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无意间碰到了我的一位女员工在电话里对来电者说:“很抱歉,克雷辛西女士现在正在出差,要等到明天才来。”但事实上那天我只是和我的一位生意伙伴正在攻关一个重要的项目,我们不愿意被打扰。这位同事的行为彻底激怒了我。直接说:“克雷辛西女士今天不方便接听,您可以明天再打过来吗?”有什么不好的吗?这一瞬间我再一次意识到“真诚”这一价值观于我而言是多么重要。随后我与这位女同事说了这件事,并且要求她以后得开诚布公。她又怎么会知道她的上一位雇主迫切需要的那种话术与我的价值观产生了猛烈的碰撞呢?他甚至不准她在他度假的时候接听电话。她的任务就是告诉别人他正在出差。
价值观构建了指导我们行为方式的导向框架,因为价值观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与主要受先天遗传以及孩童时代经历影响而形成的动机不同,我们的价值观一直都在受我们个人环境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像“顺从”这种价值观对于100年前的许多人而言其价值定会高于现如今。在漫漫人生路上,价值观也会随时间而变。比如,20岁时人们不会过多关注“健康”这一价值,因此他们更不会去让这个价值指导自己的行为。但等到了50或60岁的年纪的时候可能就已经不会这样了。
如果人们将价值定义为行为的导向框架,那么价值的清单事实上是开放的,而且并不存在普遍性的重要或者不重要的价值。由于这一点,在科学上还不存在具有约束性的对于价值的定义,也没有令所有人都认同的价值目录。当被问到其价值观时,人们往往会举出社会理想的词语,例如“世界和平”或者“公平”。这些词语听起来固然美好,也令人向往,但是它们对我们实际的日常活动又能有多强的指导作用呢?我们为人处世真的称得上公平而且我们真的有在为世界和平积极地做些什么吗?也许类似于“优雅”“热情”或者“自我实现”才是更加实在的说辞。
价值观=自我行为的实际指南
您觉得如何呢?您的行为导向又如何呢?请您花点儿时间写下那些对于您而言真的很重要的东西。对此您可以使用“价值观自我测评”(位于下面几页的表格)。这里涉及您生而为人所扮演到的所有角色(在单位里、家里以及在俱乐部里等等)。请您不要将自己仅仅局限于生活的某一个方面,此处旨在找出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我的建议:请您在第一步不要太节省;请在左边的那一列填写上20种价值观,这样一来,即使那些不是您立刻能自然而然想到的价值观也能有机会被选入。如果您陷入了僵局,您又感觉您实在是想不出其他的价值观来了,那么您可以参考本书第69页和70页的价值观清单来寻找灵感。这份清单不可能和您偏好的词语选择百分之百地契合,因此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改动或是添加!
下一步,您需要挑选出十个最重要的价值观并且填写到第二列中。之后便是重头戏了:您设想一下,您必须决定出五个价值观,并且摈弃其余所有。那么到底哪一个对您而言是最重要的呢?还剩下哪些呢?将这五个价值观放入第三列。在最后一步中您将这五个价值观从1到5进行排序(第四列)。
您可以通过warum-es-bullshit-ist.de/downloads免费下载价值观联系以及灵感清单
请您务必对该价值观的测验如实作答!您做这个测验是为了您自己,而不是为了其他人。前不久我听闻一位十分成功的女律师,辞去了她在大都市里的律师工作,因为她所在的事务所将搬到一个新的建筑里,而那里严格禁烟。工作内容、工作氛围还有薪资都没什么问题,但是“随时都能抽烟”对她实在是太重要了,以至于这位女律师最后自己承担了后果并换了位雇主。顺便提一下,这里被损害的相关价值观是“自我决定”(我喜欢自己决定自己何时何地抽烟),而且这一价值观还会在这个单位其他地方也受到损害。(这关于您如何去理解)
