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说官场(6)(1 / 1)

梁衡杂文集 梁衡 2730 字 3天前

本来,这做官与做人说是一回事,又不是一回事。当官职之事符合自己的做人标准时就做官,这时官是实现人格精神的道具,做人做官是一回事;当官职之事有碍个人的做人底线时就去官辞职,保持人格独立,这时做人与做官就是两回事。而人格精神总是超时空的,它会大大超越官职这个道具,而永留史册,任人评说。宋子文是曾跟着蒋政权反共反人民的,也曾留下骂名,但他绝不卖国,一事不合就愤而辞职,不保官求荣,只这一点就振聋发聩,足可存于青史了。试看现在的官员,虽然嘴上常发着牢骚,可有哪一个肯辞职明志?当然也有“辞职”的,但多是因贪污、失职的“被辞职”,真正坚守自己的做人操守,有思想而主动辞职的鲜有所闻。可见官风日下,独立人格精神之式微。

普京走在空旷的大街上

网上视频播出,普京参加完自己柔道启蒙教练的葬礼后,拒绝记者、警卫的跟随,一个人行走在圣彼得堡空旷的大街上。

他紧贴着临街的窗户,走在窄窄的有点老旧的人行道上,一会儿又跨过一条马路,跃上对面的人行道,偶有行人看他一眼,也各行其道。

以我们的习惯思维,这首先有安全问题,其次还有老百姓的围观。我老觉得那临街的窗户里会随时伸出一把手枪,或者路边会有人下跪上访,给一个难堪。但是没有,普京只是自顾自地走着,别的行人也没有大惊小怪。官不觉官,民自为民,这是一种多么平静的政治生态。微风吹起普京西服的下摆,他扬起头,甩着一副摔跤手的臂膀,目光向前。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是想安静一会儿,还是想看看这片他治下的土地?他难道就不怕安全不保?不怕有人来纠缠?但从画面看,他一身胆气,淡定自然。这不只是因为他柔道出身,有一身好武艺,还因为他别有一种政治上的自信。

这场面又令我联想起几个镜头。毛泽东当年也常这样一个人走在延安的大街上,不时和迎面而来的农民打招呼。这有斯诺的《西行漫记》为证,也曾有一张他双手叉腰与人说话的照片。周恩来喜好话剧,20世纪50年代他常去看“人艺”的戏,夜戏散后就和回家的演员一起,同行在北京后半夜空旷的大街上,热烈地讨论着剧情和演技。德国女总理默克尔下班后就到超市买菜,还排队交钱。法国总统希拉克是个大个子,也爱一人漫步巴黎街头。一天他发现一个小孩紧随其后,便回身问:“是要签名吗?”孩子说:“不,不需要签名。天热,我走在你的影子里凉快些。”童言无忌,他大惭,人民不看重他的虚名,而是要他给民以实惠。当晚,他写了一篇《我愿给你们带来阴凉》的讲稿,后来引入他的施政纲领。

这里引出了一个问题:政治家或者我们的干部,与群众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自己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常态心理?中国人经历了“**”的特殊岁月后,深刻地懂得了一个真理:领袖是人不是神。不但一般人从政治现实中深切地明白了这一点,党也将此作为一种政治经验总结成文件。1980年7月30日中央通过少宣传个人的五条规定,同年10月20日又通过决定,二三十年内不挂现任中央领导人像,防止个人迷信。可惜,中央带头了,基层却很“牛”。有些人经常表现为无事忙,有事慌;对下欺,对上瞒;对内硬,对外软;无事拿架子,有事扶不起。我出差就不止一次地遇到“清街”“闭景区”等。共产党本来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服务员去服务的时候怎么能让被服务者回避呢?当然更不能敲锣打鼓,像刘邦还乡那样。正常地生活在人民群众中,这不仅仅是对共产党政治家的要求,一些进步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甚至封建政治家也能做得到。但现在我们却还是不得不从最基本的说起,时时提醒干部不要脱离群众,不要害怕群众,不要画地为牢,不要“作秀”,也不要哗众取宠。要学会先自自然然地做人,再兢兢业业地做事。

