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教育资源的含义
资源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并谋求自身发展的基础。《辞海》的解释是:资源,是资料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这样定义: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资源更多地被理解为自然资源,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地、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是有经济价值的,关系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们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于是,在农业经济时代,当人类的生产劳动还停留在手工劳动阶段时,资源的储量大小和开发程度便成为衡量一地区与另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正是因为资源具有如此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的很多战争都是围绕着资源而展开的,其性质归根结底是资源利益的争夺战。然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争夺自然资源完全是一种短视的行为。自然资源是稀缺的,总会有枯竭的一天。于是人们逐渐脱离对自然资源的完全依赖,开始转向其他资源。在此基础上,资源的含义不断扩展。
在“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教育经济学家引入了“教育资源”的概念。广义的教育资源是一种教育经济条件,是所有与教育有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的综合。狭义的教育资源就是指财力资源。从这个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资源”与“资源”的本质相同,都是一种“财源”,只不过它不再是单纯的“天然财源”而已。
教学资源是指那些可供教学活动利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或精神的,校内的或校外的,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教学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资源指教学系统中支持整个教学过程达到一定目的、实现一定功能的人、财、物、教学组织及管理等全部资源。对教学效果发生重大影响的教学资源有以下几项:教材、教参、教学挂图、影碟、光盘等文献资料资源,教师的知识结构、智慧能力等智慧资源,标本、模型、构件、实验与生产实习设备等物质资源,可供教学支配使用的空间和时间等时间空间资源,互联网、视频设备及资料、语音室等现代媒体资源,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实习工厂(场)等设施资源以及社会信息资源和人际情感资源等等。
狭义的教学资源主要指教学过程中的物化资源。即教材、教参、教学挂图、影碟、光盘等文献资料资源,标本、模型、构件、实验与生产实习设备等物质资源,互联网、视频设备及资料、语音室等现代媒体资源,教学楼、图书馆、运动场、实习工厂(场)等设施资源等。
学校教学资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教学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专任教师的质与量以及学生的质与量。第二,教学经费资源;主要包括日常教学经费、教学建设专项经费、教学工作量津贴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等四项。日常教学经费主要用于本专科业务、教学差旅、体育维持和教学仪器设备维修等;教学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专业、课程、学生课外科技及全校性主要实践环节的建设和奖励;教学工作量津贴主要用于教师工资外教学津贴和奖励;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主要用于教学实验室和公共教学设备的添置与更新。第三,教学物力资源;即应用于教学过程的对教师授课或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设施和设备,包括图书馆(传统意义上的,即只包括纸质和硬件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教学辅助设备、语音室、实验室、自习教室、体育设施等方面。
(二)学校教育资源概况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于2006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面向全国招收普通高等教育国家任务生。
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质量提升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本科民办独立学院的发展道路。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广东中小企业培养及社会服务机构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增城市荔城街,距增城市区5公里,离广州中心城区48公里,交通便利。学院占地842亩,校舍面积50多万平方米,包括教学大楼、实验大楼、图书馆、室内外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以及学生活动中心、学生公寓、食堂、餐厅和综合商业区等,生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学院教学条件优越,拥有水平先进、设施齐全的实验室、语音室和多媒体课室,为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一是从教学、培养模式、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学生管理、科研水平和建设水平等方面按高标准创立学院品牌,具备办学起点高,教学实力强的优势;二是采取引进和外聘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一支以教授、副教授为龙头,讲师、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为骨干,博士、硕士为主力,各学科梯队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数量比较充足的师资队伍,能较好地满足办学需要;三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25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近两万人。建校至今,已毕业学生13000多人,为广东中小企业及社会服务机构培养了一批合格人才。2011年学校通过广东省学位委员会评审,21个专业获学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自开办以来广受社会认可,办学事迹陆续被各大媒体报道。经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广东教育学会、广东教育博览会组委会、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等评选,学院荣获2008年“广东省十佳独立学院”、2010年“广东民办教育突出贡献奖”“广东最具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2011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2012年“广东最具社会认可度学院”等称号。
表6 2008—2011年三年生师比
表7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情况
为加快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于2006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图书馆局域网,图书馆使用广州图创计算机软件开发有限公司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手段实现了图书和连续出版物的采访、编目、典藏、流通及馆藏文献检索等工作的自动化管理。图书馆现有职工14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有硕士学位的3人,大学本科学历8人,其余3人为大专学历。整个管理人员队伍朝着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化方向发展。
(三)专业教学资源概况
1.教学质量监控
本专业建立和完善了系主任岗位职责、专业负责人岗位职责、教研室主任岗位职责、课程负责人岗位职责等等,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教学计划由教务处下达,每门课程均制订大纲和课程介绍;教研室组织集体备课;开设新课首先要提交课程申请报告和教学大纲。成立了由教研室主任以上级别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小组,教学督导小组可以随堂听课,专门负责对课堂教学的指导、检查和督导工作;同时,系、教研室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抽查教师教案、教学实施计划表等教学文件。
