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停止做那些事情——隐约而无意间令孩子感受到必须赢得我们的认可——实属不易。不过讽刺的是,放弃压迫性的、以爱为杠杆迫使孩子服从的养育行为,对有些家长来说更难;而依赖惩罚(包括暂停及其他形式爱的收回)和奖励(包括正面强化)却更难让孩子体会到被无条件地爱。
然而,鉴于第六章阐述的诸多理由,要踢开这些养育习惯非常困难。就像曾经吸烟的人必须时刻忍住自己再次点烟的冲动一样,我们总是会受到有条件养育的牵引,容易掉进贿赂和威胁那看起来很方便使用的坑;隐藏在这些养育技巧之下的各种行为主义假设更是充满**性。我也时不时怀疑,我的孩子是否会把我那些无条件爱的表达,看作是对他们不良行为的奖励。
当然,我是明智的。正如我所指出的,我的个人经验肯定了我对模范家长的观察心得:惩罚和奖励既不可取,也无必要。然而在承认这一点以前,许多人都会问“用什么取而代之呢?”这问题远比看起来复杂,因为没有单一的具体措施可以替代惩罚和奖励;我所倡议的是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完全不同的互动形式;换句话说,这个“取代办法”并不是某种具体的养育技巧,而是包含本书后半部分所有的讨论内容。
或许你已经注意到,许多训育指南都是在教你如何更有效地支配惩罚和奖励,目标就是迫使孩子退让和放弃。我想到前几天在超市里听到一位母亲向孩子咆哮:“如果你还想再来超市,就安静下来!”(不用说,她自己的语调根本不安静。)我想到,典型的训育专家会指出这种威胁是愚蠢的,这有一定的道理。首先,不再被拉来超市吓唬不住大多数孩子;其次,即使能吓住孩子,母亲也无法坚持到底,永远禁止孩子来超市;尤其是低龄儿童不能独自在家,有时你必须带着他们,无论你是否乐意。因此专家们忠告:仅发那些你真可以实现的威胁。
但告诉家长这些,就好比警告孩子“除非有信心能打赢,不然就别嚷着放学后要去揍某个同学”;换句话说,重点放在了怎样把一件道德上有疑点(并且不起作用)的事情做得更好,而不是质疑到底是否应该去做这件事。无条件养育家长想知道如何才能不诉诸威胁和惩罚,他们没有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看作是对立的,因而他们的目标是避免战争,而不是打胜仗;运用惩罚手段,会使这个目标难以实现;而被告知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使用惩罚手段,则会令人难以理解这个目标。
考虑一下那种具备爱的撤回意味的惩罚手段。当孩子行为不当时就忽视孩子、就沉默以对,是在施加一种暂时的情感抛弃,就像是只要孩子令我们不悦,我们就彻底抹杀他的存在。通行的行为主义观点认为,我们的关注不过是一味“强化剂”,它的缺失可以使孩子终止任何他在做的事。这是对孩子行为原因的极度简单化分析,不会解决与其关联的潜在需要,更遑论对亲子关系的负面影响。
已故心理学家赫伯特·洛维特(Herbert Lovett)通过观察发现,如果孩子行为不当时我们忽视他们,等于是在对孩子说:“我们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这样做,也不在乎。”为辩护这种反应而强调孩子淘气就是“为吸引我们的注意”,洛维特补充道,似乎是在暗示“想被关注是一种故弄玄虚或愚蠢的需求”。就好像有人嘲笑你外出与朋友就餐,说你这样做只是因为你“需要陪伴”。
无疑,我们会遇到孩子反复提出某个要求的时候。你向她解释为何不能在晚饭前吃巧克力布朗尼,你同情地微笑,承认抵抗如此美味的**确实很难;可她再次要求吃布朗尼,于是你再次解释不能吃的原因。当她第N次宣告非常、非常想立刻就吃到布朗尼时,你会感觉你的耐心在减少。你平静地指出即使再央求也无济于事,建议她可以做一件有趣的事来打发晚饭前的时间。但如果对巧克力布朗尼的要求依然毫无休止迹象,我想此时停止反应是恰当的。不过理由并不是让孩子闭嘴(行为主义者冷漠的术语称之为“消除行为”);相反,你只是停止回答,因为实在没什么好说的了;你要做得尽可能友爱,即使你忙碌不堪且受够了;你不用假装她不存在,你可以明确地向她表示你在听、在留意、在关心。孩子或许仍感到沮丧,但却不会感受不到爱。
再来看看另一种比较流行的爱的撤回方式,即暂停。问题并不在于微调它或更加巧妙地利用它,也不在于要孤立孩子多久、在哪里孤立或为什么孤立,而在于我们完全可以用非惩罚性手段取而代之。我前边说过,孩子闹脾气时,可以让他选择离开,去能令他感到放松和舒适的地方;这个选择应该事先讨论,让孩子明白他不是遭到不情愿的监禁或孤立;他只是决定在一个安静的房间深吸一口气,或在不用担心任何后果的情况下小小地发泄一下,或是花上几分钟时间读一本喜欢的书。在危急时刻,家长可以温和地问他是否需要这样做;但即使是这个建议,或许也应该放在第二步,第一步是询问“怎么了”,提醒他其行为会给他人造成影响,解释为何某些行为方式不能被接受,与他一起解决问题,等等。
那么,如果当时不可能进行这样的讨论,又该怎么办呢?或者说他特别恼怒、不适宜待在原地、但又拒绝你让他独处的建议呢?在这种情况下,最后的办法就是温和地带他离开事发地,但不是离开你。(“让我们去小屋子里亲热一下吧。”)这样的干预行为或许意味着你强加了意愿给他、迫使他做不愿做的事,因此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这种方法。即便如此,你仍须小心翼翼,以确保你的爱、你的关心和你的存在却并没有被收回。
我还要指出,家长隔离一下自己却无可厚非。当我们失去耐心、当我们担心会说出令自己后悔的话,不妨允许自己离开去冷静一下。当然,我们必须确定这样做是因为我们需要冷静,而非要借此离开孩子、或要求她挣回我们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