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人会在家里饲养一只狗或者猫作为宠物,来为他们增添快乐。但还有一些人,他们也养了宠物,那种没能带来很多快乐的宠物。它并不是一直都在家,但有的时候,它会踩在你的肩膀上,在你的耳边悄悄地说一些刻薄的话。这个宠物在世界各地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它叫作“愧疚”。
为什么很多成年人在他们做那些能够为他们创造快乐的事情时仍旧经常受到愧疚的困扰?每次我的一位朋友临行前都会和愧疚作一番斗争,似乎有一种声音不绝于耳:你不能够把孩子们扔在家里不管。这些孩子们其实有一个棒极了的老爸,他把“家庭有限公司”管理得井井有条。我的这位朋友很乐于在世界各地做报告,她是自愿出差的。但她在出差之前,愧疚之情总是会油然而生。我还有一位来自汉堡的男性友人,他每年都会花上一周时间和他的好哥们一起去滑雪,没带老婆和孩子,他因此也心怀愧疚。他并不能完全享受这滑雪周,回来后也因此剑拔弩张,和亲人们大吵一架。这种行为是十分矛盾的。人们做一些他们想要做的事情,但是却并不能享受其中,因为肩上始终踩着一只“愧疚”。你熟悉这种情况吗?如果你想要摆脱这只“宠物”,你就得把它从你的肩上拿下来,好好地端详一下。这种做法让我的愧疚(大多数情况下)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也并不是说一直都是如此。
从一只懒虫变成一只勤劳的小蜜蜂
长久以来,我都属于那种总是要做事而且总是在做事的人。我是勤劳的蜜蜂和忙碌的蚂蚁的混合。全世界都赞美着我的勤奋,并为我的无限精力而惊叹不已。但事实是:心灵深处的我是一条大懒虫。我当时之所以没有成为一只大懒虫,是因为一旦我舒适地躺在沙发上时,我的小宠物就会在我耳边叽叽喳喳唠叨个不停。为了摆脱它,我必须得起身劳作。
一条大懒虫是如何蜕变成忙忙碌碌的蜥蜴的呢?这当然和我的童年有一些关系。每当我回忆起过往,我总能再次想起一个场景来:在我8岁的一天,那是一个十一月阴郁的下午,我躺在楼上的双层**,一边把《小女儿(Nesth?kchen)》从第一卷一直读到第十卷,另一边一颗接着一颗地吃着糖。我把糖纸直接从**往外扔。看着这些糖纸落在地上的感觉真好,我待会也不用打扫这些垃圾,反正和我住同一个房间的姐姐会把这些垃圾给打扫干净。我很讨厌这种形式的脏乱。而且我可以说是非常的厚脸皮和无知了,所以她从某个时刻开始就放弃教导我去保持整洁卫生之类的事情了。我那时还是一个孩子,一个可以肆无忌惮地享受生活的孩子。我能够坐在餐桌下面拼凑乐高的房子,之后还可以如饥似渴地看几个小时的小人书,一本接着一本。总的来说,我曾是一个随和且安静的孩子,我的妈妈当时就是这么说的。但是我的爸爸却爱说:“帕特里夏就是一个懒蛋。”不知道什么时候,我的三个姐姐也学会了这些话语,然后很快我就成了这个家庭里名副其实的懒蛋了。
有一天,我不想再当这个“懒蛋”了,我想要改变我自己的行为。我从一个懒惰的中学生变成了一个刻苦努力的大学生,而且一直这么保持着。终于有一天,我不再是个懒惰的人了,我每时每刻都必须做点什么,否则愧疚之情就会朝我袭来。
在我20岁到40岁之间的这些年里,有几个周日,我无事可做。但到了晚上,我就开始有一种愧疚之情了,于是我就开始倒腾花园,整理储存室和衣柜。一直到我40出头生了二胎,力气都花光了,我才想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在我的体力吃不消时,在我的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时,在我的身体警告我“在这么下去可不行”时。当然了,我毕竟还是得继续做呀,虽然比以前慢了一点,比以前少了一点,但总的来说还是挺多,我就总是这样被愧疚之情给驱使着。
将愧疚赶出家门
据说女人,尤其是做了母亲的女人,特别容易有愧疚之情。但其实男人也未能幸免。就像我那个汉堡的朋友一样,他的那个“愧疚”可真是个狠角色呀,它产生于无形,萦绕在我们的身心之中,无人问津。然后它就在我们的耳边絮絮叨叨一些烦人的东西,直到我们不能够再继续享受我们的生活。人们想抓住它的咽喉,使劲地摇晃它,然后把它给甩得远远地。但是这个“愧疚”很是机智,它很了解我们,因此我们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抓住它。
尽管如此,想抓住它还是有可能的,我就成功过,用了一个小技巧。这不是一场野外大围猎,而是一件非常平静的事情。我先是把“愧疚”给圈了出来,然后使其麻痹大意。就在我驾车从科隆驶向美因茨的路上,它落在了我布置的陷阱之中,我好好地瞅了它一番,发现它其实并不是我自身的一部分,它并不属于我,这也是我后来和它说的话。我要求它自行离开,这当然是“愧疚”极其不愿意做的事情。我把我用来抓住它的那个笼子的门开得很大,但是人家就是一直蹲在那里,充满埋怨地看着我。这几十年来,它一直都和我和谐相处,每次给我吹耳边风也吹得如此地情愿,现如今它当然不愿意自己离开呀。我不得不使劲踢上它几脚,才能让它离开我。但只要我一不小心,它又会跑回来,又踩在我的肩膀上,给我嘟囔那些愚蠢的事情。想把一只“愧疚”给弄走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弄走它的第一步就是弄清楚这只“愧疚”到底从何而来。这一点我是在从科隆去美因茨的路上搞清楚的。
练习:你变得更像谁了?
