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屠嘉,单名一个嘉字,申屠是他的复姓。
有人说,古装电视剧中姓轩辕、公孙、百里、慕容、令狐等等复姓的,一看就像是上古吉祥人物,他们早已飘出尘世,不在人间了。现实生活里如果遇到这些姓,给人的感觉仿佛他们就不会是平庸的人,不是家有上亿巨资的上流人士,就是我们日常少见的高端人才,认识那么一两个,都稀有到要向人炫耀:“我有一个姓某某复姓的朋友诶!”有些人,光凭姓就赢得了大家的关注,真是赢在起跑线。
其实,在姓氏发源时期的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复姓占比完全不见得低于单姓。那会儿,姓和氏还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姓是固定不变的,氏则根据你祖宗的字、你祖宗的官职、你祖宗得到的封地或自己得到的地盘、你住在哪里、你祖宗在家中的排行等等情况衍生发展,简单随便到不要钱一样。比如,你住在柳树下,就可以是柳下氏,著名的柳下惠的氏就是这么得来的;住在东门边,就是东门氏,鲁国国君的儿子公子遂,就因为家庭住址的方位也叫东门遂。再比如,你祖宗当过司徒、司空、司马等官职,那么这些也有可能是你的氏;你祖宗在家排行老三,根据伯仲叔季原则,那么你就可能是叔孙氏,也就是叔某某的孙子的意思。在战国过渡到秦汉时期,姓氏开始混淆融合,因此,所有的氏也就都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姓。
这么看,复姓其实也不见得比普通的张、王、李、孙高贵多少。
再来看看申屠嘉的申屠是怎么得来的。
《百家姓》中解释说,申屠是春秋时期申国国君后代的氏,申侯有个小儿子,被封在屠原,加上祖宗的申氏,他们就以申屠为族氏了。这个说法,恐怕很难得到一毛钱的学术认同,首先,“屠原”这个地方就从来没在史料上露过脸,其次,以上这个申侯的小儿子和被分封的故事,也不知道是哪个三无人员瞎编逗你玩的。
申屠嘉的申屠姓,应该只是抄写《史记》的小“编辑”抄错了而已。申屠原姓为申徒,这在《史记·孝文帝本纪》中可以验证,文帝在给功臣们分红利的时候有一句记载:“列侯从高帝入蜀、汉中者六十八人皆益封各三百户,……淮阳守申徒嘉等十人五百户……”这里的申徒嘉,就是申屠嘉。只不过在个人列传中,申徒嘉被写成了申屠嘉,后来他就以“申屠”二字传世了。申徒是古代官职司徒的通假写法,所以,这个氏的祖宗,只能是个在春秋时期做过司徒官职的人。等于说,申屠嘉祖宗阔过。
申屠嘉是河南人,申屠家族轮到他这辈时,已经连破落贵族都不算了,一代代混成了社会底层,书是读不了了,只能玩玩弓,射射箭。所以,秦末天下大乱时,申屠嘉是以会拉硬弓的身份混进刘邦的团队的。后来刘邦亲征英布,申屠嘉有幸跟着出来博个表现机会,最后也幸运地全身而退。征讨完英布后没多久,刘邦就放弃治疗,提前占坟地去了,论功行赏的机会,留给了继任的汉惠帝刘盈。惠帝算了算大家的功劳,一一发放奖品,并很贴心地把申屠嘉发还老家淮阳当了郡守,按行政区划推算,这个职位约等于现在的省委书记,类似河南人出去闯天涯,回来变身河南的省委书记,算是完成了楚霸王项羽最羡慕的衣锦还乡的执念。
在淮阳一把手的位置上待了15年,轮过了惠帝和吕后,群臣一起call来了汉文帝刘恒,申屠嘉也迎来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文帝刚即位,他的位子既不能算来源于哥哥刘盈,也不算接手自吕后,算来算去,最大的理由只是因为他是他爹刘邦的儿子,所以,为了体现自己一贯对老爹的尊敬,文帝决定先给爹时代的臣子们来一次集体封赏。如前文所记载,文帝把打天下那批功臣按亲疏和功劳分成了几种奖励梯队,第一种是从一开始起兵就跟着高皇帝,后面又艰辛地跑到了汉中和蜀地的,他们每个人都得到300户人家的赋税,生活完全有了保障;第二种是过去就已经得到年收入在2000石以上的官吏,这次给了600户人家的税收;第三种是申屠嘉这种,汉朝建立以后又在征讨和平叛过程中有功的,给了500户人口的赋税。按照当时汉朝的家庭结构一般为三五口人为一家计算,申屠嘉能得到1500个人的人头税,等于说天下有1500个人是为他辛苦为他忙的。
