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 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1 / 1)

培训与开发 颜世富 2423 字 2个月前

10.3.1 脑力

1.智力

(1)智力的内涵,什么是智力?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法国的比纳认为,智力是个体所具有的正确的判断、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的一种能力;德国的施太伦(L.W.Stern)认为,智力是个体有意识地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境的一种潜力;韦克斯勒(Wechsler)认为,智力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功能运作,包括理性的思考及有效率地处理周围环境问题的一种能力;吉尔福特(Guilford)认为,智力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性思考、综合性思考以及评价五种能力;斯坦伯格(Sternberg)认为,智力包括学业智力、社会智力与生活智力三个方面;美国学者嘉德尔(Gardner)认为,智力包括七个方面:即逻辑、数理能力,空间概念,肢体运动智能,音乐能力,语言能力,自我分析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大多数中国学者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图10-2 个体智力结构分析图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智力是指一个人观察、记忆、分析、理解、想象、运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它是个体能力系统中最为基本的一种核心能力,其他能力都是通过智力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通过外界环境的影响,先天的智力泛化到个体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融合到人力资源的各个方面,成为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催化剂。因此,可以说智力是个体人力资源体系中的精髓与血液,是最为关键、最为核心与最为基本的能力。

(2)智力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首先,一个人的智力会受到其长期生活的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期生活在拥挤不堪、坐落无序的小城镇的小孩儿,与生活在宽阔清爽、排列有序的大城市的小孩儿,在思维方式上会有明显的差异。生活在沿海的人,与生活在山区的人在思维方式上也会有很大区别。

其次,一个人的智力还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因素、社会风气、家庭环境。教育因素对智力的影响不言而喻,社会风气对智力有很大影响,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成为被社会认可、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社会崇尚什么,人们往往就向什么方向努力。如果社会崇尚科学技术,人们就会强化智力向科学技术方向发展的力度,从而抑制了社会智力与生活智力的发展。如果社会崇尚艺术才能,人们就会努力开发、培养艺术技能,从而忽视了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家庭中的父母,也会因为种种有形与无形的因素对其子女的智力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家庭的经济地位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会产生影响。例如,一个在贫困中成长的孩子,可能认为必须通过高考,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才能改善经济条件,获得幸福,因此他在科学智力方面的发展一般大大超过社会智力与生活智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在家庭中具有权威地位,父母的智力观及价值观也会主导孩子各种能力的发展。明智的父母除了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外,还应该鼓励孩子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活动与社会生活。如果父母缺乏正确的智力观,子女的智力也就难以协调发展。

(3)智力水平在不同人群之间的分布现状,表10-1展示了智商在人口中的分布百分比,可见其分布是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的,占大多数的还是普通人(60%)。

表10-1 智商在人口中的分布

表10-2则表明了不同职业员工的平均智商水平,技术含量越高的职业,其员工平均智商越高。

表10-2 不同职业员工的平均智商水平一览表

(4)员工智力的可开发性,科学研究证明,过了生长期的大脑仍然保持某种程度的可塑性。由经验、学习细胞间的突触结合强度发生长期或短期变化,导致神经回路网发生变化。从心理学方面考虑,细胞间的突触结合强度与兴趣、决心、欲望、动机、意志、注意、关心、态度等很多因素有关,能够引起以上因素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大脑刺激的材料的性质,也就是脑与脑的外部环境。因此,虽然员工都是成年人,已过了大脑的生长期,但仍然能够通过合适的外部条件刺激来开发员工的智力。

(5)创造力是智力在生活上、艺术上及科技上的创新表现,是指一种不同寻常的发现与制造能力。它是一种勇于尝试,不自我设限,充分发挥个体潜能及强调自我发展的态度与品性。创造力的开发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部分,也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2.知识和技能

脑力还包括劳动者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知识、技能与智力密切相关,在脑力劳动中共同发挥作用。智力的实质是内化了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和掌握知识、技能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掌握知识和技能是发展智力的基础,而智力发展是进一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具体地说,一个人掌握的知识面越宽,掌握知识越多,对掌握的知识越能运用自如,则他的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而智力发展水平越高,掌握知识的速度越快,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就越好。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更是日益重要。人的智能化的地位获得空前提高,人力资本已超越了物力资本而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世界银行发表报告指出:当前世界财富的64%是由人力资本(即知识资本)形成的;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也是由人力资本所推动的。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归纳美国的“新经济”时提出美国经济的主流是知识经济的观点。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加里·贝克更深刻地指出,发达国家资本的75%以上不能是实物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成为人类财富增长、经济进步的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经济的途径主要转向信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的手段主要是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发展经济的资本主要是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智力资本。企业经营最重要的战略是获得、创造、利用和积蓄高质量知识的能力。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强调人才,特别是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是企业管理的战略重点。

10.3.2 体力

1.体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体力指人在劳动中能付出的生理力量,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机能。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制和调节功能。体力强弱主要表现为身体形态及其发育水平、生理机制、运动能力、适应能力、感知能力。

