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举之战攻入郢都,要算功劳,伍子胥绝对首屈一指,虽然后来经过楚国人申包胥的“哭秦廷”,越国背后捅刀子,以及吴国自己的内部产生分歧,最终在秦楚联军的夹击下,吴国被迫退回国,楚国得以光复,但这种差点灭亡楚国的光辉记录,完全可以载入吴国历史,烧香告慰列祖列宗。所以,此后,伍子胥更得吴王阖庐信任,也就继续在吴国奉献了。
当初以为自己会在楚国发光发热,谁能知道事实如此难料,伍子胥竟在楚国的死敌这里生了根。报了仇以后,心里没那么多杂念,伍子胥反而更能为吴国工作。打残了楚国,吴国开始着手重走楚国的老路,到中原去看看,短短几年间,北边的齐国和晋国,南边的越国,都被吴国的猛如虎的势头震慑和惊呆了。随后,吴国把重心放在了东南角的越国身上。
越国是吴国的老邻居,同时也是死磕的一对老仇人。吴王有被越国打死的,越王也有死在吴国手里的,加上晋楚在中原争霸的时候,为了牵制彼此,双方各自采取了拉盟友的做法,晋国拉拢吴国骚扰楚国,楚国则优待越国,让他们频繁骚扰吴国,双方是八辈子解不开的世仇。这不,前面吴国攻入郢都,越王允常就趁机偷袭了吴国,狠狠地报复了一把。
无论出于报仇还是拓展需要,吴国都需要好好跟这个老邻居掰持掰持了。恰逢越王允常完成人生使命领了盒饭,勾践新即位,吴王阖庐连忙集结了人马要去攻打越国。中原王朝有“礼不发丧”的讲究,吴国可不管这些,只要能占到好处,乘虚而入就是正确的战术。
作为早已被中原洗礼的伍子胥就不劝劝吗?没啥好劝的,这些年伍子胥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只有打胜仗才有话语权,失败了还谈什么礼仪?宋襄公不就是反面教材吗?
所以,就在当年,吴王阖庐亲率大军跑到越国境内,要“趁他病要他命”。越王勾践才即位,政令都没来得及学熟,就急匆匆地赶着人马去迎战了。如果硬碰硬,越国肯定不是对手,于是,勾践想了一招损招,派出牢狱里的死刑犯摆成三行在吴军面前陈列,吴国人看见这些披头散发的越国人松松散散地跑来列阵,完全是丈二的霸王龙,摸不着头脑(霸王龙手短),纷纷进入看戏状态。不一会儿,越国死囚集体扯开嗓子大喊,然后忽然横剑自杀,鲜血四溅,吴国小伙伴们都看呆了,不由地点赞这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趁吴人还在“欣赏风景”时,勾践一声令下,越国全员出击,打得吴军措手不及,阖庐也来不及躲避,一只脚被越国人用大戈击中,血流如注,才走出七里地,就死在军中了。
一辈子打雁却被雁啄了眼,阖庐仓促领盒饭,太子夫差即位,伍子胥自然地继续为新王服务。不同的是,吴王阖庐和伍子胥多少有些战斗情谊,夫差就没那么亲密了。
因为身负血海深仇,夫差即位第一件事,就是勤加训练,掌握军政,为父报仇。在这点上,虽然伍子胥是过来人,可夫差并不想找他商量心事,讨教问题。因为,伍子胥总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对世间的一切都只有阴暗的看法,且有着很严重的垂暮心态,这让年轻的夫差很不喜欢。夫差更亲近同样从楚国逃来的伯嚭,任他做了吴国总理,共掌大权。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的夫椒之战中,勤劳励志的夫差打得越王勾践抱头鼠窜,逃亡到了会稽山,只敢派手下大夫来谈求饶条件。夫差想遵守存亡继绝规则,放过勾践,伍子胥适时跑出来反对:“夫差!勾践这个人能吃苦,但他愿意吃苦憋屈的最终目的是啥?还不是想留青山,明年好报复?现在不杀他,以后有你后悔的日子。”他把阖庐当成了朋友,夫差自然就只是朋友家的小孩,而不是一个君王,所以说话时总是毫不客气,甚至直呼其名,完全忘了对领导的礼仪,这让夫差很不爽,和亲眼见证家族兴衰,深谙官场规则的伯嚭比起来,伍子胥的强横实在是太讨厌了。
夫差没有搭理伍子胥,听从伯嚭的意见给了勾践土地主的待遇。