申屠嘉这人其实没什么太大本事,他既不喜欢读书,也没干出什么实事,全凭着一身正气混在朝堂,顺便熬熬资历。等张苍当了丞相以后,申屠嘉已经熬到了御史大夫的职位上。虽说御史大夫在汉朝是仅次于丞相的官职,不过从年收入来看,御史大夫和丞相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秦汉那会儿,丞相和太尉年收入都有10000石(粮食),御史大夫则只有2000石。打个比方说,假如丞相的年薪是100万人民币,那么御史大夫可能就20万。另外,丞相和太尉配备的官印和相关周边都是汉朝最尊贵的金印紫绶(带子),御史大夫的则是银印青绶,低了一档。
御史大夫的职责,是帮忙监察百官,有点类似于纪委的味道,让申屠嘉这种正气凛然、不怕得罪人的人监察官员,正好专治各种不服。
按照西汉的晋升规则,御史大夫相当于见习丞相,或者说丞相的左右手,所以,一个人如果当到了御史大夫之职,后面只要不犯错不早死,基本都能成功晋级为丞相。如果有太尉在的时候,太尉一般离丞相位置更近,所以,基本文职是御史大夫升丞相,武职就是太尉升丞相。
张苍因为举荐人才失败,被连累而从丞相上被迫退休后,文帝本来打算找自己小舅子窦广国当丞相,一方面是老婆娘家人,有亲戚关系,另一方面,窦广国确实有才有德,是丞相的种子选手。不过,文帝是个爱惜羽毛的人,他既想用窦广国,但又怕文武百官和老百姓们私下八卦嘲讽:“哎哟你看,皇帝用的丞相都是自己小舅子呢,真是家族企业啊。”思来想去,受不了被人议论的语气,文帝最终放弃了窦广国,又在曾经跟随老爹的旧臣里筛选。选来选去,似乎只有御史大夫申屠嘉最合适,于是,申屠嘉就这样成了大汉朝的百官之长,所有官员的老大哥,臣子里的顶配——丞相。
得到皇帝的这种信任,申屠嘉无以为报,于是,他决定给皇帝找找茬,以证明自己还在做事,一身正气不畏强权地做事。
当时,文帝有一个很宠爱的小太监邓通,文帝对他的保护和纵容,已经到了有权任性的地步。比如,历朝历代铸钱的资格和技术,一般都是被朝廷或地方诸侯垄断,文帝不一样,多次给邓通发巨额红包不够,还许给了他私自铸钱的资格,这就相当于朝廷发了他一台印钞机,想花多少就印多少。这样一来,邓通不仅自己铸钱花,还时不时出去找地方开采矿铁,把铸好的钱再流通到市面上使用,无意间给民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不过,邓通也是个良心商家,他铸的钱总是比朝廷专职部门的钱足量,以至于大家都抢着用他的钱,而对朝廷铸造的露出了嫌弃三连的表情。
严格意义上,邓通也不算是个做坏事的小人,只是他的存在让文帝破坏了规则,甚至也无意识地给朝廷官方形象造成了损失,于是,作为纪检的申屠嘉非要找机会把邓通拉下来。
有一次,申屠嘉去给文帝报告朝廷情况,看见邓通站在旁边,当时就忍不住要发脾气了。因为文帝一般对邓通没啥要求,日常行为举止也不强迫他非得弯腰弓背地伺候,所以,邓通在皇帝身边时站姿都比较随意。申屠嘉抓住这个机会,就要给邓通安一个大不敬的罪,谁知道,文帝觉得这根本不算事,还明确跟申屠嘉说:“这事你别说了,我就是喜欢邓通,他的行为都是我允许的!”简直就像霸道总裁的爱情宣言。
文帝为什么对一个小太监这么宠爱呢?说起来,都是因为他有个“嫦娥五号”登天计划。年纪稍大以后,文帝经常琢磨着怎样才能上天当神仙,毕竟是天子,上天也算是完成工作回老家嘛。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次,文帝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里自己已经踩着各种七色云彩在往天上爬了,可就差最后一步,怎么也登不上去。就在文帝急得抓耳挠腮之际,背后忽然有一个人托举了一把,文帝这才终于步云登月,实现了上天的伟大梦想。文帝回头看了看那人,心说将来一定封他个“托帝天王”什么的,就在这时,梦醒了。
