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件事不可不提:人们或许会以为这种鸟的洞穴也会用作hybernacula(越冬巢),其实不然。冬天,人们曾小心地挖掘河岸,但除了空巢,一无所获。
崖沙燕到来的时间,几乎和家燕相同。产卵也相仿,都产四至六枚白卵。不过,因为这种燕子是cryptogam(隐身燕),筑巢、产卵和哺育后代都是在黑暗中进行,所以我们很难确定它们繁殖的确切时间。出巢的时间也很难确定,似乎是和家燕同期,或略早于家燕。和同科的燕子一样,崖沙燕大多也以蚋蚊和小昆虫为食。有时,它们还会吃libellulae(蜻蜓)。这种蜻蜓的身长几乎与它们相等。六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我们曾见过一排崖沙燕像栖于树上的鸟一样,栖在附近一个大池塘的横杆上。因为它们太小太弱,所以很容易被人抓住。不过,这种雌鸟是否也会如家燕和家岩燕一样,在空中喂小燕,我们还无法确定。此外,我们也不知道它们会不会驱赶和攻击食肉鸟。
要是它们碰巧在树篱和围场附近产卵,那它们繁殖的鸟洞便会被家雀占据。这种凶猛的鸟也是家岩燕的死敌。
这种燕科鸟不是鸣禽,宁可一声不吭[188]。只有在人靠近它们的巢时,才会发出点微弱而刺耳的叫声。它们好像不大合群,秋天,我们从未见过它们与自己的同科鸟聚在一起。毫无疑问,它们也像家岩燕和家燕一样,会产卵两次,并会于米迦勒节前后离开。
尽管在某些特定地区,它们或许会比较常见,但总的来说,它们是最珍稀的物种之一,至少英国南部是如此。因为凡是有城镇和大村庄的地方,都有大量家岩燕。有教堂、高楼或尖塔的地方,也是有大量雨燕的。小村庄或农舍顶上的单筒式烟囱,也常常能看见家燕。而崖沙燕则东一只、西一只,在陡峭的沙丘或某些河岸上,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这种鸟飞行的方式很特别,总是一飞一顿,游移不定,跟蝴蝶一般。无疑,所有燕科鸟的飞行方式不是取决于它们捕食的昆虫、就是受这些昆虫的影响。因此,每种燕子以哪种昆虫为食,是很值得探寻的。
尽管有了上面的那些调查,但在伦敦郊区,我还是见到少量崖沙燕在圣·乔治领地里的脏水塘,以及白教堂附近飞来飞去。问题是,附近既没有河岸,也没有峭岸,那它们在哪儿筑巢呢?也许,是在某些老建筑,或新废弃的建筑的脚手架洞里吧。和家岩燕与家燕一样,飞行中,它们也会时不时地啜一口水,或用水洗洗身子。
崖沙燕比同科的燕更小,其鼠灰色的毛色,也与它们的颜色不同。据威洛比说,西班牙的巴伦西亚附近,它们常被捉到市场上出售,供人们取食。此外,或许因为它们一飞一顿的样子,农人们也常称其为“Papilion de montagna(山蝴蝶)”。
第二十一封
塞尔伯恩,1774年9月28日
阁下:
雨燕(或称“黑马丁鸟”)是英国最大的燕科鸟,所以,无疑也是来得最晚的燕科鸟。四月的最后一周前看见这种鸟,我记忆中只有一次。遇到春寒、晚霜的季节,直到五月初,它们才会出现。通常,这种鸟都是结伴而来的。
和崖沙燕一样,雨燕也是非常拙劣的建筑师。它们的巢没有壳,是用干草和羽毛随意铺就起来的。就我对这些鸟的观察,我从未见过它们收集或搬运材料。因此,我怀疑,它们有时是霸占了家雀的巢(因为两者的巢几乎一模一样),正如后者霸占崖沙燕的巢一样。我清楚地记得,两种鸟曾在家雀的洞口吵闹不休。而被入侵者弄得张皇失措的家雀,则会奋起反抗。不过,有个擅于观察的人[189]就此事向我保证,说在安达卢西亚,雨燕是会收集羽毛筑巢的。他自己就曾击落过嘴里衔着羽毛的雨燕。
和崖沙燕一样,雨燕也在黑暗中筑巢。它们的巢大多都在城堡、高楼和尖塔的裂缝,或教堂屋顶与墙壁的交接处。因此,比起筑巢更公开的鸟,这种鸟观察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但是,据我尽力观察的结果来看,它们大约在五月中开始筑巢。而从取出的卵看来,它们是会孵到6月9日的。通常,它们都在高楼、教堂和尖塔出没,并在这些地方繁殖。不过,这个村庄里,有几对雨燕也常常到最低最破的茅舍,在茅草顶上教导雏鸟。这种鸟在屋外繁殖的例子,我们只记得一例。在本郡的奥迪厄姆镇,有个很深的白垩矿场,我们看见很多对雨燕出入于墙缝间,围着绝壁翻飞啼鸣。
