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快的速度经营慢生活(1 / 1)

极度需要慢生活,这变得比什么都急。

前两年,我们渴望在乡下找慢生活,想要一个院子。那时公众号刷得最多的是某某放弃高薪,逃离北上广,弃城返乡。远离城市雾霾,变现大城市一套房,可以在小山村生活一辈子,照片上采菊东篱下,岁月静好,妄图重归诗与远方。

结果,没多久,不少人重返城市。

是啊,随叫随到的外卖、出门就能打车的方便、“一机在手万事便捷”的都市生存模式,切换成乡村生活模式,可没有发九宫格晒图那么简单。

到底什么是慢生活?

慢生活的说法,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正因为现在什么都比快、什么都要争、什么都要抢,速度慢一点,机会就没有了。

我们需要慢。可是,处处都是提速的高速路,哪里容得下你慢?要慢下来谈何容易。

一团紧张。那么就来点环境气氛,来点象征“慢生活”道具渲染,帮助自己“入镜”慢状态。

我理解中最早的“慢道具”,应该就是咖啡了。

十多年前,那个白底墨绿图样的咖啡杯曾经绝对是摆造型必备。三十块一杯的咖啡,当年绝对是奢侈、高端的消费象征。它的另一面就是用来体现慢生活。如果此时,别人上班苦哈哈,你却窝在星巴克沙发里喝咖啡,那咖啡绝对不是简单起到提神的功能。“奢侈、文艺、小资”这些字眼,最先被冠在喜欢晒星巴克咖啡的人群上。星巴克当道时,流行热句是:

“不是在星巴克,就是在去星巴克的路上”。

于是,“第三空间”成为热门词。咖啡与慢生活,不知不觉画上了等号。慢空间模式人人皆知,“咖啡文化”风起云涌,咖啡店遍地开花。

当然如今咖啡潮又陷入严重同质化而进入新一轮瓶颈期。但始终,星巴克在某些方面独占鳌头把咖啡店经营成咖啡行业的品牌,就是另外一门学问了。

终于,到了中国文化崛起的风口。

民宿大爆发。

我的不少朋友“不是正在建民宿,就是在建民宿的路上”。

当然是好,我们终于可以花一些钱在“重塑后”的时尚乡下听琴吟经,过几天“工作之外”的慢生活。

除了民宿,各类包含传统文化元素的餐饮食肆跟着大热。 文化救世,有点任重道远的味道。商业模式,不嫁接文化要素,还怎么搞?作为最近的“近水楼台”文化元素,“民国时代”被各行选中。

武汉有家民国风私厨,调性十足,服务生穿旗袍上菜。当然,也很贵。做惯了视觉策划,看到这一类跳脱的视觉,我已满目疲劳,更关心这家店能经营多久。

成都开了家广式早茶酒楼,有典型的广州西关特征。相比上海苏杭,广州元素不太好操作,要时髦起来不容易。通常这样的店不能先在本地试水,“食到精”的广州人绝不会因为夸大的装修而买账,如果味道不行,分分钟就抛弃你。

文化点缀、视觉提取已成套路,风口之上,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可是,文化一直是积淀,积淀最需要花费的就是时间。

前天去好友公司聊新季产品开发。围着新产品,我爱不释手、好不兴奋。

“这次选取的元素来自这些老绣片,开发整整一年多啊!” 好友感慨。

经典元素演变之后的再设计,融合了这么多细节,就算同行要抄也没那么容易。在这个被“快”时尚碾轧的行业,谁能耗得起长出几倍的开发时间和成本?也难怪他们现在的产品款款爆单。

好友说,有些东西,真的急不得。

有一次,偶像约画。当时手头忙,估计近一段时间都没状态画,犹豫半晌,勉强回复时间:“我尽量赶,××时间交给你。”心中不安。

偶像却回复:“不要急。记住!任何时候,都不要打乱自己的节奏。”

金庸先生说:“我的性子很慢,不着急,做什么都是徐徐缓缓,最后也都做好了。”

自己这摊事,能做成什么样,我并不知道;但是,如果没有慢下来的主动,没有一个宁静的状态,肯定什么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