但政治家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要有特殊的机敏和坚定的信念,虽不“作秀”,却必须做事。几乎与这个独步街头的画面同时,电视台还有一个画面是普京怒斥日本记者的挑衅。日本首相安倍与普京会谈后共同举行记者招待会。这应是一个严肃的场合,安倍在喋喋不休地讲话,普京在一旁无聊地玩着手中的一支笔。我立即想起奥巴马对普京的印象:“他很随便,就像一个坐在后排的懒散的学生。”但是,当一个日本记者问普京:“为什么俄在‘北方四岛’继续修建地热发电站?这是日本绝不接受的举动。俄什么时候能停止推行这一十分令人气愤的政策?”普京,这个打盹的老虎,立即犀利地回答:“我发现您是在认真地读写在小纸条上的问题。我想请您向指示您提问的人转达以下内容:这些领土问题不是我们制造出来的,这是一百年前就有的历史遗留问题。如果您想捣乱,继续直接提出强硬的问题,那您也一定会直接得到强硬的答案。”这是打狗给主人看,在一旁的安倍如坐针毡,但也无可奈何。普京是无事散,有事强;对内柔,对外刚。这又使我想起当年毛泽东在中国还不得不依赖苏联的情况下,在谈判桌上痛斥赫鲁晓夫:“是不是想把我们的沿海都拿去?”还有,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对因香港问题来访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主权问题绝不能谈判。”震得“铁娘子”出门就跌了一跤。还有陈毅那段有名的外交逸事。有外国记者问及陈毅“中国是否好战”,陈毅拍着桌子怒道:“我们等候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十六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我的儿子会看到,他们也会坚决打下去。”

我曾有诗言:“宠而不惊,弃而不伤。丈夫立世,独对八荒。”政治人物算得上是有作为的大丈夫了,切不要自宠、自伤。他要独对的是各种复杂的问题,是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是一片空旷的未来。为了对得起这个职位、这个局面,他首先内心得自然坦诚,宁静致远。古人言“居官无官官之事”,就是说不要走路坐卧总把自己当个官。无论是毛泽东在延安的街头,周恩来同演员谈戏,还是希拉克与儿童对话,普京逛街,默克尔买菜,他们都有一个坦诚的我,不是总拿自己当个官。然而,他们又随时不忘自己的责任,该变脸时就变脸,敢变脸。无论是普京怒骂记者还是邓小平斥“铁娘子”,都是为国家利益而担当,这时又没有了自我,只有官身、官责。这大概就是毛泽东评价自己时说的“一半猴气、一半虎气”。能公能私,能我能国,或猴或虎,是为真男子。普京脚下踩着一片坚实的土地,行走在一条空旷的大街上,任我行,不“作秀”,不回头。

官员答记者问的十四个不要

因为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经常采访官员和参加各种官员举办的记者招待会,总觉得我们官员答记者问的水平还待大大提高。这首先是一个认识问题、态度问题,然后才是技巧问题。答记者问是现代政治的一种运作手段,是政治文明的一部分,是主动提供信息、表达沟通意愿、争取民心、获得支持和改进工作的重要途径。切不可有应付、对抗的心理。以低标准来要求,起码须做到十四个“不要”。

1.不要做报告。答记者问是有问才答,不问不答。虽有时也可借题发挥,但不可太多。常见的毛病是不管人家问什么,只管念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做了一个小报告。甚至是故意占住时间,怕人多问。

2.不要抖家底。一些地方官,不管回答什么,总要不厌其烦地将自己所辖地的土地、人口、物产、产值,甚至山川、历史、气候,全都抖落一遍。这些并不能见报,也无人关心。

3.不要居高临下。答记者问就是答客问,对客人要尊重、客气。和气生财,谦虚生威。

4.不要环顾左右而言他。这样不礼貌,人家觉得你心不诚。相反,答问时你最好始终看着对方的眼睛,人和人的交流主要靠语言,而无言的交流主要靠眼睛。语言加眼睛,诚恳而生动。

5.不要以不变应万变。不要用外交辞令,否则会给人“滑”的感觉,自以为得计,其实有损形象,吃大亏。

6.不要有对抗心理。所提问题有时可能尖锐,但不必介意,不要立即摆出一副防范、抵抗状,这样问答将无法进行。

7.不要念稿子。凡问答都是即时的,试想,你与亲人、朋友谈话,或者你年轻时谈恋爱,是否也先有一份稿子?有稿子,就有其心不诚、其人无能之嫌。

8.不要上专业课。答记者问就是通过媒体普及你的思想、你的观点,你讲得又专又深就等于白说。钱学森要求大学毕业生交两篇论文,一篇专业论文,一篇科普文章。真懂是能深入浅出。官员也要有两种本事:一是起草文件,写工作报告;二是动员群众,包括回答记者。

9.不要假装幽默。幽默是宽余的表现,是达到目标的同时还有一点花絮,如篮球的空中扣篮,足球的倒钩射门。没有真本事,不要幽默。许多官员以为答问时幽默就能得分,结果身子能倒钩,球却进不去,弄巧成拙。

10.不要借机捧上级。大型记者招待会,有时是各级官员出场,由最高官员主持。常有低级官员借答记者问捧上级,让人肉麻。虽面向记者,却心系领导,这是封建政治、奴性人格的表现,无论民主政治还是现代传媒都无此内容。

