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行为模式是我们对各自所处的环境所做出的适应之外,丹·麦克亚当还把所谓的“生活叙事(Life Narratives)”归为性格形成的因素。“生活叙事”的基本思想是我们将我们的日常经历和经验(重新)演绎成有意义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来确定我们是谁,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以及我们在今后如何成功地处理一切。这样的生活故事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也是文化促成的:您今天、昨天和以往所经历的,与这个世界上其他所有人所经历的都是不一样的。
同时,您生长所处的文化与时代,以及您在那儿所遵守的游戏规则还有阐明模式,都会对您的经历方式与对经历如何阐明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这听起来或许有点儿过于理论化,但接下来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解释这一点。事先您先自己想一下,您是如何去给您的一位朋友或是一位熟人来讲述一段在某种形式上对您而言十分有意义的个人经历,也就是那些让您感动的经历的。
“1986年5月14日,我以2.0的好成绩通过了文理中学的毕业考试,为此我经历了三场笔试和两场口试,而且在这些科目中,尽管……”真的会有人在咖啡桌上或者小酒吧里和别人交谈时像这样来叙述这段经历吗?可能不会有吧。人们只会像这样来组织自己的语言:“在毕业考试之前我是有点儿害怕的。我是我们家里第一个上文理中学的,十分幸运,我的父母总是十分支持我并且鼓励我。最后我甚至十分惊讶,我在2005年的5月以2.0的好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但是为此我也经历了几个月的高强度学习,以至德语——我从来不喜欢的科目——都拿到了11分。”第一段描述只是数据与事实的简单堆砌。第二段描述将事实融合进了一段小故事之中,并且还有引言(“之前我有点儿害怕”)、**(“2.0的好成绩”)以及隐藏在结尾的一个“寓意”(“几个月的高强度学习”=努力没有白费)。通过第二种描述,我们给我们的经历赋予了背景、情感以及意义。我们从我们的行为中描绘出某种自画像,并从中得出一些结论,比如以某种行为策略或者信念的形式——在上面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得出:面临重大挑战的人需要鼓励。或者是:想成大事,必须得去全力准备。
我们通常希望将我们自己的生活融入一个整体之中,并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在精神上赋予这个整体一定的意义。无论是在吃蛋糕的桌子上,还是在酒馆里,或者是在办公室的走廊上,我们总是在交流着各种小故事:“为了能够按时完成这份计划书,我可真是紧赶慢赶,随后在会议开始的两分钟之前,秘书过来说:‘梅耶博士现在有点儿事,很可惜这个会议我们必须得推迟到下周了。’我想,我是时候找份新的工作了。”或者“你可能想象不到今天我身上发生了什么:我在等红灯的时候旁边有人冲我按喇叭,当我往那边瞟的时候看见了我初中时候的同桌索菲,此时此刻她坐在一辆鲜红的保时捷里!刚好我上周才想到了她,所以我总说,无巧不成书。”当然,我们的动机与行为模式都对日常经历的解释起着一定作用。与喜欢保持灵活,且爱在最后一刻才采取行动的那类人相比,拥有强烈秩序动机且喜欢仔仔细细地做规划的人对临时推迟日期这种事情会给出更为负面的评价。前者甚至还会为推迟而暗自窃喜,并且觉得自己的立场得到了肯定,即不要把所有事情都看得这么仔细,不要把一切都安排得那么严密。相反,正如上一段所述,我们的各种经历会促进我们行为模式与信念的形成。
通过故事,我们赋予经历以意义
(相同的故事,完全不同的解读)所以实际上是我们自己使得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显得有“意义”。但当我们从某个单一的事件里试图得到什么结论时,我们对“意义”的解释并不总是正确的。这就有点儿像实验室里的两只小白鼠,其中一只对另外一只扬扬得意地说:“我已经把那个穿白大褂的女人训练得相当好了,只要我一按这个红色的杆,她就会过来给我投食!”人类也是一样的,会对前因和后果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这取决于先天的驱动力(动机)、后天形成的价值观、通过社会化与经验而获得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以及受文化环境影响的解释模式。