没有质量标准就无法评判教学质量高低。学院和经济系相应制定了较为完善、合理的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涉及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考试、毕业论文指导等多方面,根据这些标准和教学计划的规定,制定本专业各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并对教师的备课、授课、出卷、改卷、试卷分析等基本环节的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对照质量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大纲,认真做好教学大纲,认真做好环节各项工作。
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学院和系部先后出台《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经济教学检查实施办法》《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教学督导试行办法》《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经济系教学奖励制度》《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系教学管理规定》《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经济系教师与学生联系制度》等一系列体现现代教学质量监控措施的教学管理文件,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评估和检查制度。明确教师课堂讲授基本要求,严格审查教师教学必备资料,实施新进教师进行制度,确保授课质量;严格执行调、停课程序,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考试命题实行教研室、系、教务处三级审核制度,试卷实行任课教师阅卷,任课教师交叉审核已阅试卷,确保考试阅卷质量;加强期末考试巡视,狠抓考风考纪;对违反教学纪律、造成教学事故的教师进行严肃处理,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本专业通过以上措施,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并对主要教学环节实施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质量监控,使得质量监控信息反馈和处理及时,形成了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运行效果良好。
对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重要环节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或规范、规定,为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提供了依据。
①理论教学环节。要求教师在开课前应当准备好课程教案、教学进度表、教学课件等基本教学资料;授课时应严格按教学大纲要求,把握深度、广度、进度,分清重点、难点,注重逻辑性系统性;期中要组织一次测验,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参考;任课教师在执教期间,应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能以任何理由随意停课、调课、自行找人代课,特殊情况必须离岗者,要提前一周填报调课申请表(一式两份),经系主任审批,报教务处备案。
②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前各教研室依据教学计划编写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认真学习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明确实践教学目的和任务,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工作;学生实践教学期间必须将每天的工作、收集的资料、疑难问题、感想和体会记入实践教学周记(实验课不需要),实践教学结束后必须向指导教师提交实践教学报告、实践教学周记及实践教学所在单位书面鉴定;实践教学结束后,各教研室将“学生实践教学成绩表”及“实践教学总结”收齐后一并交系办公室。通过集中性的督促检查,保障实践教学资料的齐全、完整和规范。
③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开题申请、开题报告、论文指导等资料齐全;选题要结合实际,选择经济领域内有现实价值、理论意义的课题或某些学术问题进行探讨。为发挥专业优势和特长,有利于教师指导,选题应尽可能与有关研究项目或毕业实习相结合;毕业论文一般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有教学科研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也可以由老、中、青教师搭配共同组成指导小组,以老带新,以保证论文指导的质量;毕业论文经指导老师签字认可后,方取得答辩资格,指导老师须保证签字后的毕业论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基本理论无误。制定了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参考标准。
通过严格执行学院和系级各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定期教学检查,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④加强教学检查。每学期进行期初、期中和期末三次教学检查,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分析、有总结、有反馈。
⑤严格执行听课制度。每学期系主任、系副主任听课不少于10节,教研室主任听课不少于4节,任课教师听课不少于2节。要求听课过程要有记录,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举办教研活动,交流听课情况并及时把问题反馈给任课教师。
⑥加强学生信息反馈。辅导员加强与学生日常沟通,搜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集中进行信息收集,及时把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任课教师。每学期末把系部、同行和学生评价的综合结果反馈给任课教师。
⑦建立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定了关于试卷、教师手册和实践教学等教学档案的归档要求。在每学期期末,把本学期的试卷、考试成绩和情况分析表装订成本归档;实验报告和成绩、教师手册整理并归档。
2.师资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层次合理、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前提。本专业在学院师资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引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目前,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正趋于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
统计学专业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科研水平、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拥有一批教学、科研方面的优秀人才:广东财经大学首届教学名师1人,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1人,华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兼职教授1人,硕士生导师3人,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人,获广东省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1人,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08南粤科技创新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人,在全国统计类学术刊物中论文影响力排名第一的作者1人。还有6人次在中国现场统计学会多元统计分会、广东省现场统计学会、广东省统计学会等学术团体担任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
