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要型的人总是显得软弱无力,缺乏进取和精神追求,行动迟缓甚至懒惰。在情感方面,依赖性比较强,遇到挫折时情绪反应容易激烈,往往用乞求的方式求得对方的回心转意。
现实生活中,他们几乎不会主动提出分手,更多的情况是被动地面对分手或拒绝,而常见的应对语句是:“求求你,千万不要离开我……”“没有你,我真的活不下去……”“让我留下吧,我很可怜的!”
其不健康之处在于,缺乏应有的生命担当,不相信自己能够长大,将自己的责任用示弱的方式托付给别人。
讨要者的心理能量很弱,却未达到听天由命的程度,还坚持维系着人的生存底线—吃饱喝足与安全感的基本满足。为了维系这个底线,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放低自尊,不争不夺,也不奋进,将自己的生命责任交由他人之手。尽管他们不容易跟别人发生冲突,但言行举止之间透露出来的过度的软弱无能,常常会引起周围人的愤怒—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愤怒。
事实上,讨要者的内心层面都是一些可怜的儿童。深埋心底的悲哀,使得他们自怜、懦弱,而这种悲哀实为幼年时期“哭泣”行为的再版。他们在潜意识里是期望用这种楚楚可怜的“哭泣”感动别人,有如当年用泪水和哭泣去打动父母一样。
因此,在讨要者的梦境、绘画、沙盘以及意象世界里,通常会出现“可怜鬼”的形象:瘦小,眼神无助,常穿灰色的衣服或袍子,一副可怜相。
身形瘦小象征心理发展非常弱,精神营养不良。眼神无助象征内心的无助感和无望感。衣服或袍子的灰色代表抑郁的心境。一副可怜相代表内心的卑弱感,而这同时成为其制胜法宝,或说是生存优势—因为他们确实很可怜,值得同情。
“可怜鬼”在本质上是心理病态的儿童。他们的心理年龄停滞于儿童期,没有学会如何通过真诚的付出与合作去获得爱,只懂得被动地等待爱的施舍。他们宁愿乞讨一生,也不相信自己能够长大,能够承担起自己的生活,一心只想着只要别人不抛弃自己就好。但是,他们并不清楚,真正“抛弃”自己的恰恰是他们自己。
讨要型的人,如同嗷嗷待哺的雏鸟,好似弱不禁风的流浪猫狗,无力的眼神四处张望,漫无目的地四处游**,只是为了吃到食物,找到一个基本安全的藏身之地,然后了此一生。
值得注意的是,讨要型的人是在表现可怜,并非表演。他们与癔症型的表演可怜十分不同。二者最关键的区别在于:示弱的感受与动机不同。
讨要者在表现弱时,心理是真的弱小,有厚重的被抛弃感、无能感、卑弱感、甚或卑微感。在向他人“要”东西时,不论是怯怯懦懦的,还是柔声细语的,总给人一种不是那么有底气的感觉,发“虚”。讨要型的示弱是出于胆量的缺失,通过取得别人的同情来满足自我。他们的心理能量较弱,但是,表达是直接而真诚的。
癔症者在表演弱时,心理能量其实是不弱的,渗透着某种愤怒或怨恨,话软心不软。“可怜相”只是他们的人格面具,面具后面往往是一个非常有力量的人格侧面。他们表演弱的目的在于控制对方。他们的表达通常并不直接,弦外有音。
怎样分辨呢?感觉上是不同的。
倘若用颜色来形容这两种示弱的感觉,讨要型示弱是白色或淡淡的灰色,而癔症型示弱是红色、紫色或黑色(红色是单纯的愤怒,黑色和紫色则有压抑的成分,或掺杂了其他的消极情绪)。
这是感觉差异之一,感觉差异之二:
面对讨要型的示弱,我们会心生同情,有的时候,心里可能会说:“怎么这么依赖/懦弱/没主见/没本事……”可总的说来,还是愿意帮助他们、满足他们的。
面对癔症型的示弱,我们会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这种“不对劲儿”未必说得清楚,但心里会有别扭的感觉。细细品味,癔症型的示弱,里面隐藏着一种谴责—谴责别人没有满足他的需要。而这种谴责往往是不直接说出来的。
针对讨要者和后面将要谈到的癔症者,治本的方法是—接纳。
接纳是一种态度,是无否认的接受。我们接纳什么人,是因为我们理解他,能够无否认地接受他这个人,并不代表我们认同他,也不代表我们赞同他做的每一件事,更不代表我们也成为他那样的人。
由于讨要型示弱与癔症型示弱有着上述差异,因而,接纳起来也各有侧重。
对于前者,重点是体会“可怜鬼”式的人格特性,了解其内心感受。可以通过持续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使之变得更独立和有胆量。也可以积极强化他们有力量、有爱心的那些人格侧面,鼓励其树立更高的生活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总之,接纳的目的在于,让讨要型的人学会为自己的生活和幸福负责,在情感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中拥有独立的人格,使“示弱”变为健康的应对方式,而非谋得生存与满足的唯一途径。
对于后者,由于癔症型的示弱带有面具性质,背后常常隐藏着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人格侧面,所以,关于它的接纳,侧重于找出这个隐藏者,使其露出真面目。认真体会癔症者的心理历程,无论他是心怀怨恨,还是充满愤怒,都允许他在自知的情况下充分地表达出来、释放出来。这个认真体会和允许情绪表达、释放的过程,就是对癔症型示弱的接纳。这种接纳会推动癔症者的直接表达,表达他们的不满,表达他们的需求。
在心理学看来,有自知的情绪释放,具有心灵成长意义。
曾经有两名女性求助者在接受意象对话心理咨询(意象对话是一种心理咨询方法)时,都在想象中看见了流浪猫的形象。现将部分咨询记录摘录如下,请您体会一下,她们有何不同?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记录片段1
来访者:我看见一只流浪猫,走在空****的大街上。
咨询师:描述一下这只猫好吗?
