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贿赂(1 / 1)

有条件养育的另一个版本,即当孩子服从或取悦我们时就给予他们需要(或是喜欢)的东西,又该如何看待?取代它的手段就是没有特别理由地送给孩子东西,时不时给予他们特别的待遇或礼物——做好玩儿事情的机会、一本书或特别喜欢的玩具——只是因为你爱他们。仅在孩子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时才给予奖励是多么无爱的行为,而意识到这一点令人如芒在背。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提不了多少条件,就足以让孩子将我们的爱本身视为有条件。

当然,有时家长赠送礼物的理由不够理想,例如有些家长对没有足够时间陪孩子感到内疚而为孩子买东西;而且馈赠也容易做过头。我们并不想让孩子淹没在物品当中,尤其是当他们的房间已经被玩具塞得满满当当。[1]

但我的观点是,当我们送给孩子东西时,应该不附加任何条件;

礼物从来都不应该被当作好表现、好分数或其他任何行为的动力。一次我在当地儿童剧院为女儿买了她魂牵梦萦的《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门票。演出前一天,她因某事突然发怒,我努力克制住威胁她“如果不收敛行为就不带她去看演出”的冲动。我提醒自己,如果抵抗不住这种**,我就是在将看演出当作施加控制的工具,而不是表达爱的机会;二者不可兼得。

尽管送给孩子太多东西可能会宠坏孩子,但给孩子多少(无条件的)爱都不可能宠坏他们。正如一位作家指出的,我们所描述的那些被宠坏的孩子,问题在于他们“得到太多想要的东西、太少需要的东西”。因此,我们要没有限制、没有保留、没有借口地给予他们(所需要的)关爱。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关注,无论处在何种情绪和情况当中。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乐于和他们相处、关心他们。正如我已经说过的,这种基本姿态完全不同于表扬,后者是针对孩子的行为而定量发放的救济金。

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在我们心中唤醒的感觉就必须保证稳定和统一。怎么可能呢?孩子令我们欢乐、愤怒和迷惑;他们让我们热泪盈眶,仅仅因为他们那么可爱、那么脆弱,或突然间就长大了;他们还会把我们气哭了;我们甚至发现自己同时经历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而大部分感受会通过我们的脸庞和声音泄露出来。他们会明白,我们不会永远被取悦。因此我们需要努力用不同方式向他们传达:我们对他们的基本接纳是无条件的,这是一个坚如磐石的核心,无论今天我们恰好有什么感觉、无论他们恰好做了什么。

同样,我也不是在说你不能因为孩子的某一个成就而自豪。不过,奇特的是,无条件养育的家长即使在孩子没有取得成功时也会感到自豪。这是我在身为人父之前难以理解、即便现在也难以解释的悖论。当你的孩子做了令人瞩目的事情时,你会格外高兴,但不要弄得你的爱会以此为轴心;如果你能正确保持这种平衡,孩子长大后就不容易感觉只有在成功时自己才有价值;他们有能力失败,却不会认为自己是失败者。

最具破坏性的表扬,是带着强化孩子行为的明确意图的那种。当我们被建议“要抓住孩子良好表现”(即顺从)、给人家喂上一块口头狗饼干时,就是工于心计地用有条件的爱操控孩子。但当表扬只是因为高兴孩子做的事而自然流露、而非试图“强化”某种行为时呢?

就我们的动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进步。但我要重申,关键并不在于你传递的信息,甚至也不在于你传递信息的理由,而在于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正面强化最突出之处并不在于它是正面的(否则表扬的唯一替代应该是批评);不,最突出之处在于它是评价。我们为什么觉得有必要一直评价孩子的行为?为什么要将这些行为变成他们可能有幸被评为“干得好”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显然我们真正应该追求的是不含评价意义的正面态度。

还好,孩子并不需要我们的评价来获得鼓励。表扬之所以流行的部分原因,在于人们未能区分它与鼓励的区别。关注孩子的行为、对其行为表现出兴趣,就已经是一种鼓励了。事实上,这要比我们在孩子取得成功后立即表达什么更加重要。当无条件的爱和真诚的热情永远在场时,“干得好!”是多余的;当它们缺席时,“干得好!”则根本无效。

但如果你仍然想知道该说点什么,有几种符合无条件养育观的选择(实例请参见第151页图表)。一种选择是什么都不说。有些家长坚称,我们必须在孩子做了有益的事情时表扬他们,因为这些家长私下里或下意识里认为孩子的行为纯属偶然;如果孩子本质上是坏的,那么他们需要一个人为的理由来变好(即得到口头奖励);否则他们的好行为就再也不会发生。但如果这个愤世嫉俗的假设不存在的话,那么表扬也就变成不必要的了。

起初,当你忍住不用已经习惯使用的这些评价(“画得好!”“喝得好棒!”“口水流得真棒!”)时,你会感觉怪怪的。看上去你好像没给孩子支持。但通过观察许多家长,包括我自己,我确信表扬并不是孩子所需要听到的,而是我们需要说出的。只要是这种情况,我们就该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当我们觉得应该说点什么时,可以简单地指出我们看到的,并允许孩子自己决定如何去感觉(而非告诉他们如何去感觉)。简单的、不带评价的表态会让孩子知道你注意到了;也会让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女儿两岁时终于能自己上楼梯,我当然很激动,但没觉得必须要对她品头评足,只是说“你做到了”,她因而知道我看到了、也关心,而她可以为自己感到骄傲。

在其他时候,可以用更详尽一些的描述,但即使是这样也不需要评价来玷污它。你可以简单地对自己观察到的东西提供反馈;如果孩子关心他人或慷慨大方,你可以温和地将其注意力吸引到其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上;这与表扬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强调的是你如何感觉他的分享行为。

最后,比描述更好的是提问。与其告诉他你的感想,不如问他对自己的行为作何感想,这样会促使孩子进行有用的反思,反思为什么这样做要比那样做更好;对他的写作、绘画或手工作品提问,会邀请他思考自己哪些事情做得好以及如何做好了;这能刺激孩子取得更大进步,滋养对任务本身的兴趣。记住,研究表明,表扬的影响恰恰相反,会将他的注意力从任务本身转移到你的反应上。

最近,我家附近的图书馆举办了一项手工艺活动,邀请孩子们用亮丝条和玻璃珠制作雪花。坐在我旁边的一个四五岁小男孩将他自己做的雪花拿给妈妈看,立即得到了妈妈滔滔不绝的表扬。由于我是这一桌唯一的其他成年人,于是他高高举起雪花,以便我也可以看清楚。但我没有作出评价,而是问他是否喜欢,“不太喜欢。”他坦承。我问为什么,他开始加以解释,语气显露了他对找到其他方法使用这些材料的真正兴趣。这恰恰就是当我们在孩子身上堆砌表扬时,被压制的发挥和深思;一旦我们予以评判,他们就会趋向停止思考和讨论他们所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