如果您把“事业”排在了“家庭生活”的前面,即使您担心您的朋友们会吃惊于您的这一优先级顺序,但木已成舟了。那么首先您并不知道您的朋友圈子会不会因此对您说三道四;其次,您得去知道自己的特点,并且更好地去理解别人的特点,在这样的一个前提下才能与他们更轻松、更宽容地去交流。这再一次表明,与人交往时不能再过多给予对面负面的评价,也不能要求对方改变。这些诉求确实造成了不少的价值观冲突。对于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位很替她儿子的退休生活忧心的女邻居,她的核心价值观便是“储蓄”和“保障”,但是她那在物质丰富的环境下长大的儿子却不一样。还有一些非常私人的,而且伤感情的关于“正确的”生活理念(比如要不要小孩?自己照顾还是托给别人照顾?兼职是好是坏?)的讨论,这些讨论往往产生于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第四章就此有更多讨论)。缓解局势的第一步就是和对方好好谈谈自己的价值观,同时也谈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去贯彻这些价值观的,这些价值观又促使自己做出了何种决定。
动机与社会导向的价值观已经称得上是影响我们认知世界与影响我们行为的两大主要因素了。评价(be-wert-ung)这个单词中蕴藏着“价值(wert)”可并不是偶然,正如第一章中所述,我们的评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烦心事之源泉。除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还十分信赖我们那些“屡试不爽”的行为模式。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思维小游戏来说明:
·您上一次尝试一件前所未有的事物是什么时候?
或者:
·您上一次尝试使用全新的方式方法去应对一件不算新鲜的事物是什么时候?
如果对于这两种情况您都需要考虑好一会儿,那么您和大家也都一样。尽管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总是不间断地在学习与尝试各种新鲜事物,但作为成年人,我们大多数时候做事都是轻车熟路的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几乎一切事情其实我们在曾经的某个时刻已经做过了,甚至往往做了千百次。正如一句老话说的那样,人都是习惯性的生物。比如,每个试图改变家庭圣诞晚餐的常规套路的人都会对此深有同感。就算是毫无恶意建议一下在12月24日那天烹饪一次意大利菜也会立刻招来不解:“可我们在圣诞夜总是吃鲱鱼沙拉的呀!”您刚刚是不是在想:“圣诞夜吃鲱鱼沙拉??真是奇葩!”那么您在这儿又一如既往地开启了评价模式了……
习惯的力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在职场中也并非不同。“咱们能别通过Doodle来约时间吗?”“我把文件打包存在了Dropbox里了,这样我们就不必在邮件里把大文件发来发去了!”“我们为什么不把今年的年会举办成开放式会议呢?”——有的时候就这么几个建议就足以把一支多年龄层的团队的气氛降到冰点。这里可不是在策划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呀,而只是提出其他工作方式的建议。往往而言接下来就会招致下面这种话:“我们可还从来没有这样干过!”“但是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究竟为啥现在要这样呢?”“这究竟能起什么作用?!”;而不是去尝试一下,看看是不是这种新的方法可能具有更多优点。
毫无疑问,我们人类就是喜欢以一种习惯的(并且通常还屡试不爽的)方式去行事。套路和习惯给予了我们安全感,同时也舒缓了我们的压力。如果我们总是必须去重新琢磨怎么去最好地做这或者做那,特别是那些我们本来就已经很成功地“这样”做了X次了,那样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太累了。相反,我们借鉴了过去的经验。那些能够让我们安然无恙地实现目标并且使我们感觉良好的行为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建立常规以及相对应的行为模式——紧接着我们就“知道”,这种方法更容易奏效。但那些尽管能够使得我们实现目标,却让我们体验并不怎么好的行为(例如这一行为与我们的动机并不那么匹配),我们对其就是犹犹豫豫的,而且更容易就半途而废。还有第三种可能,即经过测试的行为。该行为既不能够令我们达成目标,又让人感受不佳,这种行为持续不了很久。从这三种情况通常都能衍生出一些教条,例如:
· “我擅长组织与安排,最好我能够掌控一切,运筹帷幄。”(情况1.)
· “组织与安排可不是我的菜。其他人可比我做得更好。”(情况2.)