或许您的身边有这样的人,他多年来遭受的不公一个接一个,但是他总是爱把责任推给别人别人。糟糕的毕业成绩是不够格的师资力量的责任,失败的职业培训是就业指导的责任,长得太胖要归咎于遗传基因,,分手是自私的伴侣的责任。那些儿时起就不停地被灌输“这个世界从来就是不公平”的人很难去改变这一态度,即使旁人想要去帮助他们。在天平的另一端是对那些即使经受了最猛烈的命运打击后还能够乐观去看待的人,就像是田径自行车项目的奥运冠军克里斯蒂娜·沃格尔(Kristina Vogel),2018年,她在一次严重的运动事故后瘫痪,她说:“我很庆幸我还活着,而且我的手臂还能活动自如。本来我从脖子以下的部位都可能会瘫痪的,”她还说:“这是我生平第一次什么都不用做,我可以的。我想享受这个状态,我基本上第一次实现了自由。”大多数人在日常中寻找意义时,他们会发现自己或许出于这两种极端之间的某处,这取决于个人的解读模式,比如“所有不好的事情都会有好的一面”或者“人生就是不公平的”。这两个信念的共同点在于:凡事皆有其内在意义,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同时,我们有时也会在新的经历的背景下来重新解读过往的故事。例如,我们会对曾经一个消极经历做出不同于以往的解释,那么这就属于这种情况:“现在看起来当初选择辞职真的是对我而言最好的选择,否则我就不会有勇气去创业!”,或者“这场疾病让我意识到生命中什么东西是宝贵的,自此我更加惜时。”或者也可以参考我的情况,我的好友安妮卡,英年早逝(卒于32岁),这使得我自此之后对生命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并且一直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反应后面藏匿着的是每个人的故事
这一切也表明:我们以过去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为背景来感知未来发生的事情,并对此做出相对应的解读。这也提醒我们宽容待人,注意别人对我们有时做出出乎意料的反应。例如,当有人在我们看来对某事做出的反应过于夸张时,谁又能想到这之后有什么辛酸往事呢?或者反过来看,我们曾被教导过的——人无论如何也应自保,这一说法仍旧消极?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性格特点为参考系来看待每一种行为。别无选择:我们毕竟不能“跳出”自我。但我们能做的是:在对他人做出评价和批判时,先去问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
在领导力培训班里,我喜欢做这样一个小测验,在这个小测验里,我会要求参与者在一个时间轴上记录自己童年、青年、职业教育还有职场上的经历,这些经历必须在他们看来对他们现如今的领导行为有着一定影响。大多数参与者对此的反应起初都会颇为吃惊,但随后又会惊讶于某些经历对其领导态度的持续影响。不知不觉中,许多人就会开始对号入座,比如他们在家庭、在学校、在社团甚至是他们在工作中第一次被“领导”时的经历。您对您的那些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生经历是否感到新奇?那么请您选择一个生活领域,在这个领域里,您的不满意度,以及因此而衍生出的改变他人的愿望都是很强烈的。该领域可以是关于家庭的,关于职场中的合作的,也可以是关于亲密关系中的一些纠纷……哪些深刻的经历(Life-Storys)在过往的岁月里影响了您与这些领域相关的态度?这里如果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您记忆开始的地方出发的话会很有帮助。您可以记下几个时间段或者人生阶段,之后再写下一些关于这些时刻具体或是粗略的记忆。您能够举出来的例子越多,那么下面这个测试就能够给您带来更多的收获。
小测验:Life-Storys-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经历(时间轴)
这是我的生活领域/主题,在此之中我感受到了我对他人的不满或改变诉求:
而且这些对我而言印象深刻的事件我在回忆往事时仍会想起,这些事件在我看来仍会影响着现如今我的一些不满:
您同样可以在warum-es-bullshit-ist.de/网站里免费下载Life-Story的小测验
就这样,我们的性格世界之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同时,我参考“大五类(New Big Five)”模型为您绘制了一幅示意图,另外还有这一章的小测验,图4对此进行了汇总。在继续往下看之前,您或许得先再稍微往回看一下:在这场旅途中您都带了什么?到目前为止,您对自己和其他人又有何见解?
图4:完整的性格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