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 /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值得现代心理学史大书特书的一段时期,也注定其在人格心理学的发展道路上留下最具辉煌的篇章。那时,刚诞生不久的科学心理学正处于结构主义和机能主义的争论之中,行为主义则静静积蓄力量即将萌芽,而在欧洲大陆的另一个地方——奥地利,一位精神病学家正悄悄酝酿着一场石破天惊的革命。后来证明,这场革命的影响已远远超越了心理学领域,渗透到了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学科和精神领域,并对当代人的自我认识、日常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这个人就是弗洛伊德,而这场革命,则叫做“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学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临床治疗的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治疗和改变。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有别于当时的任何心理学流派,它对于人性中本能的、自然性的、非理性的一面给予了巨大关注,对于潜意识的揭示入木三分,从而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此外,精神分析注重整体研究、讲求实用的特点也使得它在精神疾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成为当时乃至今日都举足轻重的治疗技术之一。

图2-1 前排从左至右为弗洛伊德、赫尔与荣格

除弗洛伊德之外,荣格、阿德勒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最初追随弗洛伊德,后因理论见解分歧而分道扬镳。这些分歧在当时看来十分巨大,以至于令弗洛伊德无法容忍,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都与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有着千丝万缕且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仍然把两人视作是经典精神分析阵营中的重要成员。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产生的背景

经典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首先它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社会生活的产物。一方面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贫富分化更加明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欺诈和不信任,导致人心动**、社会不安;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宗教气氛浓厚,两**往存在诸多禁忌,人们自然的性冲动受到强烈的禁锢,正常的性欲望得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精神上的巨大紧张和冲突。两方面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致使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这不仅促发了弗洛伊德关于性本能的观点的形成,也使得精神分析这一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应运而生。

其次,同时代的各种哲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了精神分析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从哲学上来讲,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我”的“快乐原则”直接反映了当时盛行的享乐主义哲学思想,而他的潜意识理论则深受叔本华(Authur Schopenhauer)和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哲学,及哈特曼(Hartamnn)的《潜意识哲学》一书的影响。从心理学上来讲,布伦塔诺(Franz Brentano)的心理意向说、莱布尼茨(G.W.Leibniz)的单子论、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的意识阈限思想,都直接影响到了弗洛伊德心理观及意识结构学说的形成。此外,费希纳(Gustav Theodora Fetcher)的“冰山”假说和心理能量说更是被弗洛伊德直接拿来使用。从自然科学上来讲,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观与赫尔姆霍茨(Hermann Von Helmholtz)的能量守恒观点有密切关系;而他的本能论的依据则是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进化论思想。

最后,促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心理病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神经病者和精神病者在古代被认为是妖魔附体,随着科学和社会思想的进步,对精神病的成因的看法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生理病因说和心理病因说。生理病因说认为,精神病的主要原因是躯体方面的病变,特别是大脑的器质障碍。心理病因说认为,应该从精神的或心理的方面寻找精神病的原因。当时,在精神病学中,生理病因说占据优势。弗洛伊德接受了心理病因说,强调了性的因素在心理疾病形成中的作用,并在治疗技术上采纳了当时颇为盛行的催眠术。

就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背景下,精神分析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而揭开了人格心理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