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统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1 / 1)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南,也是专业理论和知识教学的依据,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完成大学学习后所具备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因此,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和设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如何设置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统计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

1.要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设置课程体系

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首先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高校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模式的一种简明提法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德才兼备、一专多能的经济管理类统计人才。所谓“宽口径”,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广泛的适应性,既是统计人才又是经济管理人才,其知识结构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不仅能胜任基层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日常统计业务,而且能从事市场调查、经济预测、信息分析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所谓“厚基础”,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较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计算机基础、统计学基础和数学基础。只有基础厚,后劲才能大,才有可能应付外部复杂多变的环境,并及时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有效地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所谓“重应用”,是指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应用型经济统计人才。对于这一类人才而言,毕业之后大部分是在实际部门从事经济统计和其他经济管理工作。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和统计方法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调查研究、分析和预测和参与政策咨询和决策的能力等等。所谓“高素质”,是指所培养的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括思德素质、心理素质和较强大的获取知识、更新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

2.既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又要密切联系中国的国情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合格的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间的对话、竞争与合作。因此,制定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教学规范,有必要十分注意与国际的接轨问题。既要在一般统计理论方法上与国际接轨,也要在经济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等方面与国际接轨。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应该充分参考国际上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经验。但是,又不应完全照搬国外的现成模式。这是因为,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脱离本国的实际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3.按照“少而精”的原则确定专业主干课程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专业主干课程的确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保证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而且有利于加强统计教学的宏观管理与评估。我国目前开设经济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高等院校有100多所,各校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由于总学时的限制,统计专业主干课程不可能开很多,每门课程的课时也不可能无限延长。另外,如果必修课规定过多,对于体现各校的特色也是不利的。因此,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若干门“少而精”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应具备的“最基本要求”。实际执行中,各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适当增加和调整,以充分体现各自的特色与办学自主权。这样提出的指导性方案才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并在教学实践中真正得到贯彻和执行。

4.与时俱进,构建合适的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设置不仅要确定本专业应开设的课程,而且还要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此,各门课程都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作为新世纪经济管理类统计专业的教材,不能只是简单地向理学类统计专业的教学内容靠拢,而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既适当增加一些在经济社会分析中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的内容,又适当增补经济社会统计方面的最新进展。同时还要注意删除过时的和不适用的内容。尽可能做到既反映本门学科的先进水平,又比较简明易懂,便于教学。

5.课程的安排要循序渐进,统筹兼顾,防止低水平重复

适应未来需要的经济管理类统计人才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各种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各门课程在内容上难免有所交叉。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对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作必要的协调和适当的分工,尽可能做到循序渐进、统筹兼顾,特别要防止低水平重复。

(二)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程的迅速推进对高校培养的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某某学院致力于培养市场急需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在专业课程体系方面进行大胆创新,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争取尽快与国内一流大学接轨。

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依托母体大学雄厚的学科基础,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全面实施学分制。学院全面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标准,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要求,在本科教育的教学模块、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调整了专业课与非专业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比例,加大了选修课、基本技能课和实践教学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空间、按照自己的速度选择课程,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成才教育和能力教育,重点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逐步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培养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一专多能”。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设置。

1.大学教育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体现为整个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和综合运用课。

2.本专业的必备能力和素质,在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前提下,专业化人才是社会竞争优胜劣汰的选择和需要,专业的能力需要逐步培养和加强。

3.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能力,主要通过实践课程和活动开展来实现,强调与经济统计实际需要的密切联系。

(三)课程体系的构成

遵循高等院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规律,围绕学院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强化专业教学,适当减少课堂教学时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小企业培养具有高尚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自2008年以来,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逐步的调整和改进,最新的课程体系综合了任课教师、学生、其他高校专业、教学实际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说形成了基本成型和稳定的体系。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一、大二、大三年级,大四年级一般以选修课和限选课为主。由于毕业班学生要进行实习和找工作,并且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特安排较少课程,以学生的就业或考研为主要内容。以下是专业课程构成和设置简表:

表5 经济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构成简表

续表

(四)课程设置的说明

1.通识课程要重视外语课程,这将为学生考级打下基础。为加强外语能力,还专门开设出版专业英语,为编辑班学生考研创造有利条件,也有利于出版班学生提高专业的外语应用能力。

2.基础课程重在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3.专业课程体现出专业的比较优势。课程设置要将这一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基础课专业课无论是必修、选修课程,本专业一直都外聘一部分重点院校的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担任,体现本专业教师和教学构成的多元化。这也是其他很多同类院校专业所不具备的优势。

4.专业类计算机软件课程要强调学生的应用性能力,重在动手操作技能。

5.综合运用课程前期以专业教师指导为主,后期以学生自主、自助性实践、创新为主。具体情况参见学院相关规范性文件。

结合实践的课程体系设置有了新颖、系统和适用的特点,灵活的管理体制使我们能利用广东各大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尽可能多地聘请名师任教,其中大部分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让学生享受重点大学一流教师的精彩授课,确保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而灵活的学分制则为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潜力和价值的选择空间。有理由相信,经过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能在办学体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