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抄齐桓公的作业
公元前643年,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不潇洒地走了。少了这位监督大家的老班长,天下再度陷入混乱,齐国进入几大公子争君位环节,晋国和秦国在闹矛盾互相打来打去,南边的“楚蛮子”不断蚕食周边小国,甚至触手一再伸到中原,小一点的诸侯心里更方了,接下来要怎么办呢?
“跟着仁义走啊”。宋襄公举着仁义大旗站出来,当“仁”不让地说。
宋襄公什么来头,为什么有勇气想来接齐桓公的班?
宋国,周朝的客人。这么说是因为,宋国是商朝人的后代,作为曾经的天子,周朝也不好随便自认是他们的领导,为了客气,和宋国打交道时,双方一直施的是宾主之礼。意思是,咱俩是平等地位。
宋国的开国君主是纣王异母哥哥微子启,作为亡国后代,宋国人大部分都认为天命已经不再眷顾商人,因此一直老老实实地过日子,但到了宋襄公时代,他觉得自己的仁义道德哪点也不比周人差,再说,哪吒都说了“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他想为自己争一争。
宋襄公之所以有这种自信,是因为,他多少还是有些群众基础的。当年,宋襄公的爹宋桓公准备领盒饭谢幕时,还在做太子的宋襄公忽然握着宋桓公的手说了个让他爹垂死病中惊坐起的话——我想让位。
宋桓公忙问他想让给谁,理由是什么?
宋襄公说:“给我异母的目夷老哥呀,他比我年纪大,又很仁义,一定能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宋桓公很欣慰儿子之间的友爱和睦,转头问目夷怎么想。目夷连忙摆手拒绝:“要说仁义,老弟要把整个国家拱手相让,谁能比这更仁?我是做不到。而且我本来就不是第一顺位继承人。”说完就不在旁边伺候了,让国君和太子自己处理好接班问题。
后来,宋国还是襄公如期即位了,因为有这个“让国”的举动,宋襄公在国内的支持率猛涨,大家都期待着宋国真的能有点不一样。国际上,宋襄公也收到了一波认可,而且还是来自人人羡慕的齐桓公的认可。
齐桓公老婆多儿子也多,对于立谁来接手自己辛苦创下的大业,他一直下不定决心,后来在大家的劝导下,才终于钦定了公子昭。考虑到国内公子太多,又各自有一方势力,前代因为孩子多闹出几世不安的殷鉴也不少,于是,齐桓公和管仲打算在国际上给公子昭找个帮手。因为宋襄公的仁义举动,齐桓公相中了他,连管仲也觉得他前途不可限量,就这样,找了个机会,齐桓公郑重地把公子昭托付给了宋襄公。
后来,齐国的剧情完全按先期预料的剧本走,只是更提前了一步,还没等齐桓公领盒饭,五大公子就各玩手段,把持内外,饿死了齐桓公,长子公子无亏率先占据宫殿当上了齐侯。其他几个公子不甘示弱,屯兵在大门口想轰大哥下台,奈何大家实力都差不多,事情就这样变成了群体斗殴。只有公子昭因为在国外有后台,刚乱起来就一溜烟跑去找了宋襄公,请他履行承诺,帮自己即位。
宋襄公会出手相帮吗?不帮白不帮,春秋社会运转的规则之一就是“我住隔壁我姓王,你有困难我帮忙”,至于是完全好心帮忙,还是索取礼尚往来的回报,就是另外的事了。
宋襄公想,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嘛,何况,如果这一步走成功了,那将意味着宋国的国际地位将从此再拔高一个台阶。一来,齐国,那可是曾经不可一世的霸主国家,帮他们确定了继承人,以后行事也方便多了,国际上谁不高看一眼呢?二来,当初,齐桓公一跃成为中原霸主,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帮混乱的国家确立接班人,稳定内部,从而得到“始霸”。这种已经有前人踩实了的成功捷径,谁不走谁是傻子。更巧的是,齐桓公第一次聚合诸侯开会,帮的就是宋襄公的爹,宋桓公,现在,就算是还“人情”也得上赶着去。
当初,齐桓公想要管宋国内务,玩的还是强行帮忙,现在,宋襄公的局面比他好多了,既是受齐国先君之托,后又被公子昭上门求援,无论从哪个方面讲,他出兵干涉齐国内政,都是名正言顺的。
孔夫子说过:“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位在当时讲礼的大环境下太香了。在精心布置了一番后,宋襄公来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效仿齐桓公登高一呼,邀请其他诸侯一起出兵送公子昭回国即位。
