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名学思想集中探讨了名与实之间的关系,命名以及名本身是否具有实在性等一系列问题。荀子从儒家立场对先秦名学思想做了一个理论的总结,但将命名权集中到王者身上,带有一定的权威主义倾向。先秦名学也涉及名的分类,如达名、共名、私名,即现代分类学中的通称、类称、具体指称某物的特称等三个层次。汉儒董仲舒在“深察名号”的过程中,涉及名的分类问题,然而没有明确提出“指其实体实事之名”与“称夫纯美精好之名”的分类问题。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戴震是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表述事实与表述价值的这两类大名的划分问题。但是他又没有将这两类之名绝对地分开,而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对天地、自然的人化(或曰德化)的传统,将指称天地的“实体、实事”,如天道、人道当作“纯美精好”之名来待,取消了在事实与价值之间二分的界限,也消解了现代西方哲学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的紧张关系。
不过,戴震的认识论思想并不完全受他的名学思想影响,他提出了“光照论”与“大其心”的认知方式。光照论虽是比喻意义上的用法,但体现了戴震对人的理智之光的肯定。而“大其心”的说法是光照论的另一种说法,也是要增强人类心智的认知心量,从而理解古代圣贤对天地精神的理解。“光照”论偏重于对认知对象的把握问题,带有从认识论角度讲道德修养的特征;而“大其心”的说法则偏重于扩充认知主体的心量,以理解古代圣贤协于天地之心的精神,进而理解儒家经典中蕴含的圣人之道,偏重于今天西方哲学所讲的解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