我花了大力气,来观察这些有趣的鸟。倘若我说,关于它们与其他鸟的不同之处,我或许能提供一些新颖独特的见解,还望您能相信。尤其,我的结论还是多年仔细观察的结果。我想要说的一个事实是:雨燕是在空中**的。任何优秀的观察者们,如果对这一见解感到吃惊,我想,只要他亲眼来看看,很快便会心悦诚服。在诸如昆虫一类的其他生物身上,空中**是很常见的。许多昆虫都是如此。雨燕几乎一直都在飞,绝少落在地上、枝头或屋顶。如果不能在空中**的话,那真是没有多少“燕好”的机会了。要想观察这种鸟,最好挑个晴朗的五月清晨。那时,它们会高高地徜徉于天际,人们时时都能看见一只雨燕落到另一只的背上。然后,伴随着一声尖锐而响亮的啼鸣,它们会双双下落数英寻。在我看来,这便是雨燕开始**了。
既然雨燕似乎进食、喝水、收集筑巢的材料、甚至繁殖都是在空中完成,比起其他种类的鸟,它们飞在空中的时间最长。除了睡觉和孵卵,它们真是事事都在飞行中完成。
雨燕每次只产两枚[190]乳白色的卵。卵身长,两头稍尖,与其他一次产四至六枚卵的燕科鸟有很大不同。雨燕是最灵敏的鸟,起得很早,歇得极晚。盛夏时节,它们一天至少要飞十六个小时。白天最长的日子里,直到晚上八点四十五分之后,它们才会安歇,真是所有白天活动的鸟中,归巢最晚的。返巢之前,整个燕群都齐聚高空,尖叫着,宛若闪电一般急掠而过。不过,激烈的雷雨天才是这种鸟最活跃的时候。那时候,它们会振作起全部精神,拿出最敏捷灵巧的表现。某些炎热的早晨,它们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喳喳叫着,迅疾地围着尖塔和教堂飞,一副闹腾不休的样子。优秀的观察者们说,这一定是雄鸟在对栖落的雌鸟唱情歌。这话不无道理,因为它们只有在靠近墙壁和屋檐时,才会高歌。而那里面的雨燕,也会低低地发出几声啼鸣,声音中还颇带着几分自满之意。
雌鸟孵了一天卵后,往往会在黄昏时冲出巢来,舒展一下疲惫的身子,捕几分钟食(此时,剩下的昆虫已经少了),然后便又回巢中继续孵卵。如果有雏鸟的雨燕被残忍地肆意打落,那便可以在它们嘴里发现一小团虫子。捉到这些虫子后,它们会含在舌下。通常,它们取食的地点要远远高于其他种类的鸟。高空中有许多蚋蚊和其他昆虫,便是一个明证。雨燕也能飞很远。它们的翅膀非常有力,所以丝毫不惧长途迁徙。雨燕的翅膀比大多数鸟都长,所以,它们的力量似乎是与翅膀的长度成正比的。这种鸟不叫、不飞的时候,会抬起翅膀,收在后背上。
夏天的某些时候,我常看见雨燕低低地飞在池塘和小溪上捕食。我不禁好奇,到底是什么东西,将它们引下了高空。费了一些工夫后,我才发现,原来它们在捕食刚出蛹的phryganeae(彩盖虫)、ephemerae(蜉蝣)和libellulae(蜻蜓科昆虫)。低处有如此丰盛美味的大餐,难怪它们会冲下来了。
大约七月中或七月底时,雨燕便会带雏鸟出巢。不过,据我观察,雏鸟们从不栖落,也不会在空中接受母亲喂食。所以,相对其他燕科鸟而言,雨燕雏鸟出巢的情况,人们是知之甚少的。
去年6月30日,掀开一座房子的屋檐时,我看见了很多成双成对的雨燕,并在每个鸟巢里,都找到了两只光秃秃的雏鸟。7月8日,我又故伎重施,却发现它们几乎没什么进展,仍旧光秃秃的,一副无助的样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种几乎一年到头都在飞的鸟,七月底之前是出不了巢的。家燕和家岩燕子女众多,每两三分钟就得喂一次雏鸟,而雨燕只有两个孩子,比它们清闲多了。所以,它们也不会一连数小时地照看鸟巢。
它们有时也会追赶和攻击来犯的鹰,但程度不及家燕凶猛。雨天,它们也毫不在意,仍旧整日都在外面捕食。由此,我们或许可以确定两件事:一、即便在雨天,高空中也有很多昆虫。二、这些鸟的羽毛一定很光滑,且不易弄湿。它们不喜欢大风天,尤其是下着雨的大风天。那样的日子里,它们便会藏起来,很少出现。
