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试图理解身体与心灵,体质与人格的关系。自从高尔顿(Francis Galton)在19世纪80年代将“天性”(遗传)和“教养”(环境)进行比较以来,心理学家们也纷纷致力于探求这二者的关系。
一、交互作用理论与例证
交互作用理论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的自身特点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卡司皮等人(Caspi & Bern,1990)区分出三种相互作用的类型,这些相互作用在从童年到成年的人格发展中持续起促进作用。第一种相互作用类型——反射作用,涉及个体通过像自我图式之类认知结构的控制,而呈现出对周围环境刺激的解释和过滤上的不同。儿童可能发展关于他们自己的和外界的认知风格特征。第二种相互作用类型——激发作用,类似于班杜拉的相互奖励决定论的概念。儿童的行为与来自其他人的反馈有密切联系。例如,如果一个攻击性的儿童认为他人是敌意的,他们在社会交往中便会表现出猜疑和攻击性,从而进一步促进这种敌意意识的产生,产生自证预言。最后一种相互作用类型——前活动作用,涉及活动的选择和环境的结构。例如,Swan(1987)认为个体倾向于形成与他们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人际行为,这进一步促进自我概念的稳定,结果又促进了行为方式的稳定。例如,在“大五人格”模式中,高神经质的人倾向于出现抑郁特征,外向型者比内向型者会更多地参加聚会和社会活动,这有助于巩固人的社会化,从而培养有助于社会愉悦感的社会技巧和自我效能。另一个前活动作用的例子说明(Kokn & Schooler,1983),有耐力的知识分子和自我导向的人倾向于选择需要复杂劳动的工作,这又进一步加强他们的韧性和自我导向性。人们也倾向于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人产生友谊,从而使相互的人格特质被强化;在通常情况下,高外向的人公开的玩笑和粗野行为会冒犯他人,而在运动俱乐部里却被容忍,甚至被鼓励。在一个具有过失倾向的人组成的同伴团体里,同样的过失行为或许被支持。
T型人格是一种描述追求冒险与寻求刺激的人格维度。在这一维度的两极是截然相反的人格特征。位于维度一端的大T型人格行为是好冒险、爱刺激的特性,位于另一端的小t型人格行为是逃避冒险、减少刺激的特性,多数人的行为介于二者之间。T型人格的形成受遗传、环境的双重影响。兴奋型神经类型占主导的人易形成大T型人格,抑制型神经类型占优势的人易成为小t型人格。环境对T型人格具有很大的影响,包括社会、家庭、同伴等。环境可使人朝着积极、健康、富有创建性的方向发展,形成T+型人格;环境也可使人朝着消极、颓废、具有破坏性的方向发展,形成T-型人格。具有T-型人格的青少年经常会采取一些不良行为来寻求刺激,如犯罪、吸毒、酗酒、暴力行为等;在T-型人格中,又有智力型与体力型之分,应用高科技手段犯罪的人常常是智力T-型人格,而街头抢劫犯等多为体力T-型人格。相反亦然,科学家的科学探索精神体现了智力T+型人格特点,从事极限运动的运动员多为体力T+型人格。美国自称是拥有这种T型人格特征的典型国家。美国人敢于冒险、热衷于寻求刺激的人数比其他国家多。造成这种民族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历史因素,美国大陆本身是具有T型人格的探险家发现的;其二是遗传因素,美国是容纳移民最多的国家,而移民多数具有较强的T型人格特征;其三是社会因素,美国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比其他国家更推崇独立自主、探新求异的行为,这些都助长了T型行为。美国人的T型行为也会有其正负两种类型(T+和T-),美国是暴力与创造性均高的国家。近几十年来全世界暴力犯罪的统计数字显示,美国是平均人口犯罪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也是暴力事件最多的国家之一。相反,美国也是诺贝尔奖得主人数最多的国家,而且得主大多是移民。从T型人格的形成上,可以看出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其他人格因素也如此,人格是先后天的合金。
二、遗传与环境的分离性研究原则
研究者们经常会使用双生子研究来说明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高德斯蒙(Gottesman,1963,p.8)提出了双生子研究的原则,确定了遗传与环境的分离性研究的原则:
原则1:同卵双生子(MZ)具有相同的基因形态,其人格差异可归为环境因素。研究者可以研究不同环境对相同基因的影响,考察遗传与环境对人格的影响孰重孰轻。
原则2:异卵双生子(DZ)具有不同的基因形态,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同的元素,这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因此可研究相同环境下不同基因的表现。
简单地说,同卵双生子之间的差异是由环境造成(决定)的,而异卵双生子的差异是由基因决定的。
