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人口迁移活动,其次是一种经济活动,其目标之一是消除贫困,涉及自然、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由于移民的推力、拉力条件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移民目标具有阶段性特征,因此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的生态移民存在不同的开发模式。宁夏生态移民开发模式具有以下分类特征。
一、按移民的安置形式分类
按移民的安置形式,生态移民可分为三种模式,即县内生态移民、县外集中连片生态移民和县外插花生态移民。
(一)县内生态移民模式
该模式是指在宁南山区有条件的县组织群众就地兴修水利工程,开发灌溉地或旱耕地改水浇地,在本县范围内进行乡际移民,或旱改水后就地重新规划建设新社区,如固海扬黄新灌区,有同心县的河西、河东,海原县的兴隆、高崖、李旺,固原县的七营以及盐池县的西滩和惠安堡等乡级移民区。这种生态迁移距离短,迁出、迁入两地隶属同一县级政府,由本县统筹安排,便于组织管理。迁入区与迁出区文化、心理背景相似,便于移民心理调适、融入新社区。此外,这种移民投资少、发展快,基本上可以做到当年迁移,当年平地种植,当年就有收获,两三年内即可以解决温饱问题。
(二)县外集中连片生态移民模式
该模式是在宁夏北部引黄灌区或扬黄灌区划出大片荒地,由南部山区组织贫困户,用以工代赈办法进行开发性建设,搬迁安置贫困农民的一种移民形式,是宁夏生态移民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点是迁出区与迁入区距离较远,一般为250~500km。迁出县按原来的乡村名称在迁入地建设同样名称的新社区,由迁出县、乡、村分级管理。这种形式移民虽经数百千米迁出,但由于集中安置,进入新社区的人大多相互熟识,保持着原有的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易为移民所接受,特别是有利于安置宗教观念较强、且有自己独特生活习惯的回族移民。但这种移民搬迁费用较高,且在灌区内未经开垦的大片荒漠上兴建新家园,社区内各种基础建设和生活服务设施投资较高。川区相对发达的经济、文化大环境和交通、信息的便利条件以及城市辐射效应的优势,赋予县际移民更多的开发机遇,发展潜力大。截至2002年底,宁夏12处县外移民安置区共开发耕地2.12×104hm2,搬迁安置群众13.6×104人。
(三)县外插花生态移民模式
县外插花生态移民方式实施较晚,且规模较小。除引黄灌区大量未开垦的荒地外,在迁入县尚有一些已开发但劳动力不足的地区,针对这一情况,先由迁入县划定若干村庄,再由自治区统一安排,将移民以插花的形式迁入定点村庄,这种移民方式被称为县外插花生态移民。此类移民规模较小,迁出地管理扶贫资金,迁入地有较好的基础设施;迁出地负责移民搬迁及生产生活资料,而迁入地负责提供房屋和土地。待移民基本上能够自食其力以后,再由迁出地正式移交给迁入地管理。截至2011年底,全区主要有5处县外插花移民点,共安置贫困人口1.3×104人。
二、按移民开发区经济开发分类
按生态移民过程中经济开发的基本形式,宁夏生态移民可分为三种主要模式,即以农业为主的综合开发(农业型)模式、以工业为主的农工并举(工业型)模式和农工商结合开发(城镇型)模式。
(一)农业型生态移民模式
此类移民区经济开发的基本特点是以农业为主。目前,此模式又可分为以种植业为基础,种、养、加和农、林、牧齐头并进型农业生态移民模式,如闽宁村、狼皮子梁等地的移民;依托资源条件,注重科技兴农,发挥经济优势型,如大战场、长山头等地的移民;坚持市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型,如芦草洼等地的移民。农业型生态移民在获得农业稳定发展、农户脱贫的成功之后,面临着进一步转型的机遇,也潜存着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
(二)工业型生态移民模式
此类移民区是在打好农业基础的同时,依托有利的资源、环境等条件,着力发展加工业,以隆湖经济开发区为典型代表。隆湖经济开发区依靠地处银北矿区腹地,邻近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的有利条件,走“兴工富区”之路,大力发展资源型加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该区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加工工业多为高耗能、重污染型,其发展将面临产业升级和环境治理的挑战。
(三)城镇型生态移民模式
这类移民区是指在确保农业开发模式取得显著效益的同时,依托靠近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和回族经商的传统意识,走农、工、商、旅一体化道路,着力打造中心城市的卫星城生态移民模式,以华西村为代表。华西村自建设以来,充分挖掘其地域、资源和区位优势,已成为银川西部集农业、加工业、商贸和旅游为一体的生机勃勃的卫星小城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其作为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形成特色,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