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困局:怎样的钱不能借(1 / 1)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与借贷有关的骗局。与理财赚取收益相比,我们必须同时明白怎样的钱可以借,怎样的钱是不能借的。对借款者来说,有时候一无所有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资产一无所有,却有一屁股债。

2018年底国内网络曾经广泛引用香港汇丰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内地“90后”人均负债比已高达1850%,也就是说每个“90后”平均负债12 万元。很多年轻人拿着5千的月收入,靠着负债过上了月入5万、家庭资产千万的金领生活:名字必须英文的,衣服必须品牌的,包包必须限量版的,外卖经常带生鲜的,隔三岔五去趟欧洲日本购物是必备的……

世界太新奇,为何偏偏我没有参与感?遏制不了消费欲望,尤其遏制不住攀比型消费欲望,月入5千和月入5万有着同样的消费信条和单子,很容易陷入借贷困局。

月光仍旧满足不了欲望怎么办?

有人的回答是借钱消费也要跟上时代,青春一定要奔放,生活一定要有仪式感,这样才不辜负自己。先是用信用卡每个月只还最低还款额,蚂蚁花呗、京东白条,最后连网贷都要借一下……

我们赞成通过借贷平衡一生现金流,但是,我们坚决反对借贷消费,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借贷。消费借贷不产生现金流,反而会消耗后期现金流。在借贷期内借款人现金流流入一般不会出现实质性提升,现金流支出却会因为消费借贷减少,甚至让借款人入不敷出。

消费信贷完全不同于资产信贷,资产信贷最终扩大的是资产,消费信贷是纯粹的负债,所谓消费品一定无法变现(或者折价率极低),是要减少总资产的。

资产信贷让人振奋,消费信贷却像金融鸦片,尝了第一口就想第二口,吸食成瘾又难以戒除,这一点的坏处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

无论是车贷还是消费贷,一切带有炫耀性和不带有炫耀性的消费都不能通过借钱解决,无论车、手机、服装、包包、旅游……统统不能靠借贷解决。换一种说法会更明确,您见过哪家企业会为了修整食堂借钱?

车贷是最典型的消费贷。以车贷为例,经销商往往会推荐一些金融服务公司,甚至提出无息贷款的条件(当然会收一定的手续费)。实际上,这些所谓金融服务年化利率并不低,即使在银行业务中车贷也是一项不良贷款率偏高的产品,不是很受金融机构欢迎。真正喜欢车贷的是车企,不是金融机构,反正汽车销售出去了,至于购买者能不能还钱可不是车企的事儿。

再来分析一下,车贷一般两年就要利随本清,本息合计折合到两年的每一个月,会侵蚀掉很大一部分月收入。如果家庭或者个人在购车的时候拿不出这部分钱,坚决不建议贷款买车。车贷只适合平衡短期资金流的用户,即手边有这部分钱,但可能有其他用途,很快就可以平衡这部分缺口的家庭。

反对车贷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部分银行对身上背着车贷的客户是不放房贷的,房贷与车贷,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至于信用卡,强烈反对大额分期付款,分期付款确实减轻了当期现金流压力,但只是把压力分散到短短的几个月内。

反对分期付款的最大理由也是房贷审批。对信用卡发卡银行来说,住房贷款、信用卡是不同的部门,双方关注点完全不一样,两个部门考核截然不同,每个部门都只关注自己的收入,信用卡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分期付款,所以信用卡部门鼓励分期付款。对房贷部门来说则完全不是一码事,他们一定要关注房贷本金安全,对分期付信用卡的客户存在戒心。分期付款只要按期还款就不会产生不良征信记录(正常情况下征信报告不体现信用卡分期付款政策),但是,一个连日常消费都要靠分期的人,现金流会稳定吗?

信用卡审批比较严格,网贷就比较简单了。蚂蚁金服发布的《2017年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2017年已有4500万人开通了蚂蚁花呗。相对来说,网络借贷审批比信用卡容易得多,价格也相对高。很多机构声称只有手续费,没有利息,年化利率不超8%——这利率真的和做慈善一样。

实际不是这样的,每期的本金是一定要还的,但手续费的计费基准却永远都是本金——哪怕是最后一期,这样计算下来实际利率根本就不是宣传的那样。

以某股份制银行的分期产品为例,12 期分期,每期费率为0.82%,年化利率为9.84%(0.82%*12),12000元每期需要偿还本金1000元,每期利息为98.4元(12000*0.82%),总共需要偿还利息1180.8元(96*12)。

9.84%的年化利率看起来比某宝的借呗利率( 利率为日息万分之3.5)还要低,其实这里面藏着很多猫腻。

分期还款时,明明欠的本金越来越少,却还按照初始本金偿还利息,这其实是在玩一个数字游戏,9.84%只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要比这个高很多。

实际利率是多少?

