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婴儿行为观察(1952)(2)(1 / 1)

其他婴儿可以较不愤恨地接受新的食物,这意味着对剥夺有更多真正的忍受,这和明显地屈服于它是不同的,而且是源自与母亲有相对稳固的关系,使得婴儿在保持对母亲的爱时,能够接受新的食物(与客体)。

下面的例子说明了一个婴儿接受用奶瓶补充母乳的方式。女婴A是个好喂养的婴儿(但是不过分贪婪),而且很快就显现出我在上文描述过的那些发展客体关系的指标。她与食物及母亲的好关系,是以她摄取食物的轻松方式、伴随着明显的享受显示出来的。当她只有数周大的时候,在喂食偶然中断时,她会仰望母亲的脸或**,稍后会在吃奶时友善地注意到其他家人。在第六周晚上喂奶时,因为母乳不够而必须开始用奶瓶,A毫无困难地接受了。不过,在第十周有两个晚上用奶瓶喝奶时,她表现出不情愿的迹象,但她还是把奶喝完了。在第三个晚上,她完全拒绝了奶瓶,当时并没有任何生理或心理上的紊乱,睡眠与食欲都正常。母亲不想强迫她,在喂奶后将她放在小床里,心想她可能会入睡。但是婴儿饥饿地哭着,母亲没有把她抱起来,而给了她奶瓶,她热切地将奶喝光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之后的连续几个晚上,当婴儿在母亲怀里时,她拒绝奶瓶;但是在小床里时,她会立刻接受它。几天后,当这个婴儿仍在母亲怀里时就接受了奶瓶,并且立即吮吸了起来。以后用到其他的奶瓶时,没有再发生困难。

我的假设是,抑郁焦虑已经在增强,并且在此时导致了婴儿对于喂食母乳之后就立即给予奶瓶的反感。这一点暗示了相对早期发生的抑郁焦虑,[9]与以下事实是相符的:这个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发展得很早而且很明显,而在拒绝奶瓶喂食之前的几周中,这个关系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我的结论是:因为抑郁焦虑的增加,靠近母亲的**及其气味就同时增加了婴儿想要被喂母乳的愿望和因为**耗竭所导致的挫折。当她躺在小床里的时候,她接受了奶瓶喂食,因为(就像我所提出来的)在这个情境下,新食物是与被渴望的**分开的;此时,这个**已经变成了挫折性且受伤的**。通过这个方式,她可能已经发现如何比较容易地保持与母亲的关系不被因挫折而激起的恨意所损害,也就是保持“好”母亲(“好”**)的完整。

我们仍然要解释为何几天以后这个婴儿在母亲的怀里就接受了奶瓶,而且自此以后就不再对奶瓶喂食感到困难。我认为:在这些日子中,她已经成功地充分处理了她的焦虑,所以能够较不怀怨怼地接受替代客体与原初客体同时存在的情况,这也意味着一个早期的步骤,发展出区分食物与母亲的能力。一般来说,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区别对于发展具有根本的重要性。

我现在要引用一个例子,其中与母亲关系的紊乱的发生,不是立即与来自食物的挫折有关。有一个母亲告诉我,当她的婴儿B5个月大时,曾被放任哭泣超过往常的时间。当母亲回来抱她时,发现她处在一种“癔症”的状态,这个婴儿看起来吓坏了,明显地害怕母亲,而且似乎不认识她。直到过了些时间以后,她才能完全与母亲重新接触。有意义的是,这件事情发生在白天,当时婴儿是醒的,而且刚喂食过不久。这个婴儿平时睡得不错,但也不时会无明显原因地醒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假设:引起白天哭泣的焦虑也是睡眠紊乱的原因。我的想法是,因为母亲在被渴望时并未出现,她在孩子心中就转变成“坏”(迫害性的)母亲,而且因为这个缘故,孩子似乎未能认出她,并且惧怕她。