乘车的时候是我们放飞思绪最好的时机,但前提是操纵方向盘的不是我们自己。我在车里获得了最好的想法,但是我想向你推荐另外一个环境,这个环境应当很舒适也很宁静。不要害怕你会睡着,因为你会自问自答很多的问题,所以根本不要想可能会睡着。相反,你会超级的清醒。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你得保证你不会被干扰,这样你的思考过程也不会被影响。与其同时,你也可以闭上双眼来好好想象每种情况。
步骤 1:
请你想象一个你很容易就感到愧疚的场景。请你尽可能绘声绘色地去想象这个场景。
我想象的场景是这样的:我当时躺在一个沙发上,惬意地捧读着一本女性杂志,浏览着上面的蛋糕配方和遥远的旅行目的地。我在沙发上已经躺了很久,几个小时了,什么事情都没有干。除了读书,我还会打一会儿瞌睡。这一周过得实在是太辛苦了,所以我利用我的全部感官去享受这一份慵懒。让我更喜悦的是,我的丈夫还给我端来了一杯咖啡或者拿来了一块巧克力。
这样一个棒极了的场景当然是很少发生,因为要不了十分钟,我的“愧疚”就会把我从沙发上拽下来,再赶我去花园或者某个房间里找点事做。
你是否曾经很生动地想象过你的场景?请把它写下来或者画出来,用尽可能多的细节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许在你写的时候你就感受到了你的“愧疚”正在肆无忌惮地蔓延。或许你根本就不用亲身去经历这一幕,光是想一想你就能感受到“愧疚”正在作祟了。
步骤 2:
现在请你思考一下下面这些问题:如果你能够像你上面所说的那样,即可以没有任何愧疚感地享受懒惰,或者可以没有愧疚地出远门而把家人孤零零地扔在家中,你会变得不像你家庭里或者你最紧密圈子里的某一个人?
如果我的那位汉堡的朋友好好地享受了这个滑雪周,他是否就会变得不像他的父亲或者母亲或者大他很多岁的哥哥或者他祖父母中的一个?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这样的: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家庭体系”里的家庭成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愿意彼此相似的。父母或是祖父母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当你的一些行为异于榜样的行为的时候,你就不再像他们了,而我们下意识里通常是不乐意这么去做的,因为会因此就成为原本系统以外的一个局外人。其实除了青少年,很少会有人对此感兴趣。
请你思考一下,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再坦然面对自己:如果你就是上面所描述的那样,你是否会变得和你家族体系里的某个人不一样?请你在这里记录下来,你会变得不像谁,以及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你真的就变得和某个人不太一样了,那就请你直接跳到步骤4,如果不是,请到步骤3。
步骤 3:
如果你在你的家庭体系里找不出一个和你不像的人,那么也许你和某人会很像?请你好好思考并检查一下你所描绘的场景。如果你真就是上面所描述的那样,你会变得很像你家里另外的某个人吗?
这里的背景是这样的:有的时候我们家庭体系里的榜样是非常令人生畏的。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让自己变得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我们还会因此倾向于做出与父母恰恰相反的行为。
请你在此写下你想变得像谁以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 4:
如果你现在很清楚,你像你家庭体系里的谁,而又不像谁,那么请你问问自己:是否存在一个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想要像这个人或者不像这个人?
