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鹬和田鸫春天离开我们,无疑是为了飞跃大海,到某个更适宜于产卵的地方去。丘鹬出发前就会完成**,于是,雌鸟便会怀着卵离去。我之前喜好狩猎时,常能见到这点。不可否认,我们偶尔会听说该岛某处有丘鹬的巢[166],或小丘鹬。不过,把这种事传为奇闻,实在有些过火了。不过,我从没听说哪位猎人或博物学者,找到过红翼鸫[167]和田鸫的巢或雏鸟。让我尤为惊叹的是:显然,夏季和冬季有同样的食物可供其同属鸟——乌鸫和画眉生存,因此,它们才选择整个夏季都留在这里。不过,食物并非决定某些鸟去留的唯一原因。田鸫和红翼鸫的消失,迟、早都跟温暖的气候有关。因为我清楚地记得,1739年到1740年那个可怕的冬季之后,寒冷的东北风一直刮到了四五月。于是,这些鸟(其中的一些)便没有像往常一样离开,而是逗留到了六月初。
上述鸣禽到底在哪里筑巢,最权威的说法还是来自撰写某地博物志的动物区系研究者们。林奈在其《瑞典动物志》里就曾说过,田鸫“maximis in arboribus nidificat(多在最高的树上筑巢)”,而红翼鸫则“nidificat in mediis arbusculis, sive sepibus: ova sex caeruleoviridia maculis nigris variis.(在普通的灌木或树篱中筑巢。每次产六枚青绿色卵,卵上的黑斑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可以肯定:
田鸫和红翼鸫都是在瑞典繁殖的。斯科波利在其《自然历史》中说丘鹬“nupta ad nos venit circa aequinoctium vernale(春分之际,怀卵抵达此处——即他的家乡蒂罗尔)。”接着,他又补充道:“nidificat in paludibus alpinis: ova ponit, 3-5(它在亚平宁山中潮湿的森林里筑巢,每次产卵三至五枚)。”克雷默并不认为丘鹬是在澳大利亚繁殖的。不过,他说“Avis haec septentrionalium provinciarum aestivo tempore incola est; ubi plerumque nidificat.Appropinquante hyeme australiores provincias petit: hinc circa plenilunium mensis Octobris plerumque Austriam transmigrat.Tunc rursus circa plenilunium potissimum mensis Martii per Austriam matrimonio juncta ad septentrionales provincias redit.(这是种在北方地区繁殖的夏候鸟,一近冬季便往南迁徙。它们会在十月月圆之际,结队飞过奥地利。来年三月中旬月圆时,**之后,它们又会返回北方。)”这段引文有删节,全文参见《反驳论证》第351页。虽然关于丘鹬繁殖地的证据很少,但这一引文似乎已足以证明丘鹬是候鸟了。
又及:近来多雨,拉特兰郡降雨已达7.5英寸,为该地区三十年来最大降雨量。该郡一年的平均降雨量为20.5英寸。
第九封
安多弗附近的法伊菲尔德,1771年2月12日
阁下:
我知道您很不赞同迁徙一说,而本国似乎也有很多地方证实了您的怀疑。冬季,至少很多燕科的鸟就不会离开我们。它们会像昆虫和蝙蝠一样蛰伏起来,睡过严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再苏醒过来。
不过,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就此否认迁徙,因为它确实是存在于某些地方的。比如,我那住在安达卢西亚的兄弟便对我详细描述了那里的情形。春季和秋季,他亲眼目睹了数周鸟的迁徙。那段时间里,无数燕科鸟由北向南飞跃斯特雷特海峡,随着季节的改变,又由南向北飞回来。这些大规模的迁徙不仅包括燕科鸟(hirundines),还有食蜂鸟、戴胜鸟,和俗名为“金画眉”[168]的oro pendolos等。我们这里的许多软嘴夏候鸟也会迁徙。此外,也有许多鸟从不离开我们,比如各类鹰和鸢等。两百年前,老贝隆便有段奇妙的记载,称自己看见了一大群鹰(hawk)和鸢在春季飞跃色雷斯人的博斯普鲁斯海峡,从亚洲往欧洲而去。除了上面提到的鸟之外,他还说雕(eagle)和秃鹫的加入,扩大了整个迁徙队伍。
居住在非洲的鸟在酷热的天气到来之前,退到较为温和的地方去,已经不足为奇。对食肉鸟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动物的热血让它们更为躁动,愈加无法忍受闷热的气候。可是,我不禁纳闷,为什么鸢和鹰,以及那些向来藐视英格兰甚至瑞典和整个北欧酷寒的耐寒鸟,会从南欧迁徙,而且还不满意安达卢西亚的冬季呢?
