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没有任何人是吸血鬼,但是在内心世界,有些人获取爱的方式颇似吸血鬼的生存方式—通过剥夺和占有来满足自己。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或看过许多关于吸血鬼的故事。他们形象各异:有的善于幻化成蝙蝠;有的喜欢以狼人的形象出现;有的仿佛大蜘蛛一般布下天罗地网……他们有时变为僵尸,有时面目狰狞、獠牙血口、直扑目标……他们往往都长着尖尖的嘴巴或牙齿,口中含血或滴血,面部大多苍白。有的是长长的爪子,即使是人手的形象,也会突出又尖又长的指甲。他们喜欢穿长衣长袍,黑色最为多见。
这些具体的意象都具有象征意义—跨越了种族、文化界限的象征意义。尖尖的嘴巴或牙齿是攻击性的象征。请注意,“攻击性”一词在心理学里是一个中性词,既无褒义,也无贬义。它代表一个人愤怒的时候,心理能量去向哪里。比如,有的人一生气就生闷气,不理人,这叫“向内攻击”,或“自我攻击”;有的人则相反,一生气就摔东西、骂人、打人,这叫“向外攻击”。
口中含血或滴血,乃为口欲期固结所致。精神分析心理学把0~1岁称为人的“口欲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完全不自立、缺乏基本的自由行动能力,依赖母亲或其他的养育者存活,“口”是其生活和兴趣的中心。饥饿、好奇、身体不舒服、各种情绪反应等都用口来表达,同时也用口来满足。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照顾,内心就会产生爱的缺失感,对于母亲和他人的信任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假如这个影响不断持续,而又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则会影响其人格的发展直至一生。这就是所谓“口欲期固结”。通俗地说,就是一部分生命能量滞留在了0~1岁,不往前走了。也可以理解为,吸血型的人的心理年龄停留在了1岁左右。
吸血鬼大多面色苍白,象征他们体内缺血—爱的缺失感。这正是他们成为“吸血鬼”的关键因素。既然儿时没有被充分满足,成长的过程中就要不断地“索取”,以自我满足。由于这个“索取”的过程大多是无意识的、不知不觉的,所以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其实是1岁左右的母爱,并非长大以后周围的其他人。因此,这种不自知的“索取”或“占有”使周围的其他人成了替代品,当事人获得的只是代偿性的满足,而非真正的满足。甚至,他们越是剥夺和占有,内心越不满足,不但不会感恩别人,反倒觉得周围人都“欠”自己的,无论怎么对自己好,都是应该的。当周围人越来越不喜欢他们的这种交往方式时,态度可能就会发生变化,当事人一旦感觉到这一点,便更加不满和愤怒,往往想方设法地控制这些关系,弄得周围人感觉很不舒服。于是,他们和周围人的关系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大家都很痛苦。
有的吸血鬼形象是长长的爪子。即使是人手的形象,也会突出又尖又长的指甲。手部的这些细节象征强控制,象征获取爱的方式是剥削、剥夺或占有。
吸血鬼形象喜欢穿长衣长袍,黑色最为多见。这是神秘感和权威感的象征。
我们借用“吸血”一词来表达的,不仅是获取爱的一种不健康方式,还有当事人的心路历程。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父母已经尽心尽力,但是孩子没有感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心理层面便留下了缺失感。这是很容易发生的事情。任何伟大的父母,即使两个人都是了不起的心理学大师,也不可能在孩子0~1岁期间,每一次都及时而精准地明白孩子要什么,并且及时而充分地满足他。这对于父母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我们只是想强调,父母尽可能减少这种缺失感的产生及其消极影响。即使是由于客观原因,诸如,历史变迁、政策制度、家庭变故、工作安排、物质条件等,致使孩子不得不在很小的时候离开父母,尤其是离开母亲,孩子内心的被抛弃感和被忽视感也会加剧爱的缺失感。
倘若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感觉积淀得越来越厚重,长期得不到满足和补偿,而他们又没有学会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通过健康的方式去获取自己想要的爱,就只好自己想办法了。强行掠夺、拼命榨取,不过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办法。具体运作方式丰富多样。有的简单直接,可能理直气壮地说:“你必须给我……”“你必须为我……”可能柔声细语:“亲爱的,要是你能……我就太爱你了。”也可能不动声色,阴险诡秘,只在趁人不备时才出手……
“吸血”的对象不一定有特定指向,既可能向父母讨债,也可能不自觉地指向自己的孩子(前文讲述的“蜘蛛妈妈”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还可能投射到配偶的身上,或者泛化到身边的任何人。
说到向父母讨债,大家很容易想到,儿时亏欠了孩子的父母才可能遭遇这样的情形。其实不尽然,溺爱的教养方式同样可能导致孩子长大以后来讨债。“啃老族”就是一个典型。
曾有一个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啃老族”的生活状态:“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谜底就是:“啃老族”。
“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起钱来大手大脚。中国的“啃老族”大都在23~30岁,有谋生能力,甚至有不错的学历,在精神层面却仍未“断奶”,得靠父母供养。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中国园长发展论坛主席、幼儿教育专家李俊杰说:“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品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得依赖父母,做事情畏首畏尾。”“就拿吃饭来说,孩子都好几岁了,父母还给孩子喂饭;或者当孩子自己吃饭把饭洒出来时,一些父母不是耐心提醒、纠正动作,而是对孩子大声呵斥,这对孩子的独立精神和自信心都是一种打击。”
有专家将中国的“啃老族”划分为四个等级:一等是能正常劳动,有收入,按时交纳生活费,但靠父母出钱供其买房、买车或其他奢侈品;二等是能正常劳动,有收入,不交给父母生活费,甚至连其妻儿也跟着吃喝父母;三等是不劳动,无收入,一切生活开销都由父母供给;四等是靠父母投资经商,却一无所成。
就心理成因而言,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溺爱。认为接受父母照顾是天经地义,缺乏责任心和孝心,遂成“米虫”心态。在一些家有啃老的父母看来,孩子算不上“啃老”,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优越,不需要孩子做什么,只要认真读书,挣一个高学历回来就够了。
(2)家庭过度保护。由于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和挫折,从小到大都有意识地回避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造成孩子与社会环境隔阂,严重缺乏适应环境、构建人际关系、与人合作的能力。
(3)家庭过度管制。孩子很少被赞赏和鼓励,经常面临父母的指责和打击,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因第一次工作失败而产生恐惧感,不敢再次面对就业,只能“缩”在家里。
(4)缺乏现实感。出于这种成因的孩子其实是有理想的,他们对于自己的工作也有设想,只是他们的设想太理想化(例如,希望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非要达到所谓理想的工作状态才满意,否则就不停地转换工作,所以要靠父母提供生活保障。
可见,当父母过于“吐血”或者“吸血”时,都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小“吸血”者来。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呢?
最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边界感或界限感。
举个简单的例子:父母想让孩子(这里指5岁以上的孩子)吃水果。比较好的做法是,父母把水果洗干净,放在茶几上,告诉孩子:“茶几上有洗干净的水果,想吃就自己拿。”然后,随他去。顶多提醒一句:“记得吃水果哦。”如果父母想让孩子多吃水果,可以用语言加以鼓励。而不是—洗干净、削好皮、切好,端到孩子面前,一块儿一块儿地喂到嘴里;或者追着孩子满屋子跑,边追边喂;孩子不想吃的时候,就硬往嘴里塞……
最后小结一句:吸血型的爱,是没有空气的爱,让人窒息的爱。确立人我界限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