11.讲话的前奏不要太长。答问,是接问作答浑然一体,如太极拳之借力发力,四两拨千斤,一开口即要接上记者的问话,不要自加前奏,自泄其气,反招人烦。

12.讲话不要超过五分钟。长则有水分,长则惹人嫌。

13.不要讲空话、套话。你要明白这些话统统不会见报,所有的记者都是挑最有个性的材料和语言来写稿。

14.不要向记者发脾气,更不可动粗,否则弄不好会身败名裂。就算已看出是对方设的圈套,也要机智地、有风度地绕过去。

这十四个“不要”所否定的行为,都是我在记者招待会上屡屡看到、现仍在发生着的。特整理奉上,以资官资政。

申遗中发现的另一份遗产

报载中国向联合国申报的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通过,媒体一片欢呼。广东丹霞山管理局的老总给我打电话说:“邀请你来丹霞山一行,好好地为我们写一篇文章,扩大宣传。”我接完电话却神情黯然,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此时我心里挥之不去的却是另一份遗产,一份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遗产。

丹霞山处于广东与湖南的交界处,在韶关市郊,名声在外已有些年。我与丹霞山失之交臂有两次。第一次是近五十年前的1966年10月,那时还是学生,乘火车南下,在韶关车站小停,仰望山顶,很奇怪那整座山体的火红。又传说山顶有太平天国时洪秀全的妹妹率女兵营驻扎的遗址,很想一游,这一念竟在心中埋藏了近五十年。

今年我参加了全国人大的一个检查团到广东,听说此行要到粤北韶关,心中暗暗高兴,想或许可以了却这个宿愿。一下车,省人大工作人员中有一位老张主动和我拉呱说,他是中学语文教师出身,曾在课堂上教过我的课文《晋祠》。又说此行日程中有韶关,可顺便看看刚申遗成功的丹霞山,一定要为当地留一篇文章。我说,已多年不写山水题材了,怕写不出。话虽这么说,心里却痒痒,便留心收集资料。正好我们用的车是从旅游局租来的,车上有一本介绍韶关丹霞地貌的大画册,十分详细。长途行车无事,别人闲聊或打瞌睡时,我就细读画册,并做了摘记,甚至还画了几张草图。山区公路颠簸,我本子上的字和图就成了蝌蚪文,老张坐在我的侧后,高兴地说:“看来这次梁总是一定要写了。”我却还是不敢应承,只说:“长途无事,顺便翻翻这本资料。”他说:“明天是此行的最后一天,公务一结束,就安排上山。”我想这回真要了却五十年的心愿了,这么想着心里倒有一丝的甜意。

第二天上午,检查工作结束,大家都觉得下午要去丹霞山了。但下午车队一出城却兵分两路。团长,连其家属、秘书、警卫一行,去丹霞景区,其余的人被随便安排去看一个普通山洞。问之原因,说是为了首长的安全。天啊,这个检查团,团长是副国级,主要团员是副部级以上,会有碍团长的安全?有碍她的方便?况且全团出京已走了两个省,工作半个月,朝夕相处,开会、座谈、看点,前呼后拥,怎么不觉得有碍?今日倒突然生分起来?车出城后,两队各自东西,我忽想起曹植的《七步诗》,但默念时却是这样的句子:“本是一个团,参观各东西。行旅未结束,相分何太急。”这里特别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是一个人大工作团,大家在身份上都是平等的人大代表,如果从社会知名度上讲,可能有的还高于团长。这几个人都不得接近首长,那普通工人、农民又将如何?这几个人都要回避,整个景区清场,当然更是“自然”的事。这样,还一路侈谈什么实践民主,做人民的公仆。但是,接待者只认级别,拍好首长的马屁是唯一的原则。我们几个人一时无言,车里一阵沉闷。我不知道那个车上的人此时怎么想。五十年后我又一次与丹霞山失之交臂,心里一阵隐隐作痛。那一次没能上山,是因为还是个穷学生;这一次是因为首长在此,请勿靠近。晚上,老张专门到我的房间说:“很对不住,没能去看丹霞遗产。以后一定专门请你一次,还由我们接待。”我知道他一个普通工作人员的无奈,便说:“请转告你们领导,这样的安排有损你们的‘省格’。这次我没能看成丹霞遗产不是我的损失,恐怕是你们的损失。你们失去了一次向外宣传、推介景区的机会。更可怕的是让人看到了一种弯腰示上、奴颜屈膝的人性在我们的官场涌动。这正是当年鲁迅奋力扫**的中国人的奴性。这才是你们真正继承了的‘最好遗产’,怎么没有拿到联合国去申遗?”

作者附记

这本是多年前的一段笔记,不准备发表。但这种社会现象有增无减。读最近出版的《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收录了习近平同志在中纪委的讲话,痛斥这种特权现象,指出:“这些特权现象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引起了群众极大不满。我们决不能见怪不怪啊!否则,群众是要戳脊梁骨的!”又强调,不能把党组织等同于领导干部个人,对党尽忠不是对领导干部个人尽忠,党内不能搞人身依附关系。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不是哪个人的家臣。说得何等的好啊。于是想到将这篇文章整理发表,以佐证开展党风教育之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