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考进实验班(1 / 1)

刚才说过依依分班时,为没能进入实验班而失落。孩子回家后,我曾对她说:“你现在已经很棒了,你比同学小几岁,而且初中还少学半年,高中入学仅半年就有了这样大的进步(学习成绩从600多名跃居前200名),你应该为自己的进步高兴才是。再说想进实验班还有很多机会的。”因为高一下学期至高二上学期的这段时间里,每次考试,学校都要根据学习成绩调整班级,平行班的高分者随时可进入实验班,而实验班的低分者也会被“请”出实验班。

依依刚进高中时,全校1000名(当时文理尚未分科)新生中,她的成绩在650名左右,中等偏下,也算是标准的中等生。按我最初的预想,她的学习成绩入学在800名左右,高一下学期、高二上学期、高二下学期、高三上学期分别在600名、400名、300名、200名上下,高三上学期及高考保持在150名左右。高考能够取得450分左右的成绩,走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

高中三年走过,结果全部超出我最初的预想,入学650名,高一下学期前250名(含理科生,以下同),高二上学期前50名,高三基本保持前25名。高考取得538分,位列年级第5。

文理分班一个月后的月考,尽管依依英语发挥失常,仍以历史、政治班级第1,年级第2,文科班年级总分第64(全年级共7个文科班,400多个孩子,其中两个实验班共78个孩子)考入试验班。

本来,我对重点校和实验班是不“感冒”的,我的期望是所有的孩子应该接受平等的教育,不要人为地划出三六九等。可一是我无法撼动中国教育的根基;二是现实总归不是想象。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够进入重点校或实验班,逼迫孩子苦学死学,托关系走后门,花重金把孩子塞进去,但我和大多数家长不同,说心里话最初我是不愿意依依进实验班的,为此我们有过一次较为深入的交流。

我的想法是基于以下三点担心:一是怕影响孩子的休息和玩耍。实验班的课业相对较重,要增加晚自习、晚课等重复性学习,由此孩子的睡眠不能有足够的保证,孩子的玩耍时间自然也就被剥夺了;二是耽误写书,写书既是练笔,又是对自身素养的一种提高,无论孩子将来做什么,文学素养都是她的一笔宝贵财富;三是担心万一哪次没考好,又回到原来的平行班,孩子心理承受不了。我最后对她说:“如果你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舍弃一些玩耍,爸爸尊重你的选择,自己的路自己走,但要不言后悔。”

依依满怀信心地对我说:“爸爸,您放心,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有些事情我也是考虑很充分的。您以上所说的我都考虑过了,我既然有决心上实验班,就有这样心理准备,我谢谢您的支持和理解,您的女儿不会让您失望的。不管结果如何,我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就是依依进入实验班的这次考试,原来实验班成绩靠后的几个孩子跌了出去,回到了原来的平行班。后来的几次考试中,每次都有孩子从平行班跻身实验班,当然也就有同等数量的孩子从实验班被挤出去。依依一直稳居不动,而且学习成绩不断上升。

不想让女儿上实验班的一年后,就读高二的依依告诉我,他们的课程快讲完了,高三要全年复习备战高考。我感觉这一年的复习毫无意义,纯属浪费生命,由此不想让孩子参加高考。于是,就与依依商量:如果不参加高考,可以天天睡到自然醒,避开这枯燥、乏味的复习生活。这一年里,可以在家自学一些古文、精品阅读,报一两个有兴趣的学习班,自己独自外出去游走,再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期间还能写一部书。因为在我看来,所有这些都比在校复习有意义,而且学习、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

一年后,同样可以上大学(我已经联系好了几所大学供她选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参加高考的孩子不同的是,四年后没有毕业证和学位证。我相信走出大学校园后,虽然依依没有那两块敲门砖,但是无论是学业还是能力,孩子依然要比大多数的毕业生优秀。况且,孩子读完本科还不满20岁,可以到国外或在国内继续读研,所有的证书都可以不要,但学识和能力必须要拥有,因为这是孩子的生存之本。

这样的生活对于当下很多孩子都有**力,依依也不例外,她说让她考虑一下再给我回话。第二天,女儿委婉地告诉我,她还是想参加高考,理由是:以前由于跳级,没有参加升学考试,高考虽然很苦很累,但自己也要尝试一下。最终,我还是尊重了孩子的选择,但同时告诉她,既然走应试教育之路,就要遵循这个规则,孩子信心满满地点点头。

过了一周,我还是不甘心,就和依依说:“参加高考可以,可是这漫长的一年,实在是没意义,不如咱们今天就参加高考吧,浪费一年的生命换回几十分实在是不划算,你有信心吗?”“可以,考四五百分还是没问题的。”

随后,我就着手孩子参加2011年高考的事,首先是报考少年班(当时依依14岁),遗憾的是,国内所有少年班都只招理科生。这条路被堵死后,我又向省招生办和国家教育部咨询,回答都很明确:高二学生不能参加高考。

2012年元旦,我和依依在南湖体验冰上自行车的乐趣

我把结果通报给女儿,依依安慰我说:“没事的,爸爸,咱就挨一年吧。”此后,女儿安心在校学习,每个周六傍晚回家,晚饭后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第二天的早餐与我的午餐同时进行,下午有时出去和小姐妹K歌、逛街,有时随我去书店、图书馆,抑或到郊外游玩。当别人知道女儿的高三生活后,都不可思议地说:“还有这样悠闲的高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