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这位解剖学家所说,孵卵之时,嗉囊就在肚肠上方肯定会很不舒服,尤其饱胀之时,更是如此。然而,还有待考证的是,那些会孵卵的鸟,其体内构造是否会真的不同呢?我打算一有机会,就自己去捉一只欧夜鹰(又称“夜鹰”)来好好研究一番。如果它们的体内构造相同,那便不能匆忙定论布谷不孵卵的原因了。
不久之后,我们便捉到了一只欧夜鹰。从它的习性和饮食看来,我们怀疑,它的体内构造应该跟布谷相似。我们的怀疑并非没有根据,因为解剖之后,嗉囊果然在胸骨之后,内脏之上,即内脏与其外皮之间。它很大,硬硬的塞满了很大的phalaenae(蛾类昆虫)、几种衣蛾,以及它们的卵。毫无疑问,这些卵一定是在它的吞咽之中,从昆虫肚子里挤出来的。
众所周知,这种鸟是要孵卵的。而它的体内构造与布谷相似,那么埃里桑先生说布谷不孵卵是因为其体内构造的说法,似乎就站不住脚了。为何单单布谷有此怪癖,各种原因,我们仍旧不知。
关于体内构造的问题,我们发现环尾鹰也跟布谷相似。而且,就我所记得的来看,雨燕也是如此。或许,很多不食谷类的鸟,体内构造也是如此吧。
此致敬礼!
怀特
第三十一封
塞尔伯恩,1776年4月29日
阁下:
1775年8月4日,我们偶然撞见了一条蝰蛇。它看起来又笨重,又臃肿,正躺在草地上晒太阳。把它剖开后,我们发现它肚子里居然有十五条小蛇。最短的一条足有七英寸,跟发育完全的蚯蚓差不多大。这些小蛇生来就有毒蛇本性。刚脱离母蛇的肚子,便显出了高度的灵敏性。它们扭来扭去,被棍子一碰,就立刻直起身子,张大嘴,做出威吓和挑战的样子。不过,它们还没有毒牙,即便用上了镜子,我们也没找到。
对于喜欢思考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小动物的本能更神奇的了。即便天生的武器还不存在,或还未长成,小动物们也知道它们在哪儿,以及如何恰当地用它们来自卫。因此,鸡距还未长成的小公鸡在遇到敌人时,就知道用脚攻击;小牛或小羊还未长出角时,就知道用头去顶;同样,这些小蝰蛇还未长出毒牙,就想张口咬人。不过,那条母蛇的毒牙的确非常惊人,但我们已经将它们板起来剪断了(毒牙不用的时候是倒着的)。
说这些小蛇之前在外面,母蛇感觉到危险才将其吞进嘴里躲避,是不太可能的。因为果真如此的话,我们便应该在母蛇脖子里,而非肚子里找到它们了。
第三十二封
阉割会产生很奇怪的效果:它会使人、兽、鸟失去雄伟的气势,变得酷似雌性。因此,太监有光滑细嫩的胳膊、大腿和小腿;有宽大的臀部、无须的下巴,以及尖细的嗓音。阉割过的雄鹿与雌鹿一样,头上都没有角。阉羊跟母羊一样,角非常小。公牛的角短而直,尽管低低叫唤时声音低沉,但高声鸣叫时,哞音却尖锐嘹亮。阉割过的公牛则大角弯曲,嗓音低沉,很像母牛。阉鸡的鸡冠和腮下肉都小,且看起来就跟小母鸡一样苍白无力。它们走起路来也没了大摇大摆的气势,而是踟蹰彷徨,状若母鸡。阉猪的长牙也小,就跟母猪一样。
因此,雄性器官一旦摘除,被视为雄性标志的部位便会停止生长。不过,聪明的莱尔先生[209]在其有关农事的书中,更为深入地探讨了这一点。他说,有时,仅仅丧失这些标志,便能对动物的能力产生奇怪的影响。他曾有头凶猛又好色的公猪。为防止其伤人,他命人拔掉了猪的长牙。这伤很快便夺走了这头猪的力量。以前,它见了母猪总是兴奋异常,任何围栏都拦不住它。可现在见到母猪,它却视若无睹了。
第三十三封
人们几乎不知道猪到底能活多久,原因很简单:让这种粗暴的动物自然死亡是既不经济,又很麻烦的。然而,我有个殷实的邻居,虽然无意于格物,却养了头杂交矮脚猪。这头猪又肥又长,肚子都拖到了地上,已经活到十七岁了。如此高龄,它也显出了老态:不仅牙烂了,生育能力也下降了。
大约十年的时间里,这位母亲每年产两次崽,一次约十头,有次甚至生了二十头。不过,因为小猪的数量几乎是**的一倍,所以很多小猪都饿死了。因为活得久,所以这头母猪变得非常聪明狡猾。过去,一找到与公猪打交道的机会,它便常常拱开所有门,独自大摇大摆地跑到一个很远的、养了一头公猪的农场上去。目的达成之后,它便会原路返回。大约从十五岁那年开始,她的产崽量下降到了四五头。膘肥时,它猪栏里的小猪都一身好肉,又细又嫩,皮出奇地薄。保守估计,它也算是个多产的母亲了:已生产了三百多头小猪。如此大的四足动物能有这般生产力,真是十分惊人!它被屠宰于1775年春天。
此致
敬礼!