很多人不会算,其实很简单,用 Excel 表格里的 IRR 函数(计算内部收益率的函数)计算可知,每期实际利率为3%,年化利率高达36%。

一次又一次借贷带来的消费快感,还款延迟又会带来一段资金压力空窗期,这些都是借贷消费的理由。但是,借贷消费不可能实质性缓解现金流短缺,反而会造成财务状况恶化,原本可有可无的东西变成了负债。

请记住,借贷消费最恶劣的不是对现金流产生多少影响,而是培养了随便借钱的坏习惯。一旦习惯于用借贷消费,克制欲望的能力便会直线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棘轮效应”。老祖宗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这个道理。

欲望是一条不能跨越的底线,之前有消费能力控制,没有钱就买不到;自从有了网络借贷,消费欲望控制的上限对某些人变成了借贷上限、借贷极限,一旦到达极限就是毁掉人生。

人类的物质性需求源自生物性,美好没有止境,**也就没有止境,消费层级递增也弗远无界。开始可能只是用信用卡分期付款买一部手机,后来想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借得也就越来越多,信用卡额度不够,于是花呗、白条、网贷……虱子多了不怕咬,直到到达还贷的极限,整个人生都被毁了。

仅以吃为例,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食色性也”,还有一句古训我们不常说,叫作“口腹之欲,心智之养”。后面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心智的人会控制“吃”的欲望,不可能无限制满足它。

所谓山珍海味,所谓“色香味意形”没有人不喜欢,或者说美好的东西每个人都喜欢。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这些好东西,即使古代帝王,如果在饮食上极尽奢侈都怕悠悠史笔,何况普通人?

“控制欲望”意思很浅显,听起来也很简单,却是世上最难的事儿,人生之难就难在放弃,尤其是让一个没有经历过的人放弃能得到的享受。

舍不得放弃,就可以随性而为了吗?须知,欲望是烈火,控制得当便是人类工具,控制不当必定燎原。

高利贷自古有之,被高利贷搞到家破人亡也自古有之。《南史》有云“便驱券主,夺其宅,都下东土百姓,失业非一”,反观债主则“出则必车,归则必浴,居必方城”。悲情故事从古至今从未停止上演,还是不断有人进入彀中,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如今,不知从何时起出现了一种互联网金融产品“现金贷”,即,小额现金借贷业务。“现金贷”相关公司对申请人发放消费贷款,宣称借款、还款方式灵活,审批迅速。其实,这句话还有一种解释就是:贷前审查不严,风险高。

现金贷背后的控制者不可能做慈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赚钱,风险高的贷款业务怎么赚钱?

善意的人可能会猜测,“现金贷”风险高收益也高,而且这种业务额度比较小,高收益是可以弥补高风险的。现金贷的利息有多高呢?一般年化利率在150%以上,有报道称最高可达3000%,更有“断头贷”(比如,贷1000元,直接扣掉一期利息,实得850元)之类的花样。

这种产品对用户极不友好(姑且将之称为金融产品,这样比较好表述),实际是对用户的一次逆向选择,只有信用最差、现金流最差的用户才会去选择现金贷。加上贷款人的恶意引导,借现金贷还现金贷、借A 平台还 B 平台,一旦身陷其中几乎可以肯定无法自拔,于是我们看到了网络上出现的极端案例,借款人原本只是借1万元,还了几十万元还没还清,不堪催收骚扰。

陷入现金贷困境的多是学生或者是刚出校门的年轻人,我们是一个对年轻人管束很严格的国度,童年、少年很难有机会接触到钱,对还款和财务规划没有概念。这是完全错误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尽早理解金钱的意义,尽早知道自己、家庭在社会财富中的层级,知道怎样的钱不能花、什么样的钱不能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金钱。

在某种意义上,这些是比学习成绩重要很多的东西。很遗憾,我们对少年儿童缺乏必要财商教育,家庭对少年儿童很少提起家庭财务状况,无论哪个阶层都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讳莫如深。

财富层级越向下的家庭越容易这么做,也可能是为了孩子的自尊心。越是不愿意提及,就越容易犯这种错误。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认清自己最为重要,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认清自己和家庭的经济实力以及在社会上的真实地位。如此,才能知道什么可以选择、什么必须拒绝。

身陷现金贷只是一种年轻人缺乏财商教育恶果的一种表现,年轻人的收入付一套房子的首付都困难,骤然看到繁花似锦的世界难免被**。有时候越是贫困的家庭虚荣心就越强,虚荣心越强对欲望控制的能力就越低。在无良媒体的轰炸下,偏偏这部分人开始信奉“你消费了什么就代表你是谁”,加上花里胡哨的营销套路,浮躁的自媒体鸡汤,个别人最终陷入“自杀式消费”的死循环——以目前收入增长速度永远无法还清欠款。

