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为家鸽的祖先是小蓝鸽。出于许多原因,我非常同意这一看法。首先,野生欧鸽比普通家鸽大得多的个头,就违反了通常的驯化规则。因为被驯服的物种,往往都比其先祖大。其次,欧鸽两翅的飞羽上有两块明显的黑点。如此鲜明的物种特征,不应该在驯化后完全消失,而应该常见于后代身上才对。但最有说服力的,还是您在讲述卡那封郡罗杰·莫斯廷爵士的家鸽时举的例子:即便面对丰盛的食物和悉心的照料,欧鸽也不会住进家鸽的棚。但一到繁殖季节,它们就会退往奥姆斯海德,将卵安全地产在难以企及的山洞和大海角的绝壁上。
Naturam expellas furca, tamen usque recurret.
(一柄干草叉子,即可赶跑自然。但她会卷土重来的——贺拉斯《书信诗》[142])
我曾向一位现今已七十八岁的猎人请教。他说五六十年前,山毛榉林比现在大得多时,斑尾林鸽的数量是很惊人的。他常常一天就能射到二十只。有一次,他不仅击落了七八只盘旋在他头顶的斑尾林鸽,还连带着击落一只身子颇长的野鸟。接着,他说那群斑尾林鸽里,还常常混着几只小蓝鸽,他管它们叫“岩客”(rockier)。这点我倒是头一次听说。这些多不胜数的候鸟主要以山毛榉坚果和橡子为食,更爱在残茬上拣大麦吃。但近几年,随着人们广种萝卜,它们在寒天里的主食便成了这种蔬菜。它们在萝卜根上啄出一个个小洞,极大地损害了该作物。而且,萝卜吃多了,它们的肉质也变得腐臭起来。以前觉得它们是珍馐美味的人,也不再吃它们了。斑尾林鸽喜欢在田里啄食作物,尤其大雪天,更是如此。人们不仅会趁这个时候猎杀它们,还会在夜幕时分埋伏在树林和灌木丛中,捕杀前来栖息的斑尾林鸽[143]。这种就在国内迁徙的鸟,大致情况便是如此了。它们会在十一月底来到这里,来年早春离去。去年冬天,塞尔伯恩高树林里来了大约一百只斑尾林鸽,但在以前,鸽群的数量还要庞大得多。那时候,不仅我们这儿到处都是鸽子,附近地区也有不少。每天早上和晚上,它们都会像秃鼻乌鸦般排成一线,飞越天际,队伍长达一英里。因此,当年栖息在此处的上千只斑尾林鸽若突然在夜里遭到惊扰,
它们就会骤然腾空,
远远闻之,犹如惊雷……
此外,我还想说件与现下的话题颇为相关的事。有段时间,我一个住在附近的亲戚每每拣到斑尾林鸽的卵,便会拿进他的鸽棚,放在那对抱窝的家鸽身下。他觉得,这既能壮大自己的鸽群,也可以让这些斑尾林鸽教教家鸽如何到树林里找橡果吃,自己养活自己。然而,这想法虽然不错,却总是不成功。因为那些卵虽然大多数时候都孵出来了,有些还长到半大不大的样子,却没有一只能活到成年。我也在家鸽的窝中见过这些小弃儿,每只都是一副野性难驯的样子,似乎根本无法容忍别人的关注,总是凶狠地扑咬靠近之人。它们总是死掉,简而言之,估计是缺少营养的缘故。不过,主人依然认为是它们凶狠野蛮的性子吓坏了养母,所以就被饿死了。
维吉尔曾描述过一只鸽子盘旋在岩洞周围的情景,还将其用于比喻之中。此刻,我真的忍不住要引用一下这段诗行。约翰·德莱顿曾十分传神地将其译成我们的语言。所以,我实在没有理由不将他的译文也抄录在下:
Qualis spelunca subito commota Columba,
Cui domus, et dulces latebroso in pumice nidi,
Fertur in arva volans, plausumque exterrita pennis
Dat tecto ingentem— mox aere lapse quieto,
Radit iter liquidum, celeres neque commovet alas.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卷五,德莱顿英译:
As when a dove her rocky hold forsakes,
Rous'd, in her fright her sounding wings she shakes;
The cavern rings with clattering:— out she flies,
And leaves her callow care, and cleaves the skies:
At first she flutters:— but at length she springs
To smoother flight, and shoots upon her wings.
如高岩上的鸽子振翅而飞,
山洞轰然响彻的回声。
她抛下羽翼未丰的雏鸟,直冲云霄:
起初还扑棱扑棱翅膀,
随即便划破长空,如箭矢一般,
倏然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