· “我没有任何组织天赋,我宁愿完全不参与其中。”(情况3.)
棘手的便是这种教条的运作就像是自我实现的预言那样。两三次经历就能够使之具有普适性,导致人们反复使用这一教条,而且同时也是在实践,但也可能导致人们尽量去避免这一教条。那些认为自己能够很擅长组织安排的人往往也会接受相应的任务,进而越来越擅长组织工作。那些坚信自己不擅长做这些任务的人就会尽量去避免这类任务。有意思的是,在一段时间之后,做一件习惯且日常的事情会比完成目标显得更为重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以及他人有的时候会循规蹈矩,即使这些习惯对我们没有(了)任何益处。一位有经验的审计员可能会固执地坚持使用一份使用多年的Excel表格,尽管编一个程序就能使这个过程极大地简化:但这种感觉是极好的,如果每份月末总结都能够心不在焉地以熟悉的方式去完成。“习惯总能带来回报”,神经生物学家格哈德·罗特如是写道,并且补充说:“因此有的时候放弃一个习惯就像是戒毒一样,或者至少让人深感不安。”实际上,大脑在执行自动化的行为时会释放“内源性(即人体本身的)的阿片类药物”。
在电视连续剧《唐顿庄园》里有一集绘声绘色地讲述了一个人,在突然不被允许按照以往的方式,去做那些已经熟悉到骨子里的事情时会怎么样。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20世纪前三分之一时期,身为贵族的克劳利(Crawleys)家族与他们的家中仆人大大小小的爱恨情仇。在这部剧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管家卡尔森(Carson),他已经为主人效劳多年,并且带领着一支纪律严明的雇佣兵团。当他主人的岳母从美国赶来时,他原本的世界观彻底坍塌了。玛莎·莱文森(Martha Levinson)建议在庆典活动时采取没有太多拘束的自助餐,而并非是通常比较僵硬的节日菜品。这位精力充沛的女士占了上风:家具被搬走了,菜单改头换面了,晚礼服也被封存在了衣柜里!卡尔森为此好几次几乎晕倒,以至于他都完全忘了当时世界上舞台上发生的另外一件大事:不久前一战爆发,年轻男人都排着队等着被征召,唐顿庄园里的也不例外,他们之中的第一个人已经战死。但是真正能够令这位经验老到的管家操心的却是某次晚会的新着装安排。
幸运的是,行为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很难在一夜之间就能有所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去质疑并且改变它。“我们办不到把习惯一口气从窗户中扔出去,我们必须将它从楼梯上推打下去,步步为营。”作家、《汤姆·索亚》的作者马克·吐温曾这样说过。告别旧的习惯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用一个目标明确的新目标去代替这个旧的。心理学家也提到了“过度学习”:我越是享受我的某种新的行为,因为它总是能够顺当地进行,那么我的旧行为便会被排挤到后排,因此新的行为习惯便会愈发强烈。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实现跨年时所制订的计划的一个成功秘诀,即先周密计划,再分步骤地去实践一个新行为,而不是上来就制订一些不切实际的宏伟计划。每周两次快走也比每周打算五次慢跑,但事实上一步也没有迈出要好。如果目标过于宏大,最后实施起来会很不现实。
但是,通过步步为营来实践的新行为可能会在压力情况下被旧的行为模式再次替代。比如,如果您习惯于遇到矛盾时便缩到自己的蜗牛壳里,那么您可以今后有意识地去改变,可以去给别人解释自己的动机和感受,并且去询问他人的论点与感受。然而,矛盾的爆发越是出人意料,而且您陷得越深,那么您短时间内又会落进蜗牛壳策略的危险就会越大。这个策略已经被应用过太多次了,因此不可能真的被摈弃。此外,当您每次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时,您是不是几乎每次都预测会碰到“初期恶化”。如果您一直都是使用两指去打字,那么您刚开始用十指输入就会比较慢,直到练习见效为止。而解决矛盾争端的新策略自然也会消耗更多的精力,而不是更少。
您是否对他人的习惯足够包容?