有机构公布了这样的数据,90后在借贷市场上占比为49.31%,更糟糕的,其中28.57%的人贷款是为了“以贷养贷”;90后的负债是收入的18.5倍,人均负债超过12 万……

这是一组令人伤心惨目的数据,在债务的无底洞中有些人丧失了思考能力,浑然不想为何得到的只是催收电话而不是法院传票,浑浑噩噩还着毫无可能还清的贷款,直到最后崩掉的那一天。他们根本想不到,现金贷的偿还比率远低于正常贷款,最后一定会把人逼到死角。

即使如此,现金贷的经营者依然赚到盆满钵满,整个经营套路就是一个击鼓传花的骗局——没人指望你能还钱,而是指望你去其他平台借款堵上我的窟窿。直白地说,这是一个互害行业,看谁新进入这个圈子,看谁心慈手软,最后进入的、心慈手软的,一定就是最后的输家。

那么,该如何避免陷入类似套路呢?答案简单而有效,就是一条铁律:坚决杜绝消费信贷。

既然说到借款,我们再饶舌一句,什么情况下可以借给别人钱,借钱究竟意味着什么。很大一部分人生活中会遇到熟人借钱,借不借、借多少、什么时候借,这些都意味着什么,相信很多人没有想清楚,就会在这件事上很为难。

借款,分为几个层次,哪怕是至近亲友也概莫能外。

第一个层次,血缘借贷。

费孝通有本传世的小册子叫《乡土中国》,其中把中国人情社会比喻为一个圈层,以血缘为核心,亲疏远近随着圈层递减而递减,就像石头投进水中掀起的涟漪一样。经历了几十年“421”结构的家庭中不存在舅舅、姑姑、叔叔、伯伯这样的亲情概念,但血缘关系依然存在。

除非借款人为了满足赌博一类的不良嗜好,直系血亲的借钱需求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予以支持,所谓直系血亲包括:父母、子女、同父同母兄弟姐妹(如果父母是独子独女还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

家庭本就是共同抵抗社会风险的共同体,即使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将来成为纯损失,这也是作为家庭成员应该担负的责任,不能仅仅从经济角度来考量。何况,一般情况下直系血亲之间的借贷都是有确实的事由,不会平白无故借款。

直系血亲之外是旁系血亲,三代以内的亲属都可以被视为旁系血亲。旁系血亲处理起来比较复杂,有的类似于直系血亲,有的还不如普通朋友。

旁系血亲借贷总体上遵循一个原则,一代人处理一代人的事儿,即,上一代的人情不要强迫传承给下一代,也即,父母之间的亲情如果传承到下一代,下一代自然可以比照直系血亲;父母一代的亲情如果没有传承到下一代,借贷便不应在下一代之间出现,由上一代自行完成,不能用上一代的亲情绑架下一代。

第二个层次,友情借贷。

一个好汉三个帮,人生在世谁无知己?友情借贷常见于我们的生活中,一般来说,要好的朋友(含同事),借贷金额在月收入之内,临时用急,一般情况下尽量满足。如果借贷金额超过了三个月收入,就需要衡量一下。

友情借贷从出借的那一刻起就要做好坏账的准备,三个月收入以内,即使损失对日常生活也不至于产生显著影响;如果损失额过大就要衡量对生活的影响,做好最坏的打算,或者将借款控制在损失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另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是对方三个月收入以内,同理,三个月收入以内对方没有太大压力,还款就比较轻松。

大额借款一定跟对方说清楚还款来源、时限、利息,资金成本是明摆着的。除非直系血亲,请不要幻想没有利息的借款,没有人天生应该为你付出,起码资金成本要达到无风险利率,即国债或者货币市场基金利率才有可能有人借款给你。

一般向人借钱都是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除非是欺诈),资金流在短期内不容易好转。面对压力,亲友借贷的还款顺序会排到最后一位,毕竟亲友借贷中没有任何强制力保障执行。一旦之前计划的资金流有所变化,甚至个人手中的现金储备不足,都会率先推迟亲友借贷,这是人性决定的,与道德无关。

一旦借款金额过大,对借款人形成实质性压力,到期不还就会催款,一旦催款就成了仇人,甚至本金随着亲情友情一起消失,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不太熟悉的朋友、多年不联系的人、泛泛之交,或者是您意想不到的人向您借款,一定要小心,只有两种条件下才会出现类似情况:一是此人的联系方式被盗了,有人冒充他向您借款,这些年类似的报道还少吗? 一旦上当受骗,总不能把这笔钱算在朋友头上吧?二是借款人本身就没把您太当回事,您借也可,不借也罢,这笔钱对他不是真正需要的。否则,真是救命救急的钱,不会向您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