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在《局部》第二季里提到黑白照的好看,用了四个字,郑重其事。
那种好看,有种神秘的理由,就是黑白。还有个更具体的理由,就是郑重其事。
四个字,一字一句。在瞬间变化万千的时下,仿佛突然成了一档暂停键。
盯着这些黑白婚纱照,我常会发愣——
不过都是年轻人,不过是结婚照,可是这让我不由自主会对“结婚”这件事心生敬意。
对着黑黝黝的镜头,害怕稍有不当便照不好的担心,一些畏惧、一些期待,或许更多不知所措……
结婚,当然是件大事。
那会儿的结婚证书上的题字,也真是好看,郑重其事,各不相同。
比如: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dié)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礼同掌判,合二姓以嘉姻,诗咏宜家,敦百年之静好,此证。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
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
读来,都是欢天喜地的心情,搁在年轻人身上,都是一样的。
不知道当时结婚证是统一印刷还是可以定制的。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结婚证书,简直是情书告白,公而告知印在结婚证书上:
陶行知(左)与妻子吴树琴(右)的合照
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欢喜我遇到了你,你也遇到了我。当时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有了一个你,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脾气,也要规劝勉励。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了大我忘却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再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结婚人:陶行知 吴树琴
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凤凰山育才学校
谱成一首曲多好。
不像现在的结婚证,干干巴巴,满是迫不得已:符合规定,予以登记发证。
郑重其事之下,仍不免劳燕分飞,结婚证并非质量保证书。
众所周知,张爱玲婚约上有句“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爱玲24岁的光景,嫁了38岁的胡兰成,三年后不得不离开。
但结婚绝非为离开。
众人痛骂胡兰成,张爱玲却给予和解,她说:“不要说,这世上没个好男人了,不要去记恨那个抛弃你的人,毕竟曾经爱过你,疼过你,宽容会让你更美丽。”
我们并不能因为最终分手的结局,就一概否决了当初的情谊,相互倾慕、相互吸引的金子般闪耀的时光虽然短暂,但那一刻的光芒终归是生命的收获。如今,结个婚,早已丧失了结婚本意,连如此一刻的郑重其事也没有了。
担心人品,又发愁单身,一朝离异,又痛撕前任,每位的当下都是受害者,举目都是不堪回首。
那些为房子而嫁、为户口而结、为在婚姻中谋利取益之人,让婚姻变得比任何时期都更难,更无必要。
寿命越来越长,我们的婚姻却越来越短。更别提谈起离异时的姿态。我们对婚姻、对离异的理解,还不如当初的一纸离婚庚帖——即便离开,老公仍不吝啬对“相离”后娘子的良好祝愿:
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既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唉,如今,没有了郑重其事,只剩了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