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负债与流动性管理(1 / 1)

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管理者对其持有的负债类型、数量及其组合做出决策的一种综合性资金管理方法;而流动性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既要保持足够流动性强的资产借以满足对流动性的有效需求,又要防止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成本增加。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

负债管理的目标是为银行争取流动性大、稳定性强、吸存方式灵活多样的各种资金来源,以扩充银行的贷款能力;同时还要不断调整负债结构,即以短续长、以小聚多,以此来适应资产结构的需要和收益的实现。

负债管理的核心主要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通过哪些渠道和工具来筹集足够的资金以支付贷款及公众所需要的其他金融服务;二是如何控制负债成本,为实现银行整体赢利目标创造基本条件。早期银行业在金融资源的掌控上居于绝对垄断的地位,其负债业务管理处于一种相对的消极状态,负债工具也只限于几种简单的存款产品;尽管银行之间在资金方面也存在着适度竞争,但这种竞争是初级的,其负债产品的创新速度缓慢,负债管理观念陈旧。

20世纪末,各国的资本市场开始迅速发展,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银行业开始积极主动地筹措资金,通过创新负债产品吸引资金流入;变被动、消极式为拓展、创新式负债管理,彻底变革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思想。银行在制定经营管理策略时,必须从市场需求入手,通过推出相应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来满足相应的市场需求,从而达到经营和管理的目标。而负债管理的创新也表现为从产品或服务着手,通过对负债产品的管理来达到管理负债之目的。

(一)商业银行存款的管理

存款构成了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只有在保证有充足的存款来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才能通过合理地运用资金而获取相应的利润。银行一般都将存款视为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去考核分支行及员工的业绩,同时将存款的有效增长作为银行规模扩张的标志,这样存款管理必然成为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一般而言,存款管理包括存款的营销、存款的结构管理、存款的规模控制三个方面。

1.存款的营销

管理学中的营销是一个确定并刺激需求的过程,而银行存款的营销是指向有需要的客户提供存款产品和服务,并针对其反馈信息进行维护和改进的全部过程。存款营销的目标在于能推出满足客户金融需求和能为银行带来赢利的产品与服务。

银行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基本上是满足一般需要而不是特殊需要,各银行所提供的存款产品和服务又非常相似;虽然通过设计和创新,某银行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市场提供不同于其他银行的创新产品,但其创新也是局限在原有产品的本质特征范围内,很快就会被模仿。因此,客户之所以选择某银行的服务而不选择另外一家,主要取决于各家银行在规模、信誉、服务质量和效率、网点密度以及产品种类等方面对于客户的吸引力,这就决定了银行间营销的竞争重点是在市场营销上。

一方面,要研究并确定客户的金融需求。如在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客户普遍担心货币贬值,银行就可以设计推出保值储蓄产品,如与物价指数挂钩的指数存款等;而在经济繁荣、物价相对稳定时,银行则可以设计推出存取方便、利于消费的存款产品,如活期存款、零存整取的储蓄存款等。

另一方面,要促销存款并根据客户的反馈对营销活动进行评价和改进。包括通过广告宣传开辟新的市场、挖掘新的客户,也包括通过改进服务争取客户理解,通过公共关系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同时还要根据市场信息的反馈进行修正和改进,为以后的存款营销做准备。

2.存款的结构管理

银行吸收存款不仅要追求最大可能的资金数量,同时还必须考虑不同利率的存款种类所带来的成本问题;如果能由银行管理者自己决定其存款结构,那么他们肯定会选择尽可能高比例地持有活期存款或低利率的各类结算性存款。这些账户的资金通常属于“核心存款”,核心存款就是指对市场利率变动和外部经济因素反应不敏感的存款;而与核心存款相对的是易变性存款,是指那些对市场利率变动和外部经济因素变化敏感的存款。

力争扩大核心存款比例,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提高存款的稳定性;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比重不宜过大,必须与银行的信贷能力相适应等,应成为存款结构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最终的存款结构还是由市场上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所决定,忽视市场偏好而一味追求所谓“最优存款结构”的行径,必然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或导致营销失败。