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你可能对一些人“恼人的”习惯更容易去宽容吧。多年以来我们所习惯的行为就像是高速公路一样。即使我们经常在熟知的公路上发生碰撞(即失败),放弃熟悉的公路不走,走一条不熟悉的小路,这也比想象中的要困难多了。例如,我的一位女性朋友就说过,每次她和丈夫去拜访公公婆婆时,见面的第一分钟就能产生摩擦。这场景每次都是一样的:婆婆打开门,短暂的拥抱后就会用责备的语气对儿子说:“你真的是太久没有来这儿了!我都快差点儿认不出你来了!”随后,婆婆又会絮絮叨叨地提起村里不认识的乡里乡亲,说他们的孩子总是很频繁地来看望自己的父母,这时候儿子就会暴跳如雷。每一次都是这样。这母子俩的行为就像自动驾驶一样。但是,虽然很是困难,这样的行为模式还是能够改变的。一旦儿子一改往日反应(比如对妈妈每次重复的话语开个玩笑,或者干脆就保持沉默),那么母亲迟早也极有可能改变她自己的行为。(更多关于行为方式如何相互作用的内容请见下一章)
我们的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受我们身边环境的影响。我们还没上学,还在家里时,就已经开始学“人们”如何去做这或者做那了,随后还会从人生导师、榜样、老师以及媒体标榜的社会角色那里学到更多。无论大事还是小事,我们学了无数个,像是“人们”如何去庆祝圣诞;“人们”以何种理由人们互送礼物;什么才算得上是可以接受的礼物;“人们”如何去与钱财打交道;浴室得要多干净才行;什么才算得上是一顿“体面的”饭;“人们”是如何去处理矛盾的(是固执己见还是视而不见);“人们”如何去和好如初;努力会有回报,但也可能没有回报,还有等等一些事情。每当这种行为模式与其他人的行为模式发生碰撞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这些模式。一位年长的熟人曾和我说过,五十年代末期,她还是一位新婚燕尔的妻子,在她搬进了婆家居住之后,有一次外面是雷暴天气,但是所有人——她的丈夫、公公婆婆还有小姑子——都十分冷静地坐在桌前继续吃饭。在她的家庭里,每逢这种恶劣的天气,他们都会把重要的文件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小箱子里,而且全家都要躲在会客厅的衣帽间里,以便在受到雷击的时候可以“衣着体面地”逃跑。
听到这里您可能会笑。但是您在卫生间里查收过电子邮件吗?或者您早上通过您的智能手机上的天气软件来查看天气,而不是直接看看窗外?除了一些小怪癖,哪些是属于您的典型行为模式呢?通过下面这个小测试您就可以发现。
追踪自己的行为模式(小测试)
1.最近别人的哪一种行为习惯使您感到厌恶?这能够反映出您自己的行为模式吗?
2.您在童年与青少年时期遇到了什么样的生活规则与教条?通常这种教条都是以谚语的形式流传下来,并且对我们的行为有着长时间的影响。例如:“谁偷懒,谁生锈。”“虚无产生虚无。”“老老实实干活是发不了财的。”“后发制人。”“先吃苦,后享受。”“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3.除此之外还有那些默认的或明说出来的家规,小到一封感谢信(或者一条WhatsApp的感谢消息),大到每一封邀请函,再到像是“我们家的人绝对不能欠债!”这样的家训——或者也可以完全相反,“不欠债的人就是不懂得资本主义!”。
4.哪一种习惯是您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的——为什么?
5.因为何种行为您最近被批评过——而且尽管如此您还是每次都这么干?这后面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教条或者行为模式呢?
但您可以放心: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是不存在什么事情能够让每个人的意见都统一的!在极端情况下,我们可以将此视为持续不断的愤怒与潜在矛盾的源泉,就像一个格言所说的那样:“所有人都是傻瓜,只有我不是!”或者人们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看,这样做会很新奇,而且至少有时候会让人觉得很有趣、刺激甚至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