在我看来,不应该因为大海的浩渺和逆风等因素,便强调鸟类迁徙的困难和危险。因为,如果我们仔细想想,一只鸟从英格兰向赤道迁徙时,会飞多弗渡海,再飞直布罗陀渡海,而不会一直暴露于浩渺的海面上。对此我非常自信,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兄弟总是发现他那里的鸟,尤其是燕科的鸟,在飞跃地中海时是很不愿意辛苦,很懂如何取巧的:抵达直布罗陀后,它们并不——
……以楔形队列出发
展翅齐飞,高高地掠过
大海和陆地
减轻飞行的劳累……
——弥尔顿
——而是分散开来,以六七只鸟为一群,贴着陆地和海面,飞得极低,并通过自己找到的最窄的通道,飞往对面的大陆。它们往往斜着掠过那个通往西南方的海湾,由此抵达对面的丹吉尔。似乎,这便是那最狭窄之处。
前面的通信中,我们已经讨论过明亮的月夜,丘鹬是否有可能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飞跃北海。速度比较慢的鸟也是能飞跃大海的,对此,我将举例说明。尽管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却是千真万确的。1708年到1709年那个寒冬,一群在特罗顿教区萨塞克斯郡狩猎的人猎到了一只戴银项圈的鸭子[169],项圈上印着丹麦国王的纹章。当时,那位特罗顿的教区牧师常对我的一个近亲说起这事。就我的记忆来看,项圈最后还是归那名牧师所有了。
眼下,我不认识谁住在海边,可以费心观察一下丘鹬首次出现在哪个月夜。如果我住在海边,那不久之后,我便能亲自告诉您这方面的情况了。以前还狩猎时,我常常看见丘鹬因过于迟钝和困乏,刚被猎狗或枪声惊飞,便一头栽落下来。我不敢说这种奇怪的懈怠,就是由长途跋涉引起的。
我常听人说,夜莺不仅从未到过诺森伯兰和苏格兰,也不会去德文希尔郡和康沃尔郡。夜莺之所以不去那两个郡,并非因为那里不够暖和。这些鸟穿过最狭窄的通道,从大陆而来,却并不深入西部,把原因归咎为西部的这一缺点,多半是臆测。
云雀是否用沙土清洁,请把您对此的观察结果告诉我。我认为它们应该会这么做:如果真的如此,那它们也会水浴吗?
我十月的最后一封信里,提到了为布谷抚育后代的那种笨鸟,即被雷称为草地云雀(alauda pratensis)[170]的那种鸟。
您来信嘱咐我捉一只环颈鸫,送给会在秋季到访的顿斯特尔先生。可惜您的信来得太晚。明年四月,环颈鸫再回到此地时,我争取为他捉一只。我真高兴您和那位绅士都看到了我的安达卢西亚鸟,我希望它们没有让您失望。罗伊斯顿鸦(或称冠鸦)也是种冬候鸟,差不多与丘鹬同时出现:它们与田鸫和红翼鸫一样,迁徙没有明显的理由。冬季,它们的日子过得跟同属的鸟差不多,因此,或许夏季也是如此。是不是特南小时候弄错了?他找到的并不是田鸫的巢,而是槲鸫的巢。
欧鸽(oenas)是我们这里出现最晚的一种冬候鸟,要到十一月底才能看见。大约二十年前,塞尔伯恩附近还有许多这种鸟,早晚都能看见它们站成一排,队伍长达一英里,或者更长。不过,随着山毛榉林被大肆砍伐,它们的数量也在骤减。斑鸠,即雷所称的斑尾林鸽(palumbus)终年都与我们待在一起,夏季产卵数次。
收到您十月的最后一封来信前,我刚在日记中写道:今年秋天树木绿得反常。这一反常的绿意一直持续到十一月,也许是晚到的春季和凉爽潮湿的夏季造成的。不过,更有可能是金龟子和树甲虫的原因。它们啃光了多处树木的叶子,导致这些树在仲夏再次发芽,于是便造成了今年这么晚了都还未落叶的情形。
我正在做客的这位朋友很通音律[171],他用一支律管定在合奏调上,测出他家附近所有猫头鹰的叫声都是降B大调的。明年春天,他将会继续测试夜莺的叫声。
此致
敬礼!
