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涉外环境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由来已久,但是,在我国治理污染的环保产业在20世纪70年代才起步。在最初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更多地关注环保产品的数量及其背后的生产能力。这种简单理解可以在“环保产业”这个称谓上得到反映,同时这种理解也说明当时国家是将治理环境污染的行业当成产业来发展的,这种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产业过多地关注产品的生产,而忽略了环境服务的巨大市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环境服务业从业单位主要是各种科研设计单位,服务业也相应以开发、设计等技术性服务为主。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工程项目增加,以工程为基础的环境工程公司大量进入服务业,环境服务业的内涵也从单一的技术服务向决策、管理、金融等综合、全方位的智力型服务发展,结构性调整明显加快。目前,环境服务业已基本形成涉及污水处理、废物处置、大气污染防治、噪声控制和生态保护等领域,包括环境技术研发服务、环境咨询与信息服务、环境工程建设服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环境检测与分析服务、评价认证与审核服务、环境贸易服务、环境教育培训服务等为主的环境服务体系。
近十年来,我国环境技术开发的主体有所变化,已改变了以单一科研设计单位开发为主的格局,企业自主开发和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开发已成主体。
从我国环境服务贸易的产业基础来看,“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服务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力度的加大带动了环境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国家实施了城市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等十大重点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对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污染减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环境服务业的规模也随之迅速发展壮大。“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服务业年收入总额年均增长率约为33%。2010年环境服务业收入总额比2004年增长了约4.7倍。
(二)环境服务业市场机制体系初步建立
2002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开始推进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和《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在环境服务领域初步建立了以特许经营为核心的市场机制体系。在国内市政公用行业内迅速涌现出大量的市场化改革项目。据有关资料,全国供水、污水、垃圾、供气、供热等各类市政公用事业项目中,半数以上都已开展了以特许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引入市场机制的改革,所涉及特许经营制度项目数逐年迅速增长。
(三)环境服务业市场主体得到发展
大量的社会企业开始进入环境服务业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环节,在我国环境服务领域逐步形成了一支初步健全的产业队伍,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和实践,环境服务领域在引入资金和提高行业服务效率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污水处理行业,目前,由非传统企业处理服务的污水量已经超过了全国年总污水处理量的70%,社会企业所提供的垃圾处理服务比例也得到迅速增加,而且很多非传统企业提供的服务,在服务质量上也得到了地方政府和公众的普遍认可。
(四)环境服务业转型加快,运营服务比例逐步提高
随着环境设施建设的加快,我国环保产业的重心也逐渐由设备生产向工程、技术及运营服务转移,以运营服务为核心的环境服务业比重逐渐加大。到2008年底,供水服务、污水处理服务和垃圾处理服务的产值已分别达到约700亿元、100亿元和504亿元。我国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由2004年的6%提升到约2008年的15%。
总的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环境服务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环境技术开发、咨询、培训、教育、工程设计施工、环境影响评价等都将受到影响。其中,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施工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营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又有较好收益的项目将成为国外投资者竞相争夺的主要业务。而我国的环境服务业才刚刚起步,还十分弱小,如环保设施服务业、环境污染治理服务业、环保咨询服务业等还处在萌芽状态,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外资企业的进入会导致国内企业丧失较大的环境服务市场,使我国弱小的环境服务业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发展我国环境服务贸易,提升其水平和竞争力刻不容缓。
二、我国涉外环境服务贸易的进出口
我国在入世谈判中,对环境服务贸易的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作出了相应的承诺,具体情况见表6.5:
表6.5 我国环境服务贸易具体承诺减让表
我国在“入世”时,对环境服务贸易市场准入的承诺水平与实际开放市场程度接近,个别领域的开放程度甚至高于承诺水平,例如有些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发电厂完全由外商独资。我国“入世”后,国外企业为降低市场成本,纷纷实施了本土化战略,“商业存在”逐渐取代单纯环境货物出口贸易,正在变成主要的市场经营方式。不少跨国公司已在我国设立合资、独资企业,承接环境工程,参与市场投资融资,开展信息咨询等。
目前,作为服务贸易重要内容的环境服务已经成为双边(如中国-新西兰)和多边自由贸易谈判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集中出台,我国环境服务市场需求日益强劲,国内环保企业短期内难以及时满足这种迅速增长的需求,尤其是高端需求或跨越式需求,所以环境服务的进口将进一步增加,并且以循环经济、资源节约、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区域环境治理、固体废物处理等领域为主。未来我国环境服务贸易发展空间巨大。
阅读链接
环保部:“十二五”环境服务业增速达40%左右
“在未来五年,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15%以上,其中环境服务业增长速度为40%左右。”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对本报记者表示,预计我国环保产业总收入将超过2万亿元,其中环境服务业产值占环保产业的比重将达到35%以上。
这意味着中国的环保产业,将从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向以装备制造业和环境服务业并重转型。根据赵英民的介绍,发达国家环保产业中服务业比重占到50%~60%,而我国的环境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比重约为15%,尚处于产业化的初期。
赵英民表示,环境保护部将开展以合同环境服务为主的环境服务业试点工作,主要包括区域性省、市、区发展环境服务业综合试点、行业或区域性第三方运营模式试点、综合环境服务模式试点等。
“十二五”环保产业年均增速15%以上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随着国家环境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有力地拉动了环保产业的市场需求,我国的环保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已经形成门类齐全、领域广泛、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目前,我国环保产品已达3 000多个品种,覆盖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各个领域。据估算,2010年全国环保产业收入总额约11 000亿元,从业人员约300万人。与2000年相比,产值增长了近5倍。“十五”以来,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20%之间,超过了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然而,就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环保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发达国家还
有差距,核心竞争力较低,特别是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及可靠性等差距较大;环境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所占比例偏低,规模较小,市场化进程缓慢;在为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提供技术支持方面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
赵英民:“十二五”期间,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加强环保产业需求与管理为中心,以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措施与环保产业发展互动促进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重点培育环境服务业为重点。预计“十二五”期间,在强劲环境政策推动下,环保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在15%以上,其中环境服务业增长速度为40%左右。预计到2015年,我国环保产业总收入将超过2万亿元,其中环境服务业产值占环保产业的比重将达到35%以上。
资料来源:国海证券,《环保部:“十二五”环境服务业增速达40%左右》,2012.04.12,http://www.cs.com.cn/gppd/26/201204/t20120409_3307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