咱们要是做了梦,根本不会当回事,醒来后也就继续回归正常生活了,可文帝醒来还是很感动,认为这是上天的暗示,没事就在宫里瞎晃悠,想找到梦里的那个托举者。在一次泛舟游湖时,惊鸿一瞥,文帝终于看到了和梦里打扮相似的他。问过名字,说叫邓通。邓和登通假,这不就是这位恩人吗?此时此刻,文帝只想扯开嗓子高唱一句:“是谁送你来到我身边?”当即把邓通安排到御前,从此俩人相亲相爱,羡煞旁人(太子)。
所以,文帝保护邓通,也算是在为将来上天计划做打算,只要他活着,谁也别想伤害邓通一根毫毛。
不过,申屠嘉可不了解这点,在皇帝那碰了壁,申屠嘉另想了一招,派人急召邓通来丞相府,如果不肯来,马上抓来就砍。接到@的邓通心里慌得不行,马上去见文帝,说丞相可能要弄死自己,文帝笑了笑,宽慰邓通说:“丞相召你,咱也不能驳了面子,你去吧,等你走后,我算准时间派人去召你回宫。”
好吧,邓通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拖着沉重的步伐往丞相府走,内心暗暗祈祷,陛下你的使节一定不能迟到啊,路上交通状况都要摸清楚,可千万别出现堵车或车祸误了时间,否则自己的小命就交代了。到了相府,邓通硬着头发走了进去,一进门就把帽子和鞋子脱了下来,光着脚一路小跑进去,边磕头边说自己有错。申屠嘉安闲地坐着,也不搭理邓通的求饶。过了一会儿,厉声说:“这朝廷是高皇帝的朝廷,你一个小臣,在大殿上就敢行为怠慢,其罪当诛!来呀,砍喽。”邓通一听,吓得脸色煞白,不断把头和地面亲密接触,磕得脑门上全是血,申屠嘉连眼皮也不抬一下。
哪个环节出了错,怎么还没有人喊“圣旨,刀下留人”?
正当邓通心灰意冷之际,一批小太监匆匆忙忙赶到了。原来,文帝为了给足申屠嘉面子,私下算了算时间,想着申屠嘉已经出了会儿气,这才让救援人马出发,及时拦截最后的人头滚落。除此之外,文帝的口吻也很谦和:“这不过是陪我玩给我解闷的一个小人物,请丞相放过他哈。”申屠嘉即使再刚直,皇帝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了,只能就着台阶下去,从此再也不找邓通的麻烦了。
在丞相位置上干了五年时,文帝去世了,景帝刘启即位。正常情况下,先帝留下的丞相很少有大变动,都是让他寿终正寝,自然地退休,所以在景帝朝,申屠嘉连任了丞相。不过,虽然丞相人员没变,景帝却有自己的领导班子和最信任的人,很不幸,这个人是脾气性格人缘都很差的晁错。晁错想法多,胆子大,景帝也放手让他去干,一时间,正常运行了多年的很多法令都被晁错写了修改意见,搞得大家都很不适应。
申屠嘉作为百官之长的丞相,反而被晾在一边,心里自然很不是滋味。一方面,晁错也不是个低调内敛的人,他一贯我行我素,对丞相也没多少敬意,一来二去,俩人自然就闹了矛盾。在申屠嘉眼里,晁错就是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于是,他又一次想找机会除掉晁错。刚好,当时晁错为了扩建自己的办公室,不小心推翻了文帝庙外面的土墙,申屠嘉抓住这点,准备在上朝的时候当着大家的面提出建议,以大不敬的罪名诛杀晁错,想来,朝堂之上那么多讨厌晁错的人,一定会集体加入声援。不曾料想,消息灵通的晁错知道后,连夜跑去找了皇帝,解释了一通,此时的景帝就像文帝宠邓通,忙答应给他打掩护,让他放心睡觉。
第二天,申屠嘉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晁错的事提出来,结果,不等其他人响应,景帝率先解释,说晁错不破推了个无关紧要的墙,根本不是先帝的庙墙,所以,晁错无错。申屠嘉不但没完成既定目标,还被皇帝批评了一通什么小题大做什么的,气得一口老血在胸口翻腾,强忍着刚走到家,就吐血身亡了。
总的来看,申屠嘉虽然在丞相任上没啥太大的建树,谢幕也是如此潦草,但他是个刚毅、廉洁,且很有节操的人,他能纠察官员的不正之风,也能让背后想耍手段的人都有所忌惮,完全是个镇朝“吉祥物”,把他放在丞相位置上,算是在文治时代给大家立个榜样和风气,他站在那,就是一股活体的浩然正气。
《史记》原文: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