怀特
第三十四封
塞尔伯恩,1776年5月9日
阁下:
… admorunt ubera tigres.
(母老虎一定哺育过你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四卷)[210]
前一封信里,我们已经说过,在孤寂之中,即便非常不同的动物,也有可能因为相交而彼此依恋。既然如此,再谈谈另一种能导致奇特喜好的动机,或许也未尝不可。
我朋友得到了一只可怜的小野兔。他的仆人们用勺子舀了牛奶喂它。与此同时,他家猫产下的幼崽被带走活埋了。没过多久,那只兔子失踪了。人们以为它多半也跟大多数弃儿一样,被某只狗或猫吃掉了。然而,大约两周后,黄昏的薄暮中,主人坐在自家花园里时,却看见他的猫高高地翘着尾巴朝他跑来。它一路跑,一路满足地低低叫着,那声音跟对着猫崽时发出的叫声一模一样。它的身后,还一蹦一跳地跟着什么东西——居然是先前那只兔子。猫用自己的奶和无尽的母爱,喂养了那只兔子。
食草的动物,竟由食肉并以掠食为天性的动物哺育,真是让人惊奇!
为什么像猫一样残忍凶猛的动物(属猫科,或murium leo[211]),面对天然猎物时却表现出了这般柔情,原因真是不好说。
这种奇怪的情感或许是起源于“患失感”,即一种因痛失猫仔而唤醒的慈悲母爱,以及一种饱胀着奶水的**被吸吮的满足感。因此,出于天性,它会非常乐意哺育这个弃儿,并将其视如己出。
有时,无助的孩子被失去幼崽的母兽收养,或许并不是件坏事。这种奇怪的现象,严肃的历史学家和诗人们早有记载。不过,一只可怜的小野兔,由残忍嗜杀的母猫哺育,这事的离奇程度,估计都能赶上从小便由母狼抚育的罗慕路斯和瑞摩斯了。
… viridi foetam Mavortis in antro
Procubuisse lupam: geminos huic ubera circum
Ludere pendentes pueros, et lambere matrem
Impavidos: illam tereti cervice reflexam
Mulcere alternos, et corpora fingere lingua.
(……盾上雕着那只母狼,产仔之后卧在战神玛尔斯的青葱的洞窟里,一对孪生的男婴围绕着它累累的**嬉戏,吸吮着他们的狼乳母的奶汁,毫无惧怕之意,母狼转动着她的光法的头颈轮流抚弄着他们,还用舌头舔他们的身体。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第八卷[212])
第三十五封
塞尔伯恩,1777年5月20日
阁下:
常遭洪水之地是贫瘠的,或许原因就在于那里的虫子都被淹死了。最卑微的昆虫和爬虫,却能对自然造成极大的影响,并起到极大的作用。因为小,所以它们往往都被忽视了。但因为数量和繁殖力,所以它们的影响是惊人的。比如尽管在自然的链条上,蚯蚓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环,但如果没有这一环,便会造成一个可悲的缺口。单不论几乎半数的鸟和一些四足动物都以它为食,就其本身而言,它们似乎也是植物生长的一大助力。少了蚯蚓钻孔、打洞和松土,雨水便不能充分渗透,植物生长过程中,根须便也不能充分吸收养料了。没有它们拖来稻草秆、树叶和树枝,并洒下无数被人们称为“蚯蚓屎”——即状若小土包的上好肥料,那谷物和青草便都不能长势喜人了。雨水将泥土冲走后,很可能就是蚯蚓提供了新的土壤。它们喜欢斜坡,或许也是因为那里不怕水淹吧。园丁和农夫厌恶蚯蚓,前者或许是觉得它们让院中小径不雅观,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而后者估计是以为蚯蚓会吃掉他们的嫩玉米。但如果没有蚯蚓,这些人很快便会发现:土地变冷、变硬了。没有松土的催化剂,沃土就会成为荒原。此外,我们也应该为蚯蚓平反:其实,它们根本不会伤害嫩玉米、植物或花朵,真正的害虫是那些为数众多的、处于幼虫期的鞘翅目科(比如圣甲虫)和大蚊属(比如长腿儿)昆虫,以及无数被忽视的无壳小蜗牛。这些小蜗牛也叫鼻涕虫,常常在不知不觉间,便对田地和花园造成极大的伤害。
对那些对蚯蚓感兴趣,并有志从事相关研究的人来说,上面这些话或许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一篇关于蚯蚓[213]的好论文,既趣味盎然,又能增长见识,还能在博物志上开辟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春天,蚯蚓活动最频繁,但它们不会冬眠。每每遇到温暖的冬日,它们都会出来活动。只要端着蜡烛到草地上寻找一番,就能证实这点。蚯蚓是雌雄同体的,性欲强,因此非常多产。
此致
敬礼!
