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骗局原理(1 / 1)

我们说过,“白银现货”骗局是一个负和博弈,在人为设计好的交易体系里还不是客户互杀,而是存在一个“神”,这样的体系中客户不可能赚钱。

下面,我为您进一步剖析骗局原理。

所谓会员单位和代理商的协议,一般分为纯手续费合同和打包头寸合同。纯手续费合同下,代理商只按照约定比例得到客户交易产生的部分手续费,用户的盈亏和代理商之间没有任何利益关系。也就是说,正常的协议中代理商只赚交易手续费,交易一笔给一笔的钱,客户之间在市场中互杀。虽然这种协议也是违法违规的,但是,与正规市场的差别只是参与者少而已,不存在绝对亏损。

骗局中最常见的就是打包头寸合同,“会员单位”将客户产生的手续费和交易亏损产生的头寸按照一定比例打包给“代理商”。如果客户亏损,“代理商”按照比例从“会员单位”那里拿到头寸分成;如果客户整体产生盈利,那么“代理商”要用自己的资金填平这个“坑”给“会员单位”。

举例说明,同样100万的客户资金量,前者交易下来一个月赚个1万左右,后者可以赚(骗)几十万甚至更多,骗子一定会选择后者。骗子一定也会告诉您,我们是正规平台,只赚取手续费,不会像那些非法平台一样赚取客户的亏损(才怪)。也就是说说罢了,有哪个骗子会告诉您他是骗子?手续费有几个钱?头寸合同能赚多少?后者是前者的好几十倍,您已经入瓮,左右都是骗,何不多骗点?

央视315曝光了白银现货骗局之后,类似骗局遭受到了致命性打击,如今骗人的白银现货基本绝迹了。为了继续生存下去,这些骗子换了交易的品种,比如,后来出现的有些现货原油、现货天然气、邮币卡等与之类似,把白银改了个名字、换了套衣服、换了个美女销售,就有人被花言巧语蒙蔽了双眼。

非但如此,这些骗子从内到外“焕然一新”,特别是营销方式,开始采用了更加隐蔽、欺骗性更强的套路,尤其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和社交软件,不再是电话营销狂轰滥炸那一套。

欲取之,必先予之。

骗子不会用销售人员的身份和您沟通,已经没有人轻易信任骗子了,于是变种就开始出现了。

据公开新闻报道,骗子公司的营销人员每人手里有十来个 QQ 号、七八个微信号、几个微博号,还有其他一些可能用到的账号。给每个账号取不同的名字,分别定义不同年龄、身份、职业、性别、家乡、居住地,通过头像、空间、朋友圈、微博等发布风格不同的内容来强化各个账号的身份特质,让普通人看起来这些账号和他们所说的职业、年龄、性别、地址等信息高度吻合,从而充分相信这些账号说的话。

这只是第一步的身份装扮,随后他们会潜伏到各种交流群,以各种理由添加 QQ 好友、微信好友、微博好友……成功添加好友之后,他们大多会以各种方式和你聊天,让你信任他(她)这个人、信任他(她)所说的一切。

在这之前的接触中骗子已经通过聊天内容大致知道了您的性别、年龄、工作、有无投资经历、资产状态、股票状况等详细信息。然后他们会以身边的朋友赚了钱,或者自己从无知到参与、最后赚钱的说法引导你开户一起赚钱。当然,他们的朋友和自己赚钱的经历都是为了诱骗你上钩而编织的美好谎言。

为了让您更加信任,他们会时不时地给你发一些朋友或者自己盈利的截图,证实他们真的赚钱了,数额绝对让您心动。跟之前一样,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您“看到”。

接下来,骗子就会把您拉到一个 QQ 群或者微信群,群里有“老师”“分析师”“老客户”“助理”,组团忽悠。在群里这些人饰演不同角色,分析师发送行情分析,助理随时发布财经资讯,经理解答客户问题,开户专员联系客户开户等。时不时还会有熟悉的朋友一起和你交流做单经验,商量做单对策等,让人倍感温馨。

团结的力量大,经过几个“老客户”“助理”“老师”的一番“帮助”,您又看到了更多的盈利案例,也就有了更多的信心,距离陷阱也就更近了一步。当然,您进群之后感受到的是和谐的氛围和专业的服务,还有群友之间良好的情感……

几轮攻势下来,心智不坚定的很容易被带进套里。

真相其实是这样的:群里这么多人十分热闹,最多有三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您。消息都是骗子用不同的号扮演不同的角色发出的,目的就是为了千方百计开发您。就像之前看到的一个新闻,一个几十人的群,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是骗子……