说起雨燕的颜色,有件事似乎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春天,它们初到之时,除了下巴是白色,通身都是漆黑油亮的。但整日飞在阳光下,久而久之,到了离开之时,它们便颇有些风霜之态,毛色都泛白了。然而,来年春天再回来时,它们又光亮如初了。若真如有些人的猜测,它们是追着阳光去了低纬度地区,只为能享受永久的夏日,那它们回来时,毛色为什么没有被晒败呢?有没有可能,它们在飞走的那一季[191]里换毛了呢?因为据我们所知,繁殖季节一过,所有其他的鸟很快都会换毛。
雨燕有很多特别之处。与同科的鸟相比,不仅雏鸟的数量有差别,产卵的次数也不一样。一个夏天,雨燕只产一次卵,而英国所有别的燕科鸟都会产两次卵。毫无疑问,雨燕只能产一次卵,因为雏鸟出巢没几天,它们便离开了。不久之后,其他同科鸟的第二窝小鸟也会出巢。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夏季,雨燕只产一次卵,且数量只有两枚。而其他燕科鸟产两次卵,每次四至六枚。所以,平均下来,后者数量的增加,是前者的五倍。
不过,雨燕最特别的地方,是走得早。大部分雨燕八月十日便会离开,有时,出发的日子还会早上几天。掉队的雨燕也会在二十日撤离,而其他的同科鸟,则会一直待到十月初才走,很多会待满十月,少数还会待到十一月初。这段时间往往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如此早的撤离,当真匪夷所思。然而,更奇怪的是,更南边的安达卢西亚大部分地区,雨燕离开得更早,这绝对不会是天气太热的原因。有人猜也许是因为食物短缺。它们定期离开我们,是因为食物短缺、要换毛或如此快节奏地过了一季之后,想要休息、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呢?这便是博物志中阻碍我们研究,又让人猜都没法猜的事。
这些燕科鸟从不会栖落枝头或屋顶,也不会跟同科鸟聚在一起。它们不怕枪,守护起自己的巢来,更是无所畏惧。但它们俯身钻到屋檐下时,常常被棍棒击落。雨燕最烦恼的,是一种名叫hippoboscae hirundinis(燕虱蝇)的害虫。为了摆脱那些讨厌的家伙,它们常常边飞边扭动身子,又是抓,又是挠的。
雨燕不是鸣禽,只会发出单调而刺耳的尖叫声。但有些人却并不讨厌,反而愉快地想:它们一开始唱歌,夏天最好的日子就到了。
除非遭遇变故,否则雨燕绝不落地。因为腿短翅膀长,一旦落了地,它们几乎就起不来了。它们也不会走,只能爬。不过,它们的爪子很有力气,能轻松地攀在墙上。虽然身体扁平,但它们却可以钻过非常狭窄的缝隙,要是肚子过不去,它们便会翻转身子,倒着侧身而过。
雨燕脚的构造也很奇特,和英国别的燕科鸟都不一样。事实上,除hirundo melba梅尔巴燕(即直布罗陀的白腹大雨燕)之外,跟其他所有已知的鸟类都不一样。它的脚四趾一律向前,非常适合抓握。此外,最后一根脚趾(即后趾)仅有一根骨头,其余的三趾各有两根骨头。这种构造既特别,又少见,不过却非常适合它们的脚。雨燕的鼻孔和上颚的构造也有些特别,引得一位眼光敏锐的博物学家[192]说:雨燕或许真能自成一属。
在伦敦,一群雨燕常常光顾伦敦塔,并在桥下的河面上嬉戏、捕食。还有些则在领地附近伯勒镇的那些教堂徘徊不去,却不敢像家岩燕那样飞到拥挤的闹市去。
瑞士人给这种燕子取了一个非常贴切的名字——ring swala(环飞燕)。因为它们总是一圈又一圈地绕着自己的筑巢之处飞。
雨燕主要吃鞘翅目昆虫或翅膀上有硬壳的小甲虫,也吃较软的昆虫。它们也会像家燕一样用沙砾磨碎食物,可它们从不落地,真不知道那些沙砾是从哪儿来的。有时,雏燕实在忍受不了巢里的hippoboscae(虱蝇),会扑出鸟巢,掉到地上。村里那几间寒碜的茅舍常能看见雨燕。虽然不合常理,但它们仍旧年复一年地出现在同一片屋檐下。这真是一个“旧鸟归故巢”的好例证。要钻进如此低矮的屋檐,它们必须得飞得很低。所以,有时等在一边的猫,便能捉住这些低飞的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