怀特
第十封
塞尔伯恩,1771年8月1日
阁下:
猫头鹰和布谷的调子是变化的。一个朋友说,他那里大部分猫头鹰的叫声都是降B大调,但有一只却几乎比A大调低了半个音。他用来试音的律管是根普通的半克朗律管,比如琴师用来调大键琴的律管。它就是一种普通的伦敦定调管。
我的一个邻居耳朵很灵。他说村里的猫头鹰叫声有三种不同的调:降G大调或升F大调、降B大调和降A大调。他听见过两只鸟对叫,一只是降A大调,另一只是降B大调。请问:这些不同的调子是来自不同的鸟,还是来自同一种鸟中的不同个体?经过测试,这个人又发现布谷(我们这里只有一种布谷)的叫声也有个体差异。因为在塞尔伯恩林地附近,他发现它们几乎都是D大调:有两声齐鸣的,一声为D大调,另一声为升D小调,听来十分不和谐。后来,他还听到过升D小调的叫声,并且在沃尔默猎场附近听到过C大调的叫声。至于夜莺,他说它们的变调太快,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调子。在笼子或房间里,或许能更容易辨认一些。这人还设法确认雨燕和其他几种小鸟的声调,不过,这些都没法纳入任何既定标准中。
我常说,最早耐不住寒天的就是红翼鸫之类的鸟。所以,它们会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退到我们这里来。高脚类(ordo of grallae)的鸟也很不耐寒,冬季还没到,便成群结队地离开北欧了。“Grallae tanquam conjugatae unanimiter in fugam se conjiciunt; ne earum unicam quidem inter nos habitantem invenire possimus; ut enim aestate in australibus degere nequeunt ob defectum lumbricorum, terramque siccam; ita nec in frigidis ob eandem causam(鸡科的鸟仿佛是计划好了似的,都结队飞走了,一只也没剩下。夏季,因为土地焦干少虫,所以它们不能在南方生活。它们不在寒冷地区生活,也是这个原因)。”这段话出自瑞典人埃克马克之口。既然您正在研究迁徙,那就应该读一读他刊于《问学之乐》(Amoenitates Academicae)第四卷、565页上的那篇文章。
鸟的迁徙也可能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在一个国家会迁徙的鸟,在另一个国家或许就不会迁徙了。不过,鸡科(grallae)的鸟一到冬季,就必须舍弃北欧地区,否则便会饿死。因为它们的食物多来源于湿地或沼泽。
我很高兴您向林奈询问丘鹬的事。他应该很熟悉他那一区系的动物,定能对它们的习性做出详细解释。
如您所言,动物区系研究者们无法容忍干巴巴的描述,或仅仅给出几个同义词。原因显而易见,那样的事在室内就可以完成,可是调查动物的生活却是件麻烦得多也困难得多的事。只有好奇、有行动力,且常住在乡下的人才能胜任。
在我看来,国外分类法做得太模糊,几乎只有一两个特征,其余的描写大多都是泛泛而谈。可是我们的国人——杰出的雷先生是唯一一个精确描述了每个术语或词语的人。尽管他的追随者和模仿者们占了新发现和现代信息方面的优势,但仍无法望其项背。
多年不狩猎,我都记不清丘鹬是什么时候行动迟缓,什么时候灵活警醒了。不过,我跟一位朋友说起这事后,他说就他的观察看来,它们在风雪天最倦怠。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它们不想飞的原因,便只能是渴望食物。人们常见到山羊在风暴前潮湿的夜晚狂嚼青草,也是这个原因。
此致
敬礼!
怀特
第十一封
塞尔伯恩,1772年2月8日
阁下:
冬天,每每策马出行,看见各种浩大的鸟群时,我总要忍不住惊叹,并希望自己能够解释这一季节的各种奇特现象。刺激这些愚蠢生物的,一是爱欲,二就是食欲。前者使它们生生不息,后者让它们保持个体的独立性。不过,两个原因中,到底哪个是促使它们聚集起来的主要原因还有待考证。说到爱欲,毫无疑问,一年中,它们总有些时日是不沉溺于其中的;不过,**季节,嫉妒心理在雄鸟中普遍蔓延,几乎使它们没法待在同一片树篱或田野里。依我看,鸟在此时的亢奋和啼鸣,大多都是为了争宠献媚。而春天的鸟之所以分散开来,我想,多半也是这种嫉妒心理作祟。
再来说说食物:在食物匮乏的季节,人们认为,受本能的驱使,这些鸟便不应该聚在一起找食。然而,事实却是气候越恶劣,聚集在一起的鸟就越多。利己和自卫无疑是促使这种行为的动机。但愿这不是因为严酷的天气下,它们无依无助的结果。就像人类在大灾难面前,总会莫名其妙地聚在一起一样。或许,聚在一起会驱走些许寒冷,而在食肉鸟和其他危险面前,群体会让个体显得更安全一些。
如果同科的鸟聚在一起让我惊奇的话,那不同科的鸟聚在一起,我就更吃惊了。若秃鼻乌鸦群后常跟着一群寒鸦不足为奇的话,总有一群椋鸟像卫星般环绕在前者周围,就十分奇怪了。这是因为秃鼻乌鸦的嗅觉比其随从灵敏,可以带领它们找到更多食物吗?解剖学家们说,秃鼻乌鸦两眼间到上颚处有两条大神经,因此,和其他的圆嘴鸟比起来,它们的嘴感觉更灵敏,能探索到视线外的食物。也许,那些鸟就是为了谋求自己的利益,才跟在它们后面的吧。就像灵随时等待着主人的号令,狮子随胡狼的狺吠而动一样。有时,麦鸡和椋鸟也会结伴而行。
第十二封
1772年3月9日
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