以下例子也同样具有启示性:一个12周大的女婴C被留在花园里睡觉,她醒来时哭着要妈妈,但是由于刮着大风,她的哭声未被听到。当妈妈终于过来将她抱起时,她显然已经哭了好久,脸上布满了泪水,而且她平常的诉苦式哭声已经变成了失控的尖叫。她被抱到屋内后仍尖叫不止,母亲怎么安抚她都没有用。最后,虽然离下次喂奶时间还有一个小时,母亲仍为她哺乳,这是在以往孩子闹情绪时屡次奏效的特效药(虽然她从未如此持续而激烈地尖叫过)。这个婴儿接受了**并且饥渴地吸吮起来,然而,她只吸了几口就拒绝了**,并且又开始尖叫。这个情况持续着,直到她将手指放入嘴里并开始吸吮它们时才停止。她时常吸吮手指,而且好几次在哺乳时将手指放入嘴里。通常,母亲只需要温柔地将手指移开,代之以**,然后婴儿就会开始吸奶。但是这一次她拒绝了**,并且又大声地尖叫起来,这一状况持续了好几分钟,直到她再次吮吸自己的手指后才停下来。母亲让她吮吸手指几分钟,同时摇动并安抚她,直到婴儿完全镇静,能够接受**,并且吸奶到睡着为止。看起来,对这个婴儿来说(和前一个例子有同样的理由),母亲(与其**)已经变成坏的、迫害性的,因此不能接受**。在一次试图吸吮之后,她发现自己无法再建立与好**的关系,转而寻求吸吮自己的手指,也就是诉诸自体情欲(auto-erotic)的愉悦(弗洛伊德所称)。虽然如此,我要补充的是,这个例子中的自恋性退缩(narcissistic withdrawal)是由她与母亲的关系发生紊乱而引起的。婴儿拒绝放弃吮吸自己的手指,是因为它们比**更值得信赖。她通过吮吸手指来重建与内在**的关系,从而重新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能够更新她与外在**及母亲的好关系。[10]我想,这两个例子也让我们更加了解早期恐惧症(也就是因为母亲不在而激发的恐惧,弗洛伊德所称)的机制。[11]我要提出的是,发生在生命最初几个月的恐惧症,是由被害焦虑所导致的,这种焦虑干扰了婴儿与内化及外在母亲的关系。[12]

下面的例子也描写了好母亲与坏母亲之间的分割(division),以及与坏母亲有关的强烈(恐惧性的)焦虑。一名10个月大的男婴D被祖母抱近窗边,他充满兴趣地看着街道。当他四处张望的时候,突然在很近的地方看见一个陌生访客的面孔,这是一个老妇人,她已经进入了他们家,而且就站在祖母身旁。他的紧张发作起来,直到祖母将他带离那个房间后才平息下来。我的结论是,在这一刻孩子感觉到“好”祖母已经消失了,而陌生人代表了“坏”祖母(这个分割的基础在于将母亲分裂为一个好的与坏的客体)。稍后我会再谈到这个例子。

对早期焦虑的这种解释,也让我们对于陌生人恐惧症(弗洛伊德所称)有了新的认识。在我看来,母亲(或是父亲)的迫害方面——主要源于对他们的破坏冲动——被转移到陌生人身上。

我所描述的这种在婴儿与母亲关系上的紊乱,在生命的最初3-4个月之间就已经可以观察到了。如果这些紊乱非常频繁而且持久,则可被视为一个指标,说明偏执——分裂位置尚未得到有效的处理。

在这么早的阶段就持续对母亲缺乏兴趣,稍后又加上对一般人和玩具也漠不关心,暗示了这类紊乱更严重。这种态度在非难养型的婴儿身上也可以观察到。对于只看表面的观察者来说,这些不大会哭的孩子可能显得“满足”与“好”。从成人与儿童的分析中,我可以将他们的严重困扰追溯到婴儿期,我获得的结论是:事实上,许多这类婴儿在心理方面是有病的。他们因为强烈的被害焦虑与过度使用分裂机制而从外在世界退缩,结果造成抑郁焦虑无法被成功地克服,幻想生活的能力,乃至爱与客体关系的能力都受到抑制。象征形成的过程受到阻碍,导致了兴趣与升华的抑制。

这种被描述为感情淡漠的态度,与真正满足的婴儿的行为是截然不同的。后者偶尔也会要求注意力,在感到挫折时会哭,对人会露出不同的表情,以此来传达他的兴趣及他们在一起时的快乐,然而在其他时候,真正满足的婴儿也可以快乐自处。这一点表明他对其内在与外在客体具有安全感,可以忍受母亲暂时不在而不会焦虑,因为在他心中“好”母亲是相当稳固的。

在其他章节里,我已经从各种角度描述了抑郁位置,现在思考抑郁焦虑的影响——首先是与恐惧症的关系:到目前为止,我只将它们与被害焦虑联系起来,并且用一些例子说明了这个观点。因此,我假设那个5个月大的女婴B惧怕母亲,是因为在她心里母亲已经从好的变成了坏的,而且这种被害焦虑也扰乱了她的睡眠。我现在要提出的是,与母亲关系上的紊乱也会被抑郁焦虑而引发。当母亲没有回来时,担心会失去母亲(因为贪婪与攻击冲动已经摧毁了她)的焦虑变得很明显。这种抑郁焦虑与害怕好母亲变成了坏母亲的被害焦虑是密不可分的。