五年后,勾践低调如故,整天点头哈腰,对夫差尊敬得犹如亲爹妈,夫差终于下定决心,去中原争霸。听说齐国刚换国君,新领导治不了臣下,大臣们则贪婪地吸国家的骨髓充实自己,夫差决定先拿曾经的霸主齐国开刀。自从被刻意疏远,伍子胥总是在吴国出了决策后才最后一个知道消息,只能又赶来劝夫差。伍子胥始终认为,勾践的装孙子,实在是太过了,而一个人屈辱到这个程度,能是心甘情愿的吗?一旦他缓过劲来翻个身,吴国就惨了,不灭越,简直是埋一颗炸弹在身边啊。夫差不听,伍子胥则继续大呼“夫差”,像极了惊魂call,多次这样后,夫差对他的容忍度从90%,瞬间降成了15%。
夫差当然还是选择性忽视了伍子胥,他甚至怀疑这家伙是不是因为父兄被杀,天天做噩梦,从而被害妄想症了?接下来,吴国在艾陵打败了大齐,周边中小型的邹、鲁等国吓得瑟瑟发抖。这更加让夫差认定,伍子胥的眼光不行,他反对什么,自己就在什么方面有了巨大成就,不杀勾践,勾践变成了老实巴交的吴国下臣,还在他出外打仗的时候出兵打辅助;想争霸中原,中原的陈蔡齐鲁之流,不也一一服了吗?而且,经过这几次的严打和饶恕,他完全是个霸主风范了。
伍子胥,对吴国来说,对夫差来说,就像一个老旧的抹布,说的话,出的主意,和当下已经格格不入了。伍子胥也深知自己被排挤到了边缘上,没什么话语权,但尽管如此,看夫差不顾家门口的炸弹,步子迈那么大,他还是要出来唱反调,陈述越国才是吴国心腹上的大肿瘤。然而,这都是夫差耳朵里听出茧的老生常谈了,要不是看在爹的面子上,夫差真想把伍子胥丢去伺候先王。不过,他也没给伍子胥好差事,当时,吴国正在积极准备不断蚕食齐国,见伍子胥经常来劝,夫差干脆将他派去齐国出差。两个正连年打仗的国家,当使者的自然讨不到什么好脸色。
除此之外,伍子胥在国内的形势也很不好,他很看不起当初一起报复楚国的伯嚭,讨厌伯嚭的贪婪,痛恨他收受越国的贿赂,一直为越国说好话,并鼓励夫差北上争霸,俩人从一开始的同仇敌忾,慢慢变成了彼此的仇人。因此,深得夫差信任的伯嚭经常会打伍子胥的小报告,这不,因为夫差不肯听劝,伍子胥怒叹“吴国要完”,甚至在出发去齐国时,特地把儿子一起带了去,交托给齐国朋友照顾,还说什么不能让儿子和吴国一起完蛋等等情报,都被伯嚭知道了。
伯嚭亲自找到夫差,说伍子胥多次劝谏不得重用,就阴暗地希望吴国打败仗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甚至期待吴国灭亡,等等。末了,以伍子胥托付儿子为证,伯嚭还说,伍子胥在内希望自己的国家灭亡,在外结交诸侯里的权贵大夫,完全是叛国石锤了。夫差一听,本来就对伍子胥充满了厌恶感,现在竟然有叛国嫌疑,当即就派人送了一把宝剑给伍子胥,督促他自杀。
伍子胥万万没想到,自己对吴国一片真心,怎么会落得这个下场?不管怎么说,吴国有今天的成就,有他伍子胥一份功劳啊,他对吴国的感情,就像一个和大老板一起创业的股东,投入了人生大半辈子的精力,怎么反倒被提前死亡呢?
抱着满腔遗恨和怨怼,伍子胥只能拔剑自刎。自杀前,伍子胥先是感叹夫差忘了自己这个长辈是怎么辅佐他的,然后又恶狠狠地说:“把我的眼睛挖出来贴在城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是怎么打进姑苏,灭亡吴国的!”
夫差听到这番话,更是暴跳如雷,在别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说什么要完,这不是找倒霉吗?伍子胥最终也没明白,当忠臣,并不是当个顽固的二愣子,而要有委婉、机智,和君王身边的小人斗智斗勇的能力。如果只是个自恃功劳,摆长辈架子,一根筋怼天怼地的人,死在权力面前,就是迟早的事了。所以,历代忠臣往往被忠字束缚,自恃心里惦记着的是家国大事,做什么都问心无愧,却忘了自己的行为,是否完全违逆了皇帝的心意,而只凸显了自己。对君王来说,全天下人才济济,忠臣不差你这一个,让我不爽了,对不起,走你。
《史记》原文:(夫差)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於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