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最想控制孩子的家长,最终会发现他们对孩子的控制力最弱,这项事实看上去像是一个悖论。但这还没完,更意味深长的事实是,这种以强势为基础的养育方法不仅无效,同时还极具破坏性,即使表面上看好像管用。撰写《父母效能训练手册》(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一书的已故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Thomas Gordon)曾指出:“专制的环境令人生病。”
当然,人们生病的方式各有不同。心理学家早就认识到,同一潜在原因会导致各不相同的结果出现。例如,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会导致有些人长期萎靡不振和缺乏安全感;但有些人则会表现得傲慢自得:他们似乎是在用虚张声势来补偿较低的自我评价。因此,两种明显对立的人格特征也许本是同根生。
这就是家长坚持绝对控制的结局:有些孩子会变得极度顺从,有些会变得极度反抗。现在就让我们逐一看看这两种不同的反应。
许多家长都梦想拥有一个永远听话的孩子,但正如我在序言中说过的:孩子事事表现顺从并不见得是好事。我们取笑办公室里的“应声虫”,即对老板唯唯诺诺从不提反对意见的员工。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认为“应声虫孩子”就是理想的呢?
1948年,美国《儿童发展》(Child Development)杂志刊登了最早的相关调查报告之一,发现控制型家长的学龄前孩子“沉默、乖顺、无抵抗意识”,但却不愿与同龄人互动,对事物缺乏好奇心,不具备创新性。研究人员对此总结道:“专制性管制……获得了顺从,代价却是失去了个性自由。”
40多年后的1991年,该杂志再次发表一项以4100名青春期少年为研究对象的调查报告,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再次揭示了孩子的表现与养育模式之间的对比。结果发现,家长专制的孩子通常“在举止上更为顺从,更符合成人对孩子的要求”。但研究人员补充道,“这些少年在自信方面付出了代价——无论是在自立方面,还是对自己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评价方面。其整体模式表明这一组年轻人是被压制得服从。”[4]
也就是说,过度服从是过度管制的后果之一。但同样的养育手段会导致有些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反抗任何事、反抗所有事。他们的意愿、判断和对自己生活的话语权全部遭到了压制,那么唯一可以恢复其自主感的方式就是变得极度叛逆。
当我们让孩子感到无能为力、强迫他们服从我们的意愿时,往往会激发孩子内心强烈的愤怒,即便这股怒火无法立即表达,并非意味着它会烟消云散。这些怒气的命运取决于孩子的个性和所处情境,有时他们会与家长爆发更多的战争。就像育儿作家南希·萨马琳(Nancy Samalin)所说:即使“我们‘赢了’,也是输了。当我们用武力、威胁或惩罚强迫孩子服从时,他们会感觉无能为力;他们无法承受这种无力感,因此会再次挑起事端,以证明他们仍拥有些许力量”。他们是从哪里学会使用这种力量的呢?——我们。专制的养育模式不仅令他们抓狂,也教会了他们把怒气发泄到他人身上[5] 。
这样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常需要蔑视当权人士,有时还会将这种敌意带到学校或游乐场。(有研究表明,控制型家长养育的孩子,即使只有3岁,在与同龄人相处时更爱捣乱和好斗,导致在同龄人中极不受欢迎。显然,这种强制孤立无益于孩子的发展。)
有时,不敢在家长面前公然反抗的孩子会想办法在家长背后发泄怨气。专制的家长或许会培养出表面上彬彬有礼、让邻居羡慕的好孩子,但他们往往正是学会了更好地隐匿自己的不良行为,有时这些行为极其卑鄙。他们看上去完美无瑕,实则过着“双重生活”,正如一位心理治疗师指出的:“由于家长坚持过度管制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就创造一个他们了解的生活,再创造一个他们毫无察觉的秘密生活。”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发展出多种心理问题。而且,他们既害怕又永久地隔膜那些控制他们的人。因此,与有条件的爱一样,过度管制有时会暂时产生效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定会无可救药地损害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一位母亲在网络论坛里提供了一份发人深省的证词:她曾与丈夫的亲戚一起过圣诞节,这些亲戚的家教甚严,现在又对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整个假期里,这些亲戚讲述了他们小时候的各种恶作剧,“父母一旦转身,他们那些举止得体、规规矩矩、彬彬有礼的孩子就会变成狂躁的恶棍,”她写道,“我做梦也发明不了他们那些恶搞。”而她自己的家庭则截然相反,家里人“从来不会制定什么(行为)图表,没有奖励、没有惩罚、没有行为准则、没有打屁股,也没有‘特权’的剥夺。”但她却发誓:自己从来没有过任何严重的不良行为。
我并不是说叛逆行为值得时刻忧虑;适当程度地说“不”既十分正常也无比健康,尤其是2~3岁左右儿童,其次是刚步入青春期的少年。我这里描述的是一种夸张的抵触型叛逆,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较为深入;这样的孩子活生生地证明,旨在要求孩子顺从的养育模式通常适得其反,还会徒增许多其他问题。
除了极度顺从或极度叛逆之外,还有什么备选项呢?这种孩子看起来又是什么样?面对家长提出的要求——今后是其他人的要求——他们会选择接受或拒绝,既不感到被迫顺从,也不感到被迫反抗;他们通常会按照被要求的去做,尤其是当他们确信要求合情合理且对要求者极其重要时;这样孩子的家长通过尊重孩子、合理解释他们的要求、避免寄予不切实际的顺从愿望,而建立起一个信任的储藏库;这些家长已经平静接受孩子会用反叛来坚持自己主张的事实,并且事到临头也不会有过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