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贸易与经济福利
与商品贸易相比,服务贸易虽有其特殊性,但货物贸易的基本原理在服务贸易中仍然是适用的。因此,我们将先从商品贸易自由化的角度来分析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为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分析奠定基本的理论前提和分析基础。
(一)贸易对福利影响的静态效应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古典模型,该模型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福利的效应。其假定前提有:假定只有两个国家A和B,每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X和Y,X和Y分别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两国的资源禀赋不同,A国资本资源丰富,因而生产Y产品有比较优势,B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因而生产X产品有比较优势;两国实行完全的自由贸易,没有任何贸易壁垒;生产要素可以在国内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可以流动;不存在规模收益,且不存在运输、保险等交易成本;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充分地反映各国的福利水平。
在符合上述假定的条件下,图2.1可以用来分析贸易自由化对提高经济效率和经济福利的效应。我们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分析。
图2.1 A、B两国生产可能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
(1)在两国间不存在贸易、自给自足的情况下,由于市场自由竞争,A国和B国将处于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的切点上。此时,两国国内两种产品X和Y的生产等于其消费,A国的福利水平为社会无差异曲线ⅠA,B国的福利水平为社会无差异曲线ⅠB,两国两种产品的交换价格A国为Ta和Tb。
(2)在两国间存在自由贸易情况下,假设X和Y产品的国际交换价格为TW,两国都按照国际价格来调整国内生产和消费。A国在生产资本密集型的Y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A国增加Y出品的生产,减少X产品的生产,新的生产均衡点移动到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A1点,A国通过出口Y产品并进口X产品,达到新的消费均衡点C点,社会福利同时也由ⅠA增加到ⅡA,社会福利增加了ⅡA-ⅠA。B国在劳动密集型的X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因此B国增加生产X产品,并进行出口X产品,同时减少Y产品的生产并进口Y产品以满足国内消费,B国新的生产均衡点沿生产可能性曲线移动到B1点,在与A国进行贸易后消费者均衡点为D点,贸易后社会福利水平由ⅠB增加到ⅡB,社会福利增加了ⅡB-ⅠB。
上面分析表明,自由贸易能使两国的福利水平都得到提高,对两国都是有利的。其原因是自由贸易能使一国致力于生产并且出口本国生产成本低廉且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生产成本高昂、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而使得资源效率得以提高,在资源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提高本国福利。
(二)“悲惨”的增长
各国生产要素的规模和结构长期来说是会产生变化的。资本会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增长而积累起来,生产的技术、技能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并且传播,劳动力则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规律发生增减,矿产资源会因为消耗以及新矿藏的开发而变动,甚至可以利用的土地也会由于开拓或侵蚀而增加或减少,所有这些都会使得生产要素的供给产生变化。不同的变动情况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不同。
各种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也就是中性增长)一般会导致贸易规模的扩大,但此情况只存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中,现实中生产要素的增长通常都不是等比例(偏向性)的,这种偏向性增长对贸易的流向、贸易结构以及经济福利都有影响。
图2.2 B国的偏向性生产要素的增长
图2.3贸易条件恶化引起福利恶化的分析
以前面所建立的模型为基础,我们使用埃奇沃斯盒状图的工具来分析B国在劳动资源增长的情况下,B国资源分配的变化、贸易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福利的影响。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定X与Y产品的生产函数是固定不变的,并且在资源变化前后没有技术进步。在图2.2中,资源变化前的资本和劳动量分别为K、L,资源配置的均衡点为E点。现在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导致劳动力资源增加到L′(虚线所示部分),而资本存量保持K不变,在此情况下,资源分配的均衡点由原来的E点移动到现在的F点。由图可知,用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X的资本和劳动均大幅度增加,而用于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Y的资本和劳动都减少了,最终使得X产品的产量增加,Y产品的产量减少。
在贸易自由化的前提下,贸易参与国从贸易中所获得的福利的大小如何,其主要的决定因素是贸易条件,贸易条件的变化对贸易参与国福利的变化的影响很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个国家贸易条件如果恶化就会使该国福利水平下降,其具体过程可以通过图2.3来体现:
在图2.3中,假设原贸易条件为T1,A点为国内生产均衡点,D点为消费均衡点。在此情况下,本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进而使得总的社会福利水平达到Ⅰ。假设由于某些外生因素的变化,导致该国贸易条件恶化成为T2,在T2贸易条件下,本国出口单位的X产品只能换取到更少的进口产品Y,此时,该国的生产均衡点转移至B点,消费均衡点转移至D点,新的福利水平为Ⅱ,低于原有的福利水平Ⅰ,因此福利水平恶化了。