骗子骗人也讲究战略,不会做一锤子买卖,他们更喜欢长久地割韭菜。为了能让您的交易生命更长久,进群后马上会有一个和您类似的投资者进群,这个人无论投资经历还是知识储备、资金水平肯定都比您差(很快就比您强了)。您会感到此人什么都依赖您的决策,除了他马上就进入交易系统、赚大钱之外,然后,您跟他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请不要相信一见如故的缘分,再次强调,封闭、保护自我才是人类最本质的心性。骗子已经什么都了解你了,能不知道你的脾气性格吗?他(她)会主动和你聊行情、探讨该如何买卖,做对了他(她)会鼓励你多入金、做错了他(她)会帮你分析,安慰你别泄气继续做,基本都是为你考虑,一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义气。

读到这里相信你已经猜出来了,这个和你一起讨论的投资者也是他们自己的小号,为的就是随时跟踪你的做单情况,了解你最真实的心理活动,让你说出心里话,帮你解决“疑惑”,从而让你多入金、多做单、多亏钱。

说到这里,现货市场在“315”曝光之后的营销手段和骗局基本展现给大家了,不管是现货白银、现货原油、现货天然气还是邮币卡,基本都是这个套路,品种在变,营销人员也可能在变,不变的是你肯定会亏损。

所有的骗局都是为了勾起人类心中的贪婪,“白银现货”也好,后来的其他变种也罢,骗局的本质是构造一个幻境,在幻境中可以得到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包括实质性的收入,也包括虚幻的热情与服务。骗子主导的幻境让您看到却拿不到钱,毕竟他才是幻境中一切的主导,然而,幻境的终极目标是诈骗,虚幻的美好终究会被现实戳破。

画中牡丹终是幻,若无根土复何春?

然而,人类终究无法摆脱贪婪与恐惧,诈骗也将在某种时机出现,要如何抵抗这种**?**之所以为**是因为能真的戳中人心底渴望的东西,抵抗**不仅仅靠心智,还要靠学习。在这个世界上,人人渴望赚钱,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通过投资赚钱,更不是每一笔投资都稳赚不赔。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才认为懂得投资的人是“奇才”,所以才会有索罗斯、巴菲特这样的传奇,所以,才会极力推进“投资者教育”这样的概念。

“投资有识,生活有道”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投资者教育提出的口号,投资者教育当然不可能把大家都教育成巴菲特、索罗斯,而是要告诉每一个人基本金融常识,如何规避风险,即使不投资,也不能被骗。

这只是一本书,不可能完成投资者教育的伟大任务,只是借着一些极端的案例澄清几个必须避免的误区。

第一,理财之中,风险无处不在。任何机构发售的任何个人理财产品都是有风险的,包括目前大家认为坚不可摧的银行在内。相当一部分人对理财产品并没有真正的概念,不知道理财产品对应的资产是什么,在他们的印象中银行理财产品就类似于储蓄存款。更有甚者以为商业银行是国家机关,银行拿存款、理财去干什么了都不知道。别说银行理财,就是存款都是有风险的,也就是说,银行并非不能破产,银行破产又没有存款保险,存款人同样有可能血本无归。

第二,理财除了看收益率,最重要的是本金。在一项银保监会进行的理财问卷调查中,大约有一半的人首先关注收益率。这种现象是有道理的,理财当然哪个最赚钱就买哪个,然后才是期限和手续费,至于风险还真没太考虑。

这样是不行的,收益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本金安全,除非是职业投资选手,理财所带来的收益都不可能带来财富量级飞跃,本金损失却一定是重大事件。所以,普通人理财,最重要的不是收益,而是本金安全。市场风云变幻,即使是正规银行理财产品,也只是一家企业的投资行为。经营企业的都是人,是人就会有错误,投资方向也会出现失误,更何况还有骗局。

理财、理财,是一件有风险的事儿,您赚到的只是年化百分之几的利息,掏出来的可百分百是真金白银。所以,千万擦亮眼睛。

第三,分辨不清预期最高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在关于理财的问卷中,相当一部分人把预期最高收益率等同于实际收益率,然后,在理财产品到期的时候发现没达到标准就大呼上当。

这不能全怪我们投资者,有一种情况确实算是违规(也可以被称为是欺骗),销售理财产品的人故意混淆了这两者的概念,让投资者误以为预期收益率就是实际收益率。

更有甚者,对理财期限也不是很明了,任何一种理财产品都有年化收益率,实际收益率只是年化后的一部分,有人愣是把年化收益率当成一款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如此焉能识得理财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