请你安静地思考一下。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去想想,哪怕有不愉快的念头也要让它出现。尤其是在家里面,榜样的一些不愉快的特征会被选择性地无视。很多这样的特征我们其实都察觉不了,因为榜样就应该是完美无瑕的。但是他们往往也达不到完美无瑕,因此人们总是出于爱,或者归属感,刻意地去忽视那些不完美的地方。但如果你想要扼住你“愧疚”的咽喉,你想要它彻底消失,你就得去仔细瞧瞧这些不完美的地方。
在我的教练训练课程里,我的培训师给我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他的学员队伍里有一位年轻人,他是学医的,他的学业进展得十分顺利,但总是通不过一些很重要的考试。没人能够解释这一切。在交谈中得知,这位年轻人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医生,他们工作十分的繁忙。在这位年轻人的眼里,他们根本没有生活,只有工作,而他并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他并不想要像他的长辈们那样,他也因此总是通不过那些考试。当我的培训师给这位年轻人解释之后,告诉他作为医生也能够拥有真正的生活,他竟通过了那些考试。
那么,你不想和你家里人变得相似或者不相似的原因又是什么?请你在这里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你想要成为或者避免成为某个人的样子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两个问题:你如果真的变成了上面你所描述的样子,也就是变得像谁或者不像谁,那么这个情况到底又能有多真实呢?请你用百分数或者文字来描述这一情况的真实度。如果你做了你的“愧疚”竭力阻止你去做的那些事情,你觉得你会变得像或者不像你家里的某个人的概率是很大、中等、还是很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许你会得到这个结果:你更像或者更不像某个人的概率变得更低了。因为你不像你的母亲、父亲或者祖父母那样。这也意味着,“愧疚”其实也和你没有任何瓜葛了,它只属于另外一个家庭成员,而你也只是收养了它一阵子罢了。如果你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那你就能够开始和它道别了。它肯定不会一夜之间就不辞而别,毕竟它早就是你的座上客了。但今后他每次再出现时,你可以礼貌,但也十分肯定地当着他的面把门给关上。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花费上一些力气,但你把它拒之门外的次数越多,它再敲响你房门的次数就会越少。直到那么一天,他彻底离开。
最好不要变成像父亲那样的人
我的那位汉堡朋友把他的愧疚归咎给了他的父亲,因为如果他在滑雪的时候快乐非凡,对于他把家人“忘”在家里的这件事没有任何问题,那他就和他的父亲别无二致了。而这并不是他所想要的。他的父亲对他的四个孩子很是宽心,也很少过问他们以及他们的担忧。而这,正是我的朋友所不想要的。因此,他有了愧疚之情。因为在他眼里,他在滑雪的时候,他就是在对他自己的女儿“不管不顾”,就像他的父亲当年对他的所作所为一般。但是他也不愿意放弃这一周的滑雪之旅,多年来也一直为此支付着愧疚的代价。当我问到他在一年中剩下的51个星期里他到底又有多“忽视”他的女儿时,他终于可以断定,和他的父亲相比,他是一名完全不同的父亲。他确实一直是他女儿的无话不说的伙伴,但只是那一周不是而已。
我的那位女性朋友也因为相似的缘故而承受着愧疚的折磨。她的父母由于职业的需要而太过于关注其他人,因此留给自己女儿的时间少得可怜。在这方面,我的这位友人想要比她的父母做得更好。但是她却觉得,每次在她要出远门的日子里,她的所作所为与她自己的父母没有什么区别。她也不得不意识到,在养育子女这件事上,她和她的父母的方式很是不一样。她得先学会去“许可”自己的巡回演讲,这样才能够在这一年中剩下的日子里快乐地陪女儿共同成长。
对于我而言,我的“愧疚”来源于我的父亲。如果我想要很惬意地享受生活,却全然不顾屋子里,还有花园里的各种琐碎的事情,这样我就会变得和我的父亲很是相似,而我无论如何都不想要变成那样。我的父亲并不懒,但是在很多时候都很会自我享受。他追求最简捷的道路,很多陈设他都不愿去改变。这样一来,我们家里就有很多待办事项。我有很多不愿意成为我父亲那样的人的理由。在我意识到这些理由时,我继续问我自己,如果我时不时地就往沙发上那样一躺,其他什么事情也不做,我变成像我父亲那样的人的概率又会有多大。问题的答案很是明显:这个概率非常非常的低。所以我也很清楚,我完全没有理由去“愧疚不已”。我绝不可能变得像我的父亲那样,无论我在沙发上躺多久。这真是一个很好的见解。
现在,只要我注意到我需要小憩一下时,我就会心安理得地把手头的事情放下。我更听从我的身体,胜过我的愧疚。现在,在我的元气恢复之前,我都不会去打扫和清理。这样的话,我的愧疚可以想敲门多久,就敲门多久,反正我不在乎。
如果你发现了愧疚一直纠缠你不放的原因,你就能够把它给吓走。这样你就能够有空间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情了,而且最终还是问心无愧地去做。之后,与你同住的便不会再是愧疚,而是生活的乐趣了。
生活乐趣法则的重中之重 13:做你自己多一点
孩子们经常会因为他们所谓“不好的”特质而被父母批评,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他们学会了如何去压制这些特质。如果人不再被允许做他自己,这样带给他的只会有沮丧与不快。
请你想一想,如果你带着你被压抑的特质活着,你会想要变得不像你家里面的哪一位?如果你不会和任何人变得不像,那你想一想,你又会和谁变得很像。你不想和某人变得一样或者又想和某人变得一样,对于这些抉择你又是否有一个理由呢?通常成年人都会抑制自己身上沉睡的某种特征,因为他们不想要成为像他们父母那样的人,确切地说是他们不想要成为其他的人。
假设一下,如果你活出了自己的特质,那么你与你的父亲/母亲/榜样完全相似或不同的可能性能有多大?或许你能发现你在很多方面其实都很独立,因此你能够自信地活出被压抑的特质来。就这样,你就能一直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