为什么贸易自由化却会导致福利水平恶化呢?著名经济学家亚格迪西·巴格瓦蒂(Jagdish N.Bhagwati)提出了著名的“贫困化增长”理论,对此现象给予了解释:一些国家由于出口部门生产率的提高和出口部门的扩张,导致该国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下降,这种下降可能会引起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使该国福利恶化,从而形成“贫困化增长”。由于贫困化增长而引起福利恶化的情形,可以通过图2.4来进行分析:
图2.4 贫困化增长
在图2.4中,该国在生产X产品时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在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当贸易条件为T1时,该国在A点进行生产,消费点为D点,该国出口X产品,进口Y产品,福利水平达到Ⅰ。因为该国在X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X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Y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故随着该国生产的扩张,出口部门(X产品)的增长会快于其他部门(Y产品)的增长。假如该国生产的X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并且该产品的需求在世界市场上缺乏弹性,则该产品出口的增加会导致贸易条件的恶化,并导致福利的下降。在图2.4中,出口部门的扩张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为T3,消费均衡点移至E点,福利水平降为Ⅱ。同时,从上述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和出口的增加能否导致福利的降低并进而产生贫困化增长,取决于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如果贸易条件恶化不低于T2,则原有的福利水平不会降低,贫困化增长不会出现,如果贸易条件恶化到低于T2,则经济的增长和出口的扩大会使得福利水平下降,出现贫困化增长。
贫困化增长理论用于服务贸易实务时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过,其中心思想即出口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扩大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甚至导致出口国福利水平的降低,对服务贸易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服务贸易自由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特定要素模型的应用
(一)“特定要素”对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所谓特定要素指的是该生产要素专门用于某种特定产品的生产,而不能用于其他商品的生产。与商品贸易相比,服务贸易有其自身的特性,其自身特性决定了服务贸易特定要素的形成。首先,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发生的,并且在服务过程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是互动的,这就要求服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行动并且进行相互配合才能使得服务活动得以正常进行。比如教师与学生的服务活动,这种服务生产要素就具有不可替代性,形成了区别于商品贸易的特定要素。其次,服务贸易本身的异质性,相同的服务产品在服务提供的质量上会存在差异。在实际生活中,每个服务消费者对于相同的服务都会有个性化的特殊要求,这就要求服务贸易活动中的生产要素也具有其特殊性--特殊的原材料、特殊的技术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服务贸易的正常进行。最后,服务产品是无形的,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进行生产与消费,并随之消费,因此,能否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将特定的生产要素进行投入就成为服务贸易能否成功的关键。
根据服务的特定要素国际流动的程度,可以把特定要素大体分为可流动的特定要素和不可流动的特定要素。不同服务部门间对专业技术和人才的要求不同,并且这种专业技术和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这种专业技术和人才的自由流动却是可以伴随着服务自由贸易而跨国流动的,所以如果外国的同类先进特定服务要素的流入,会对本国服务部门,特别是服务贸易落后国家的服务部门带来潜在的长远的利益。比如外国律师事务所提供的法律服务,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会计、审计服务以及金融部门提供的金融管理服务等,都会对服务部门的日常业务、融资和国际经济合作等产生很大的影响,使得在获得资金、技术和设备,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可能性更大,同时也有利于服务部门同类特定要素的获得与积累。有些服务贸易中,比如在旅游服务贸易中,还有另一类特定要素,此类特定要素与服务部门的特定要素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替代关系,并且也不能跨国流动。此类特定要素的典型代表是人文景观、自然地理条件等。
就国内来讲,因为各服务部门专业化程度较高,所需的特定要素在不同服务行业中很难替代,这就使得服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很大障碍。单纯从贸易自由化角度来讲,在国家和地区间特定要素的自由流动可能性较大。但是在实际中,每个国家一方面为了保持本国某些服务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了保护那些不具备竞争力的本国“幼稚产业”,对特定要素的自由流动设置了很多限制,阻碍了其国际流动性。但是,正是因为以上因素的影响,才为我们利用“特定要素”分析服务贸易提供了可行性。
(二)用特定要素模型分析服务贸易
我们采用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罗纳德·琼斯所创建的特定要素模型[1],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劳动是一种在部门间自由流动的要素,而其他要素则是特定的,只能被用于生产某些特定的产品。为了简化起见,本文用劳动力在不同产业的分布情况作为产业发展情况的唯一衡量标准。
我们以一个国家为例,并且假定:
(1)一个国家能够生产两种产品--商品(用字母g表示)和服务(用字母s表示)。
(2)生产商品和服务时需要的要素有--流动要素劳动力(用大写字母L表示)和特定要素(用大写字母S表示),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商品部门和服务部门各自都有所需要的特定要素,但是由于部门不同,它们所需要的特定要素是不相同的。
(3)规模收益不变。
(4)每一种特定要素只能适用于特定的部门,即两部门间的特定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互相使用。
