治疗精神疾病——例如,它可以弥补有些血细胞产生上的缺陷。有人认为,能够定位基因缺陷的人类基因组图,将改变我们对付疾病的方法,从而引领预防医学的新时代(Lewin,1990)。

人类基因组图的绘制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畅想,但也带来了忧虑(Buchanan,Brock,Daniels & Wikler,2000;Fukuyama,2002;Lynn,2001;Stock,2002)。了解了身体和行为是受哪些基因所控也带来了严重的道德问题。例如,修改基因以使孩子们产生特殊的性状,创造所谓的“设计婴孩儿”带来了严重的问题,这样做对不对?谁能够决定哪些性状被创造出来?那些携带有社会公认的优越基因的人将怎样呢?

我们对心理疾病的研究也引发了道德问题。种族歧视会遗传吗?如果了解到某类人群易染某种病,那么医疗保险的价格会有怎样的变化?还会让这类人群投保吗?这不是空穴来风的问题。全家医疗保险的险种已经因为疾病的遗传问题而取消(Stolberg,1994)。

在心理疾病方面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如果知道你有易感染躁狂抑郁的基因,你还会申请到工作吗?你还会得到治疗疾病的保险吗?另一方面,如今的许多心理疾病只被简单地看作极端的人格。这种现状将长期存在直到心理疾病的污名被除去。

简言之,绘制人类基因组图给予了我们许多希望,但也带来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你可能已经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因为它关系到你的未来,以及你子女的未来。

摘自:Charles & Michael.Perspectives on Personality,2008.p.121

三、人格功能的完善化趋势

人格心理学家非常关注如何有效地提高人格的区分、解释与预测功能,这涉及了人格研究的效度问题。当今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以往的人格心理学家非常强调人格的信度问题,即人格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但实际上应该从人格的效度开始,即提高人格区分、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一)人格区分功能的整合

描述人格差异是人格区分功能的体现,其中最著名的是特质论与类型论,二者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描述了人格的差异。特质论在区分人的特征时,强调的是个体间的差异、人格量的差异;类型论强调的是群体间的差异、人格质的差异。两种理论观点各自从不同角度部分地区分了人格的差异特征,为了更全面地区分人格特征就要对不同理论进行整合。艾森克实现了这一整合工作,他在结合特质论和类型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格描述的整合模型,他通过两个人格维度(情绪稳定性与不稳定,内向与外向)划分出4种人格气质类型(抑郁质、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而每一气质类型中又包含了一些人格特质的描述,如抑郁质中包含了情绪多变、焦虑、刻板等特质层面的特征。艾森克将人格描述的不同模型整合于一体,能更好而全面地区分人格差异。现代人格心理学家在人格差异的研究中,不断地进行着这种新的尝试与探索。

(二)人格解释功能的完善

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在寻找有效的人格解释单元,提出了许多人格理论,但是每一种理论都有其解释的局限性。二十多年来,在人格心理学界非常流行的大五人格模型(FFM)为人格的描述与解释提供了基础的、广泛的框架,被称为是人格领域中“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以特质理论为基础的大五人格模型,现在被广泛地使用于心理学研究中,实现着人格的解释功能。

那么,人格特质在何种情况下能够很好地预测人的心理状态?预测的限定条件又是什么呢?①特质是静止的、稳定的结构,所以它无法说明动态的人格成分。当人们描述一种稳定性高的心理状态时,人格状态的预测性较高。②它不能描述不同背景下的行为差异,也不能灵活地体现人格的复杂性。③对于用因素分析方法所获得的特质结构,是否能真正反映人格中最基础和最有用的成分?所获得的独立因素可能只是提供了有限的经验性预测。④在时空上高度稳定的特质不能有效地解释、测量被试内因素因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人格特质与短期效应无关,若考虑暂时的心理状态,个体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特质只对一般基线水平的状态有较高的预测性,但对暂时起伏不定的状态的预测性很小。Epstein(1983)在关于人格最基本单元的争论时指出:被试内数据的因素分析与被试间数据的因素分析的结果是不一致的。这意味着需要有两套人格描述系列:一种是描述被试间变量的人格维度,另一种是描述被试内变量的人格维度。但哪些是被试间变量?哪些是被试内变量?这是未来人格研究要思考的问题。但最好的方法是具有同时适合两个方面的一系列基本人格维度。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动机、目标或结构方面的研究有望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这说明任何人格理论与研究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性。在其适用范围内,它具有较高的解释与预测功能,超出这个适用范围,就可能导致错误推论。在未来的研究中,人们应该如何解决上个世纪未决的问题,是人格研究今后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人格预测的条件