在下面的例子中,抑郁焦虑也会因为婴儿想念母亲而产生。女婴C在6-7周大的时候,已经习惯于傍晚吃奶前在母亲的大腿上玩。当婴儿5个月零1周大时,有一天母亲有访客,因为太忙而无法和她玩,不过,婴儿从家人与访客那里得到许多关注。母亲傍晚喂奶时,如往常一样将她放在**,很快婴儿就睡着了。两个小时后,她醒过来并持续地哭着,拒绝喝奶(在这个阶段,有时候母乳被当作副食而用汤匙喂食,通常她会接受)并且继续哭着,于是母亲放弃了喂她的努力。婴儿玩着母亲的手指,在她的大腿上满足而安静了大约一个小时,然后在正常喂奶时间喝了晚上的奶之后,很快就睡着了。这种紊乱是极不寻常的,有时候她可能会在喂过傍晚的奶之后醒来,但是只有一次在她生病时(大约两个月前)醒过来并哭泣,当时她并没有饥饿或是身体不舒服的迹象。那一整天她都是快乐的,而且在这一事件之后的那晚也睡得不错。

我想提出来的是,这个婴儿之所以哭泣,是因为她想念与母亲玩的时光。C和母亲有很牢固的人际关系,而且她总是非常享受这个特别的时间。在其他清醒的时候,她相当能自处,但是这个时候她变得躁动不安,而且明显期待母亲和自己玩,直到傍晚喂食的时候。如果因为错失这种满足而造成她睡眠的紊乱,那么我们将做出进一步的结论。我们不得不假设:婴儿对于这种在一天中特别的时间、特别的享受是有所记忆的。对婴儿来说,游戏时间不仅是强烈满足力比多欲望,而且证明了她与母亲有爱的关系——基本上安稳地拥有好母亲。这一点带给她入睡前的安全感,伴随着游戏时刻的记忆。她的睡眠受到干扰,不仅是因为她错失了这个力比多的满足,也是因为此挫折激发了婴儿的两种焦虑:抑郁焦虑,害怕她会因为自己的攻击冲动而失去了好母亲,结果产生了罪疚感[13];和被害焦虑,害怕母亲会变成坏的与破坏性的。我的大致结论是:从大约3-4个月开始,这两种形式的焦虑构成恐惧症的基础。

抑郁位置与某些重要的改变是密不可分的。这些改变可以在婴儿接近第一年中期时观察到(虽然它们开始得稍微更早一些,而且是逐渐发展的)。在这个阶段,被害焦虑与抑郁焦虑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例如:烦躁增加,更需要被关注;或是暂时不理妈妈,突然发脾气,对陌生人的恐惧增加;还有平常睡得好的孩子有时在入睡时啜泣;或是突然哭着醒来,露出明显的恐惧与悲伤的表情等。在此阶段,他们的面部表情很显著地改变着,越是有感知能力就越是对人与物有兴趣,而且与人接触的实时反应完全从孩子的外表上反映出来。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个阶段可以观察到悲伤与痛苦的迹象,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却让面部的情绪表达变得更丰富(既在更深层的本质上,也在更广的范围上)。

抑郁位置在断奶时达到高峰。如前文所述,虽然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整合及相对的合成过程的进展激发了抑郁的感觉,但这些感觉因为断奶的经验而更加强烈。[14]在此阶段,婴儿已经经历了较早的丧失体验,例如:婴儿强烈渴望的**(或奶瓶)没有立即再现的时候,他以为它将再也回不来了。不过,这与发生在断奶时对于**(或奶瓶)的失落相比是不一样的。失去最初所爱的客体,在婴儿的感觉中是确认了所有的被害焦虑与抑郁焦虑(见本章末,批注二)。

下面的例子将会提供说明:婴儿E在9个月大时,最后一次吃母乳,他对食物的态度没有显示特别的紊乱,在此之前,他已经接受了其他食物并且借由这些食物而成长。但是,他对母亲的在场与通常的注意及陪伴的需要增加了。在断奶后一个星期,他在睡眠中啜泣,醒来时带着焦虑与不快的神情,并且难以安抚。母亲只好再次让他吸吮**,他用与平常差不多的时间吮吸了两个**,虽然奶水明显很少,他似乎极为满足,快乐地入睡了;而且自此以后上述症状显著减少了。这表明了与失去好客体(**)有关的抑郁焦虑会因为**的再现而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