(5)劳动作为流动要素可以在部门间自由流动与相互使用。
(6)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
(7)由于只有一个国家,不存在特定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
(8)劳动是衡量产业发展的唯一标准。
按照上述假设可以得出两部门的生产函数的代数形式如下。
Qg=Qg(S),
Qs=Qs(S),
L=Lg+L}s
上式中,Qg和Qs分别表示商品部门与服务部门的产量,Lg和Ls分别表示分配在商品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的情况。
图2.5 特定要素模型
劳动力在两部门之间是如何进行配置的呢?每个部门产品的价格和工资率都会决定每个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工资率又取决于商品部门和服务部门对劳动力的总的需求量。在两部门工资率和产品价格给定的情况下,以及总的劳动力一定的情况下,就可以确定出各部门的劳动投入量及相应的产出。图2.5解释了各部门劳动力的配置情况,其中MPLg与MPLs分别表示劳动在商品部门和服务部门的边际产出,Pg与Ps分别表示单位商品与单位服务的价格,Lg和Ls仍然分别表示分配在商品部门和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的情况。
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会引起特定要素模型的变化。如果Ps和Pg发生相同比率的变化,而两部门的边际生产力保持不变,特定要素模型是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工资率(W)和价格(Pg和Ps)都以相同的比例上升,所以实际工资率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各部门的劳动力的配置也不会产生变化。而只有当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产生了变化,才会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产生影响。
图2.6劳动力从服务部门转向商品部门
图2.7特定要素可以在国际间流动的模型
图2.6说明了相对价格的变化所带来的特定要素模型的变动。假设本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不具备比较优势,本国服务业的供给价格Ps高于同期国际市场的价格Ps′,在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后,本国将以较低的国际价格Ps′进口服务。服务提供价格的下降会使得服务部门的劳动供给曲线按照相同的比例向下移动。所以,服务部门的工资率也会下降,不过工资率下降的幅度要小于价格下降的幅度,由于工资率的下降,服务部门的劳动力会转向商品生产部门。如图2.7所示,服务产品的价格由Ps下降到Ps′后,服务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便由Ⅰ移动到Ⅱ,劳动配置的均衡点也相应由A点移动到B点,会有O0-O1单位的劳动力从服务部门转移到商品生产部门。由此可见,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来讲是有害的,它导致了服务部门劳动力就业的转移,进而使得部门萎缩。
同理,特定要素模型也可以用来说明具有比较优势的发达国家为什么热衷于倡导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因为实施服务贸易自由化后,发达国家服务产品的价格上升,服务部门的供给曲线向上方移动,服务部门劳动力配置的增加引起本部门就业的增加,从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由于自由化进程的推进,各个国家纷纷放松了对要素流动的限制,再加上交通运输速度的加快、通信信息传输能力的提高等因素的作用,特定要素的流动性得以大大提高。发达国家具有较为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管理经验,专业技术人才聚集,因此发达国家服务业特定要素的边际生产力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同类特定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因此,在服务贸易自由化之后,伴随着特定要素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发展中国家的特定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将得以提高,进而提高了服务部门的工资率。如果特定要素的边际生产力增长的比率比服务产品价格下降的比率大,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将会获益。此种情况可以通过图2.7反映出来。
如图2.7所示,如果允许特定要素流动,由于特定要素边际生产力上升的幅度大于服务产品价格下降的比率,服务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会从Ⅱ向右上方移动到Ⅲ,劳动力分配的均衡点将再一次从B移动到C。服务部门就业的劳动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Ls O2-Ls O0单位的劳动量。由此可见服务贸易将会给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好处。
(三)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情况下,服务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服务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具体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在没有要素流动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从服务贸易中进口低成本服务而使得本国福利增加,但是不利于本国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导致本国服务业的萎缩;二是在允许要素流动的情况下,由于特定要素的流入而使得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特定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提高足够大的情况下,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的发展会有益处;三是服务贸易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是有益的,它不仅使得发达国家从国际分工中受益,而且增加了本国服务部门的就业,最终促进了服务行业的发展。
阅读链接
[1] 保罗·克鲁格曼著.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