复合双生子法(co-twin)是同卵双生子分开抚养的研究,是一种以区分遗传与环境的作用的方法。罗斯等人(Rose,et al.,1988)研究14288名在成年期分而复合的双生子,考察他们在《艾森克人格量表》上的外向性和神经质得分,结果发现遗传因素的确是影响人格的主因。
三、遗传率
高德斯曼(Gottesman,1963)用统计学方法来测量遗传因素在某一人格特质上所占的比重,这一估计值为遗传率(Heritability)。他用同卵双生子在某一特征上分数的一致性的程度,与异卵双生子分数的一致性程度相比较,由此估计出每一特质中遗传因素所占的比重。
高德斯曼比较了34对同卵双生子和34对异卵双生子在两个人格量表上的差异,两个量表是《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高中版)。
遗传率(H)的公式为:
其中:HT=HG+HE
HT是总体变异数,HG是遗传差异所产生的变异,HE为环境差异所产生的变异。H值大,说明同卵双生子在该特质上的相关性高于异卵双生子。高德斯曼发现许多人格特质的H值都很大。但资料并未显示在哪些人格特质上高。
四、遗传与环境作用大小的比较
H:遗传率
表1-14 双生子在MMPI上的相关系数和遗传率
注:*表示相关系数(r)达0.05水平,**表明相关系数达0.01水平。
(数据摘自《医学心理学文集》1983年,p.54)
从表1-14中可以看出,同卵双生子在精神分裂症、疑病症、社会内向和性病态这几种人格特征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而异卵双生子则没有表现出来人格的这种相似性。从10个分量表的遗传率上也可以看出,不同人格特征的遗传率不同。这说明了遗传在不同人格特征上的作用有大有小。其中,精神衰弱、抑郁症、疑病症、社会内向和性病态的遗传作用更强。而癔病、轻躁狂的遗传作用则较弱。
比较遗传与环境作用的公式是:
最近研究表明,人格特质综合遗传比率大致在40%。即使人们接受了人格的总体遗传率40%的观点,这也并不意味着人格特征总体中的40%,是遗传得来的,或者说人格特征中的40%的方面是遗传下来的。一定要明确一个观念,遗传率仅是一个普通的统计数字,它随着被测量的人格特征的变化而变化。
习栏1-9
一项人格交互作用的研究实例
关于瑞典人的人格发展与适应的研究因素:生理和社会因素(David Magnusson,1956-1993)。
研究目的: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人格发展过程中,个体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其发展的,特别考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适应不良及其表现。
研究被试:10岁、13岁、15岁共计1400人。
研究工具:心理测验、调查表、管理人员的评定等,激素反应和脑电情况(EEG),交往、学习状况为社会因素。
研究结果与分析:
1.女孩早熟问题:15岁女孩的问题行为,(个体相对变化)早熟和晚熟之间的差异。35%的早熟女孩已经开始饮酒,与成人发生更多的顶撞,对学校和未来职业缺乏兴趣,更注重社会关系及与年长的男性和女性相处的情况,而只有6%的晚熟女孩有问题。但这一现象到了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许多差异减弱,成年期两组人在问题行为和社会关系上较少出现差异。但某些特征仍在以后生活中表现出来,如早熟女孩比晚熟女孩早结婚、生子、工作、离开学校。
2.男孩活动过度(被试内)的问题:13岁,用攻击性、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同伴关系不好等行为特征分组,500人一组。一组是同伴关系不好,在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出现酗酒、犯罪等问题行为;另一组是具有攻击性、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同伴关系不好等多种问题的男孩,以后酗酒、犯罪多。从生物学因素来探讨攻击性、活动过度的男孩,他们尿液中含有肾上腺素水平较低。发现肾上腺素水平较低的比肾上腺素水平较高的13岁男孩在以后的发展中更易出现持续的犯罪行为。如果在压力和威胁的状态下,当对不良行为给予一个行为时,对于那些肾上腺素水平较低的人不起作用。依据后来犯罪行为发生情况,分为三组:一是没有犯罪经历的,二是18岁之前(青少年期)有犯罪经历,三是持续犯罪的人。用活动过度比较:一组低,二组次之,三组高。用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只有三组低。所以,持续犯罪的男性青少年同时具有肾上腺素较低和活动过度的特征。
综上所述,人格是先后天的合金,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这是研究者们已达到共识的结论。但是,二者是如何交互作用对人格形成产生影响的?这又是研究者们面临的新课题。人们试图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