怀特
第三十六封
塞尔伯恩,1777年11月22日
阁下:
您一定记得去年3月26日和27日天气很热,害得每个人都抱怨连连。习惯了渐渐转暖的他们,遇到这样的天气都烦躁得坐立不安。
这突如其来的夏日炎热,也带来了许多夏日才有的景致。因为那两天阴凉处的温度都升到了六十六度,所以许多昆虫都苏醒、并爬了出来。附近也聚集起了一些蜜蜂。萨塞克斯冈刘易斯河边的那只老陆龟也醒了过来,并爬出了它的“寝室”。与我眼下话题最相关的,是很多地方——尤其是萨里的科巴姆——都出现了家燕,而且数量还不少。它们十分机警地飞来飞去。
可是,短暂的温暖天气之后,便是严酷的恶劣天气,寒风凛冽,冰霜不断。昆虫躲了起来,陆龟也又一次钻进了地里。而再次见到燕子,已是4月10日,即春尽夏来,天气全面回暖之时了。
而且,就我多年的日记看来,家岩燕大约十月初隐退。因此,疏于观察的人多半会以为:那便是它们最后出现的时间。但我的日记却显示:十一月的第一周还能看见大量家岩燕。它们常常出现在11月4日,不过,也仅此一天而已。这一天中,它们仍旧闲暇时翻飞嬉戏,捕食时也异常平静,仿佛没什么牵动心神的事,一点儿都不像在迁徙的样子。本月初的情形也与此类似。因为似乎10月7日便全部撤离了的家岩燕,到了11月4日,还出现了二十多只。它们在我的田里和垂林间飞来飞去,捕食聚集在阴凉处的昆虫。不过,这样的情形仅持续了一上午。前一天还狂风大作,大雨滂沱,可11月4日就柔和温暖了起来,天阴沉沉的,刮西南风,气温五十八度半。如此高的温度,在这个季节可是很少见的。此外,或许有件事也该提提,那便是温度一旦超过五十度,则不论秋冬,蝙蝠都会飞出来。
综上所述,显然,若遇到反常的温暖气候,冬眠的昆虫、爬虫和四足动物便会从沉睡中醒来。因此,这死一般的冬眠,低温是主要原因。而且,更进一步说,英国那两种燕科鸟,其全部或至少大部分都不会离开本岛,而是进入了蛰伏状态。这种推测是合理的,因为说家岩燕离开一个月后,又从南方归来,只为在十一月的某个早晨露露面;或者说家岩燕三月离开非洲,为的只是那些短暂的夏日,才是荒谬得无法想象的。
此致
敬礼!
怀特
第三十七封
塞尔伯恩,1778年1月8日
阁下:
几年前,村里有个可怜的穷人。打出生起,他便患了麻风病。我们觉得他的病很奇特,因为只有手掌和脚掌发病。这种鳞状的麻风疹每年爆发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而且,揭去疹子后露出的皮肉太过细嫩,因此他的手脚都没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于是,这个可怜的人半生都拄着拐杖,无法工作,闲散度日。他瘦削憔悴,在这可悲的困境里苟延残喘,对他,以及必须供养他的教区来说,他都是个负担。直到三十多岁,他才终于在死亡中得到了解脱。
那些喜欢将孩子的缺陷都归于“嗜好”的善良妇女们说,他的母亲极爱吃牡蛎,怎么吃都吃不够。所以,他手脚上那些又黑又硬的皮屑,就是牡蛎的壳。我们认识他的父母,两人都没有麻风病,而且,他父亲还特别长寿。
从古至今,都有麻风病为祸人间的事。远古时代,以色列人似乎就深受其害了。对此,利未人的法典中[214]似乎也有专门的记述,并且还重复再三。在其共和国晚期,人们对这一可恶病症的怨恨也没有消减多少。相关情况,或许能在《新约》的许多段落里找到。
几个世纪前,这一可怕的病症曾席卷欧洲。从大量应对该病的设施可以看出,我们的先辈们也未能幸免。林肯主教区里便有所专门收治女麻风病人的医院。德拉姆也有一所这样的医院,是专门收治贵族的。伦敦和索思沃克有三所,我们的大镇和城市内外周边,或许还有更多这样的医院。此外,一些君主以及富裕慈悲的名流显贵们也留下了大笔遗产,救助那些备受该绝症折磨的可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