来访者:很小,脏兮兮的。它很饿,瘦得皮包骨头。黄色的毛,有些地方都擀毡了……
咨询师:你看着它是什么心情?
来访者(睫毛有些湿润):……它太可怜了……
咨询师:是的,它是很可怜。你能形容一下此刻的心情吗?
来访者:……挺孤独的……
咨询师:是不还有些无助和无奈?
来访者(眼泪流下来):嗯,是的……
咨询师:看看你的猫有什么想说的?
来访者:……我饿!我要妈妈!……
意象对话心理咨询记录片段2
来访者:……房子外面有只流浪的猫。真奇怪,我一点儿也不喜欢猫呀!
咨询师:没关系,这只是想象。请你形容一下这只流浪猫。
来访者:咦,很丑的。瘦瘦的,黑色的毛,不干净,好像很久都没有洗澡了。眼睛圆圆的,看着不舒服。
咨询师:能用简单的形容词描述一下这种不舒服吗?
来访者:能不看它吗?
咨询师:没关系的,只是看一看嘛。
来访者:好吧……觉得厌恶……还有点儿害怕。
咨询师:很好!现在,请你在想象中将这个画面定格,然后,盯着猫的眼睛。请你相信,不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和你在一起。
来访者(嘴角**了一下,沉默了一会儿,睫毛闪动得非常快)
咨询师:你看见什么了?
来访者:它变了……黑色的毛变成了一件黑紫色的袍子,出来一个老巫婆。
咨询师:还有呢?
来访者:老巫婆枯瘦枯瘦的,鼻子忒尖,嘴也很尖,两只手像爪子,不停地挥舞着。
咨询师:她不喜欢什么?
来访者:……不喜欢别人不理她,不喜欢漂亮的女孩儿……
现在,作个简要的分析。
片段1中的流浪猫是个讨要者形象,表达了来访者的柔弱感、无能感和无助感。体型瘦小是因为严重缺爱和心理能量弱,“脏”代表来访者对这方面人格特性的不接纳,黄色的毛擀了毡,象征长时间得不到关心和照顾。
若运用意象对话疗法进行自我接纳,心理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在想象中给这只流浪猫洗澡和晒太阳。阳光是爱的象征,晒太阳意味着爱的哺育与享受。水代表生命力和情感的滋养,所以,洗澡不仅象征清除污垢,还象征情感的自我滋养。
片段2中的流浪猫形象是一个变身—老巫婆的变身。“厌恶”和“害怕”既是来访者对猫眼的感觉,更是对老巫婆的体验。巫婆的“老”突出积压的时间之久及其神秘感,这样一个枯瘦的老人代表一生都没有得到爱。鼻嘴之“尖”是攻击性的象征,这是来访者最不能接受的东西。所以,她宁愿表演流浪猫式的柔弱。
爪子似的手,既是控制的方式,也是缺爱的象征;“不停地挥舞”则更具表演性。“不喜欢别人不理她”,是因为来访者在幼年乃至成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关爱,所以对此很敏感。“不喜欢漂亮的女孩儿”代表来访者的嫉妒,嫉妒源于自卑。
可以推测,这样的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跟什么人最过不去—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她们在这些女孩子面前,可能表演强势控制,可能表演可怜或柔弱,但内心里总是想折磨或摧残这些女孩子。
因此,接纳这个意象中的老巫婆形象,首先要引导她说出藏在心底的话,知道她想要什么。然后告知来访者,老巫婆其实是非常有直觉和力量的,接纳她很有好处,那会让来访者在现实的行为层面也变得很有力量和直觉力。在这种自知的前提下,鼓励来访者尝试直接表达。
经过精神分析发现,片段2中的来访者之所以心怀嫉妒和攻击,根源在于她的原生家庭。她是第一个孩子,但是,父母一直都想要男孩儿。一年后,母亲生了一个弟弟,家人欣喜若狂。她在父母的偏爱中彻底失宠(其实,她从来没有被宠过)。这个弟弟身体很不好,不到两岁就生病死了。她回忆说,家里人曾将弟弟的死归罪于她,说她整天哭丧着脸,是个扫帚星,克死了弟弟。又过了一年,母亲生了个小妹妹。这一次,母亲将全部的爱都给了家里最小的孩子,生怕柔弱的妹妹也重蹈覆辙。她再度落入爱的荒原。
所以,在来访者幼小的心灵里,女性性别带给她深度的自卑与排斥。对于她来说,这几乎是根源性的出生创伤。
弟弟的夭折、家人的责备,使她在嫉妒之中又平添了罪恶感和内疚感,这成为她成年后惯用内疚感控制别人的重要原因。
妹妹的降生,让她彻底绝望。因为她再会哭,也不如一个婴儿的哭更能打动父母。于是,她的嫉妒与敌意被再次强化了。但同时,她也认同了妹妹的那种柔弱。当她不跟妹妹在一起的时候,表演柔弱还是比较容易成功的。
一旦有了这种心理获益,“流浪猫”的面具就很难摘下来了。更何况,她还不是单纯的表演。严重缺少关爱的教养方式,在她心里也的确留下了宛如流浪一般的荒凉感与无奈感。
心理咨询工作做得越久,越有一种体会: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
最后小结一句:讨要型的爱,是缺乏尊严的爱,是等待被施舍的爱。理解与接纳是帮助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