①本专业教师专业背景较好,数量充足,教师队伍稳定。本专业现有教师34名,毕业于统计专业或与统计专业相近的专业如:应用数学、数学、系统理论、统计学、生态学、社会学等,每位教师讲授专业课程为1~2门,能满足本专业教学的需要,良好的专业背景,对本专业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②专业教师梯队合理。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为79.41%,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44.12%,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所占比例为82.35%。这表明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基本平衡,能较好地满足本科教学的需要。从年龄结构上,中青年教师占优势,年龄分布基本合理,反映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
③学缘结构优化。本专业教师全部都是从外校取得相关学历,如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湘潭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西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学缘结构较好,能满足统计学教学的需要。
④理论和实验教学配置合理。基于培养“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分析等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在8门统计学专业核心课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都相应地开设了实验课。本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因此核心课程教师在职称、学历、年龄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梯队。
⑤实验教师队伍。本专业实验教师学历层次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教师梯队基本形成。年龄分布基本合理,反映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发展潜力,教师队伍年龄分布基本合理,能满足统计学专业实验教学的要求。
本专业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承担和参与了一些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年人均发表科研论文0.14篇,对教学形成良好支撑。近四年主持或参与的省部级课题4项,市厅级项目2项。此外,还有一批校级课题项目。这些研究与我院“应用型统计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充分体现了本专业“教研并进、以研促教”指导方针在执行中成效。
近四年,本专业教师参加科研活动的比例为85.7%,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共计12篇,年人均发表论文0.14篇以上。其中在SCI期刊上发表1篇,发表于《统计与决策》《数理统计与管理》《统计研究》《统计信息与论坛》《数学实践与认识》等核心或权威期刊1篇。反映了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能力较强,充分反映了本专业“以研促教”指导方针的合理内涵。
3.教学条件及利用
近年来,学院进一步加大教学基本建设,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管理和服务,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办学条件全面改善,满足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院及系部成立的历史不久,建校以来学院在生均四项经费的投入逐年加大力度,本专业经费也相应增加。占学费收入平均比例为31.19%,略高于教育部要求规定的30%的要求,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本专业生均经费在目前的阶段投入合适,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未来阶段学院将会更加积极地加大投入。
专业图书资料建设在经费投入、数量和种类上,均能满足专业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学院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统计学专业图书文献资料建设,相关购置经费逐年递增。本专业藏书比较丰富,共有0.407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0.1989万册,电子图书0.2083万册),种类比较齐全,纸质图书种类为678种,电子图书2083种。拥有中外文期刊16种,专业生均图书(含电子图书)达到24册/生。
统计学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面对着大量数据,需要对其进行整理、处理、分析、解释,因此需要大量的统计软件和计算机来解决。本专业有8门课程都需要实验,这些实验课程的设置和开设,有助于学生提高处理数据与分析数据的能力。
本专业建立了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配备有比较先进的PC机,以及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和服务器等网络专用设备,可用于统计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和专用软件学习。实验室具有设置合理,管理完善,师资队伍较好的特点。专业实验室本着高标准的原则,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的各项设备已初具规模,内部设备完全按照标准实验要求进行设置,设备先进,总值达20余万元,并在不断追加投资,对培养复合型统计专业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专业实验教学已基本上与课堂教学合一,计算机软件操作性的实验教学(如时间序列分析、数据处理技术与SPSS、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经济预测与决策、统计质量管理等)均包含在课程教学中。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全部在教学和实践“一体化”的教室(既有理论教学设施,又有上机操作的设备)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穿插进行;带有实验的专业课程约有43.87%的课时在一体化教室教学,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每一个实验都能在实验室里很好地完成,实验室的利用率极高,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实验室的建成,投入使用,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又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各实验课程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欢迎。而且,实验项目的合理开设,提高了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锻炼了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为学生以后就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经济与金融系现正着手建立“经管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和“统计学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周期均为3年。近3年新建多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
本专业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时间有保证,经费能较好地落实,条件较好。
实习基地是开展学生实习活动的前提,本专业高度重视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实习活动的开展,面向珠三角等地的主要城市,着重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学院科研、文化、信息等资源优势,在完成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帮助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促进学院和实习基地共建单位的共同发展。
本专业协同学生处、教务处和基地共建单位,为实习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并结合不同实习学生的不同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安排实习岗位和具体工作,使实习基地的设施等能较好地满足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的要求。
本专业对实习基地重管理、抓实效,加强实习基地配套制度的建设。为了保障实习基地的良好运转,有序开展实习活动,经济与金融系制订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定和办法对实习中各项工作以及各个环节的具体活动,从过程和管理处罚,较好地保证了实习质量,对规范实习基地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