体力的维持与发展需要健康作为后盾。所谓健康,是指个体在体质、精神、生理结构等方面均属完善的一种状态,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健康主要受遗传、营养、医疗保健与心理的影响。

2.体力的重要性

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现代生产与社会工作对人的体力要求越来越低了,其实不然。体力包括量与质两个方面,不同的生产水平与社会活动,对人们体力的质与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技术复杂程度越高,对体力质的要求也越高,而对体力量的要求越低。

3.体力与智力的关系

体力的重要性还表现在它与智力的辩证关系上。马克思对人类的劳动能力有一个精辟的概括:“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人的劳动能力分为体力与智力两类,体力是人体所具有的物质力量,智力是人体所具有的精神力量。智力的发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智力若不转化为体力或别的物质力量,就不能直接引起物质实体的变化。体力和智力是两种相互补充、不可缺少的能力,单独一种能力是不可能完成任何创造物质世界的任务的。这就是哲学上讲的“身心一元论”。体力是人的一种行动能力,人的行动都是受思想控制与支配的,是受智力与意志力控制与支配的。智力确定目的,体力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智力和体力之于人是不能分离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体力与智力都看作是一种能力。

10.3.3 心力

心力是指品德素质及其他个性品质,主要是品德素质,包括道德认知、情感情绪、意志、行为习惯、信念等。

1.品德素质的重要性

品德素质在人力资源及其开发中的作用,一直为企业家、政治家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所关注。品德素质的作用有:(1)协调功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主要是由体力与智力这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在这两个基本要素中,又有许多子要素。这些子要素在劳动者的身上能否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则有赖于劳动者既有的品德素质对它们的协调与促进。(2)驱动功能。品德的实际效用既体现在受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上,又体现在对社会他人的影响上;既体现在品德方面,又体现在对学习、工作与身体的改善方面;既体现在精神方面,又体现在物质方面。(3)关键作用。在人才选拔与人事考核中,品德往往被视为关键因素与标准。

此外,品德还与人才的创新素质密切相关:“企业人才应该具有的重要素质是创新素质,它包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属于心理品质智能因素的创造才能和属于心理品质非智能因素的创新精神。智能素质要解决靠什么和通过什么途径去创造的问题,企业人才当然要具有知识、智力、能力等良好的智能素质。但企业人才的创新素质与非智力因素也密切相关。企业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属于思想品德素质的范畴。它集中表现在对企业人才创新素质存在重要影响的意志、动机和情感等几个方面。”

一般把情商看作是品德水平的特定指标,把智商看作是才能水平的特定指标。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就中至多只有20%归诸智商的贡献,而80%归于情商的贡献。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的成果也表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劳动者的品德素质在生产中的作用将日趋重要。有人预测,21世纪以后,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与关键将是开拓进取、协作竞争、就业尽职、务求实效等品德素质。

2.组织对不同级别人员品德素质的需求

组织对高层管理者的品德素质要求是最高的。主要包括:(1)推动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所需要的强烈的发展动机,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冒险意识。(2)团结企业奋发图强所需要的诱人的魅力。如决策所需要的魄力和果断作风、使被管理者发挥能力所需要的谅解心和支持下级工作的激励心、带领企业克服困难所需要的挫折容忍力和坚强的毅力等素质。(3)保持企业严格统一纪律的高度威望和信誉。(4)保证管理有效性所需要的崇尚务实的意识。

其次是中层。这是承上启下的管理人员阶层。他们所需的品德素质有:(1)贯彻上级指示所需的忠诚心,即敬业精神;(2)进行周密计划所需要的理性意识;(3)实现部门内部团结所需要的爱心;(4)实现部门间协调所需要的积极补台心理,顾全大局,注重提高整体效率和效益。

最后是基层,即执行人员,他们主要处于被管理者地位。需要的品德素质有:(1)归属感,或团队意识。这是接受管理、服从领导的心理前提。(2)自豪感,为所在企业自豪。这是自觉奉献所必需的品德素质。(3)主体意识。基层职工是企业管理的主体,主体意识决定着基层人员的参与倾向、创造积极性。(4)纪律心,这是共同劳动所需要的品德素质。

3.组织对不同工作性质的人员品德素质的需求

与经营工作相关的品德素质有:(1)机会意识。因为经营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寻求机会、把握机会和充分利用机会。(2)互惠意识。因为经营讲究获得利益,只有“供销双方”均有利可图,才能长期的合作和共同的发展。自觉抵制坑蒙拐骗心理,是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前提。(3)全局意识,或称整体效益心理。不能唯利是图,要有尽最大努力追求最大的综合效益的意识。与生产工作相关的品德素质有:(1)标准意识。生产必须有标准,并执行标准、按标准考核和监督。(2)定额意识。即把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工作变为生产人员的思维方式和定势。(3)质量意识。即在规定的过程中达到规定质量的思维方式和定势。与管理工作相关的品德素质有:(1)追求公平的意识。(2)公开透明意识。(3)优胜劣汰的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