人格受制于其他多种影响因素,如文化、时间、对象等。人格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格研究的复杂性,这就为人格分析与预测增加了变数。因此,人格预测是以把握人格影响因素为前提条件的。以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研究为例,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评价,包括认知和情绪两个水平。在认知水平上,人们可以形成对生活的总体评价(生活满意度)和局部评价(如工作和婚姻满意度);在情绪水平上,人们对于卷入的活动和经历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事件做出评价(如高兴和感动,焦虑和悲痛)。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有内部的(遗传、气质、性别、年龄、健康等)和外部的(生活事件、收入、教育水平、种族、文化等)。究竟谁的影响更大呢?在对主观幸福感的高低做预测时,要考虑不同条件下内外因素的不同作用。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组内(如在一个国家内),主观幸福感的遗传因素的作用大于环境的作用(Lykken & Tellen,1996);在组间(如不同国家间)环境因素的作用增大。故跨文化研究非常重要,同一国家或文化内的居民处在相对一致的环境中,考察同一国家的人可能会低估环境的潜在作用,人格因素在情境效应变异小的情况下被夸大了。所以,要解释组间、民族间、不同文化间的主观幸福感差异时,预测中就要加大环境因素的效应。

由此可见,确定人格各因素的比重是提高预测准确性的重要依据。当代人格心理学家提出,从总体来说遗传因素大约占40%,环境占60%,但不同的人格特征的遗传与环境之比会各有差异。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解决这一百年难题已为期不远了。

四、人格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趋势

在人格研究的近百年历史中,人格心理学家使用了多种性质的方法,积累了许多经验。如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主观与客观方法,质与量的方法等。人格心理学有许多研究方法,在人格心理学中常强调的方法是临床方法、相关方法、测量与实验方法。今后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走向有以下的特点:

1.研究问题的特征与方法的匹配性。如果研究课题以稳定为特征,则可以用客观分析的方法;但如果从过程、进化、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课题,纵向方法、质的方法就变得重要了。如果不考虑课题性质而盲目使用方法,会导致研究偏差。

2.研究方法出现的回归趋势,体现了方法上的多元化与整合趋势。早期人格研究方法强调描述性方法,临床访谈、自我报告、主题统觉测验、Q分类方法都是描述方法或质的分析。之后随着统计分析方法的引入,人格心理学家更重视量的分析。上世纪末,人们又开始重视临床与质的方法,特别强调的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McAdams和Westen强调人格心理学应该更多地接受定性分析方法,但要努力提高评价的质量。

3.因素分析等统计方法已成为当今普遍而时髦的分析方法,但纵向研究在探讨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或转化期时更为有效,而现代人格研究更强调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研究。

4.LOST数据在纵向研究中的使用,可增加结果的可信度。其中L是生命发展历程的数据,O是观察数据,T是标准测验数据,S是自我报告数据。通过不同性质的数据来获得一致的结果,是研究结果自我验证的较好方法。

五、人格研究的动态化趋势

1992年美国心理学会上,在人格科学研讨中提出了“人格是可以改变的吗”这一研讨论题。回答这个问题要先搞清楚什么是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人格研究有四类变化:①绝对与相对的变化,如身高和体重随年龄增长会产生绝对的变化,但是与同龄人的平均数相比,他们的相对位置可能是稳定的。②外在与内在的变化,如水、水蒸气、冰看起来差异很大,这是外在可以观察到的现象型变化;其实,他们的分子结构没变,都是H2O,其内在本质是不变的。这是现象型变化,而不是内在型变化。③量变与质变的变化,如不断学习新知识,但看问题的立场、态度没变,这是量变;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守恒概念的形成都是质变。④连续与间断的变化,如人的身体特征和外表是连续型变化,渐进的过程;间断性变化是突然的、实质的变化,如一个人经历了重大事件,他的性格会表现出巨大的变化,其表现与以前是不连贯的。如战争,可能会引起人们永久性的改变。分清这些变化对于人格研究的科学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在研究中分清人格究竟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变化,却是今后人格研究的难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将能更好地解释人格发展的动态化趋势。在人格的未来研究中,人格心理学家一直在思考并力图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1.在长时间段内,人格究竟有多稳定?是不是某些时候的稳定大于另一些时候的稳定?是不是人格某些方面的稳定性大于其他方面的稳定性?是否一些人的人格相对于其他人更稳定?

2.如何认识在人格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其基本的连续性是什么?

3.如何确信在不同年龄测得的同一人格特征具有可比性?

4.能否以一个时间点的情况来预测另一时间点的情况?怎么能够在合适的年龄来预测人格?人格是否有关键期或敏感期?

5.如何分辨人格的量变与质变?

研究整个生命历程中的人格,是21世纪人格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主题,它将使人们能以动态的方式来诠释人格。

总之,在21世纪,人格心理学将会开创一个新纪元。当前人格心理学所展示出的发展趋势和20世纪人格心理学家为人们留下的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为21世纪人格科学发展提出了思索与研究的方向。

思考题: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与其他心理学科有哪些区别?

2.简要论述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科学体系。

3.学习人格心理学的意义有哪些?

4.如何评价人格理论,评价原则是什么?如何看待人格理论的地位与价值?

5.学者们通过哪些方法来说明遗传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6.21世纪人格心理学发展的特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