其实,宋国自己出兵其实就够了,但现在国际秩序不是要按霸主风格走吗?当初齐桓公也是召集大家一起开会,“共同”决定呀。所以,宋襄公决定完完整整地把作业抄好。
虽说这次呼吁后,除了卫国,来的只有周边两个怕挨打的曹国和邾国,场面有点冷清,但和齐桓公那次对比一下,好像也不差多少,当初齐桓公叫来撑场子的,也就齐国周边的陈国、蔡国和邾国嘛。
宋襄公什么都要和齐桓公对比,因为,他已经认定了齐桓公是偶像,也想到了接班齐桓公,称霸中原的后续了。
在宋襄公的带领下,四国联军簇拥着公子昭向齐国临淄开拔,齐国本来就在混乱状态,见公子昭找了外面的人撑腰,齐国贵族趁势杀了公子无亏,打算迎接公子昭荣登大宝。宋襄公很开心地将公子昭交到了齐国手里,光荣圆满完成任务,又十分君子地率军撤离了齐国境内。结果,公子昭屁股还没坐稳,那边其他四个公子不服了,继续上演群殴,这次主攻对象是公子昭。公子昭哪里抵抗得了,当即又跑宋国去了。
宋襄公有脾气了,想自己和哥哥那是兄友弟恭,互相让国,齐国这帮人怎么这么野蛮呢?再次组织军队和齐国四位公子战斗,本来,光看军事实力,宋国完全不是齐国对手,但此时宋国到底是一国之力,而齐国的四大公子既不团结,和钦定继承人开战又名不正言不顺,很快就被宋国打趴下了。公子昭终于顺利登基,成了历史上的齐孝公。
看起来,齐孝公是此次事件的最大获益人,但实际上宋襄公才是。宋襄公前有君子让国之风,后又有维系别国稳定的功劳,谁看了都要竖大拇指点赞。彩虹屁多了,宋襄公也有点飘,俨然自己已经顺利接过齐桓公国际霸主的大旗了。
既然当霸主,就必须有小弟,有小弟了,就必须开会重申地位和义务,这些,都是齐桓公和管仲时的作风。所以,宋襄公也要开会。第一次开会,来的只有曹国和邾国,鄫国人也勉强参与,但来晚了。宋襄公很生气,这是看不起我们呀,而且,鄫国作为长期跟东夷厮混在一起的小国,如果拿下了他,岂不是可以把东夷吓得过来下跪?这么想着,宋襄公打算杀了鄫国国君搞祭祀。
其实,人祭是商朝比较流行的一种祭祀模式,但进入周朝后,早已废除了“人牲”这种陋习,目夷听了,也慌不择路地跑来规劝:“小祭祀不能杀大牲口,你咋还敢用人做牺牲?祭祀本身就是为了人啊。百姓是神的主人,你杀人祭神,哪个神敢用呢?而且,老弟你不是想争霸吗?当初齐桓公争霸可不敢乱杀诸侯国国君,他走的一直是‘存亡继绝’路线呀,就这样还有人没给他五星好评,你如果这样乱操作,能得善终都是幸运的了。”自从与宋襄公互相让位后,宋襄公让老哥当了宋国的左师。
宋襄公白了一眼目夷,再次上演“明言明语”: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都听我的!于是,可怜的鄫国国君就这样变成了个“牺牲”。
后续发展可想而知,这次会议开完,别说东夷,就连曹国也再不想跟宋国人玩了。宋襄公当然不可能检讨自己,只想谁不服打到服,于是,三军打曹国去。目夷又连忙跑来劝,说了一堆以德服人之类的话。
宋襄公的蛮力争霸,把当时有名有姓的国家都惹烦了,加上此时楚国又想摸着淮河的石头过河来中原玩玩,于是,不少人逆反心理,干脆加入楚国的怀抱。当年,陈国国君就发出邀请,呼吁大家一起到齐国来开开会,顺便怀念怀念齐桓公的恩德。当然,说是怀念齐桓公,但实际上,这次会议是为楚国试水的。与会的陈国、蔡国、楚国、郑国等,无不是楚国的小弟。
宋襄公的脑回路和常人的不同,听说楚国竟然肯参加陈国发起的约会,作为一个公爵国家,宋国怎么也比陈国有面子吧?于是,宋襄公也着手准备,邀请齐国和楚国在鹿上碰个面聊聊天先。楚国人乐了,一直以来,中原人都不带自己玩,还“楚蛮子”“南蛮子”地叫,如今真是破天荒了,连忙答应了加入大家的怀抱。
这次会议举办得相对成功,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都很给面子地来赴约了。当然,齐国是有恩不得不报,至于楚国什么心思,看看就知道了。
会上,宋襄公提出要求,约定下次秋天再开个会,让楚国把跟在他背后的那些小国全部叫来,并尊自己为盟主。楚成王一边笑一边点头,恭敬得就像宋国称霸的工具人。
宋襄公很满意,可听到楚国居然如此爽快,公子目夷又疑惑了。疑惑之后,是更深层次的思考,楚国从来就不是个只会点头哈腰的国家,目夷断定,事出反常,必有妖异,赶紧劝老弟悠着点,小国不该争当霸主。
宋襄公都有点不耐烦了,每次都是目夷出来唱反调,老哥是颓废青年吗?这么看不起自己。宋国怎么着也是周天子钦定的公爵国家,王以下就是公,怎么就是小国了?其实,目夷说的是实力问题,更何况参照国还是庞然大物的楚国。望着老弟傲娇的背影,目夷只能暗自感叹,宋国可能要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