3.存款的规模控制

从宏观层面来讲,存款总量与货币供给紧密联系,存款规模问题实际上就是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适度货币供给问题;存款规模的大小是衡量一家银行经营实力的重要指标。但存款作为一种负债是有成本的,从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考量,如果一家银行存款不断增加,但没有相应的资金运用来形成利润,或利差收益低于经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等,那么该银行的存款规模与效应,必定是误入了不协调扩张区域。

(二)商业银行借款与金融债的管理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存款,但随着金融行业和市场的发展,银行仅仅依靠存款已经无法满足信贷或投资增长的需求。为了保证自身流动性和安全性要求,银行除了吸收存款以外,还需要在货币市场寻求其他的资金来源。

1.商业银行短期借款管理

强化对短期借款的管理,将有效地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赢利水平。具体要注意把握内在特点,充分发挥其流动性优势。

第一,要根据自身的成本和风险状况确定借款的规模。即商业银行在短期借款管理中必须权衡和协调好流动性、安全性和赢利性三者的关系,确定出一个最适宜借款的额度。

第二,在确定借款规模即借入资金的数量之后,银行还要根据一定期间内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和利率变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借款时机,以使借款成本最小化。如当中央银行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再贷款和再贴现的成本会提高,同时其他短期借款的成本也会因基准利率的升高而增加,此时的商业银行应适当予以规模控制,避免因大量举债而使总利息支出攀升。

第三,加强对借款来源和期限结构的管理。银行在资金来源方面,应通过多方拆借的方法将借款对象和金额分散化;力求能形成一部分可以长期占用的借款余额,用于长期投资或中长期信贷,交叉、复合运用并间接降低借款成本。而在借款期限方面,商业银行应该在分散化借款的基础上正确统计每一笔借款的到期期限和金额,及时再筹集资金应对偿还需要,避免出现违约或导致流动性风险。

2.商业银行长期借款和金融债管理

银行除了依赖短期拆借资金等满足流动性需求外,有时还必须依托一些期限较长的资金来支持一些期限较长的资产业务如中长期贷款、项目贷款等,或者支撑其资本充足率等监管约束条件。商业银行一般要通过长期借款或发行金融债券来进行资金融通,以满足其经营和管理的内在需求。

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支取现款要求、借款人的正常贷款需求以及支付到期债务的能力,即体现为其资产适当规模的变现能力。流动性管理的实质是避免流动盈余或不足,流动性盈余会提高流动性成本,而流动性不足会导致支付危机。流动性大小受到变现成本和变现速度两个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要求和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这部分资产称为“基本流动性”;基本流动性加上为信贷需求提供支撑,称为“充足流动性”。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一是通过负债、增资的方式,如吸收存款、发行债券、注入资金等方法;二是通过资产变现,如出售银行持有的股票、债券、信贷资产、固定资产等。而流动性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流动性需求的准确预测、流动性需求满足方式的适当选择、流动性与赢利性之间的权衡三个方面,保持适度的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所追求的目标。

(一)流动性需求与种类

流动性需求源自:客户从其存款中提取现金;从银行卡或信用卡中支取现金或划转消费;商业银行实施对已到期贷款展期或对已承诺贷款履行承诺;争取新客户并满足新客户的贷款需求;偿还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正向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如购买国债等;支付营业费用和税金;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流动性需求实质是银行外部客户的流动性需求转移至银行。流动性需求按照期限可划分为:短期流动性需求、长期流动性需求、周期流动性需求和临时流动性需求。

(二)流动性供给与种类

流动性供给一般通过客户存款、贷款偿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出售银行资产、向中央银行借款或再贴现、同业拆借、增资扩股、发行金融债券等渠道来实现。其中,吸收客户存款是银行最主要的流动性来源,贷款期限结构的管理对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中间业务的手续费、佣金收入构成流动性来源的一大渠道;此外,同业拆借、资产出售、中央银行贴现和再贴现、股东增资或政府注资等,也形成了补充流动性供给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