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学习标兵”(1 / 1)

作为上进的学生,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成为学习标兵,成为同学的榜样,受到家长和老师的赞扬,得到学校的表彰。东子也读过几年书,学习成绩也还可以,但却从未获得过什么荣誉称号。我虽然也希望得到这样的奖励,受到这样的表彰,可这样的殊荣一直离我较远,在我远离校园做了家长后,这样的奖励与表彰却离我越来越近。这,自然得益于我那可爱的女儿。

依依在幼儿园时,就不断地获得这样那样的奖励,每年都有奖状和证书捧回家。到上了小学,孩子更来劲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依依就获得了班级第一名,学校为各班第一名照了头像,挂在学校走廊里的光荣榜上。第二学期期末依然如此,虽然当时没有评“学习标兵”,但这样的形式其意义是一样的。

二年级跳级后,孩子的学习第一回落到中游,再由中游逐步上升,升到一定高度再跳级再回落。上初中后又不断攀升,成为总成绩年级第十几名,获得单科年级第一,虽然此间没有得到任何形式上的表彰和奖励,但是标兵的“范儿”尚在。

真正领衔“学习标兵”是在高中,与其相伴的还有“学科之星”。

高二以后的期中考试和重要的考试,总分位列年级前十名的学生,将被学校授予“学习标兵”荣誉称号,单科年级第一的获得“学科之星”称号。这两年间,依依共获得3次“学习标兵”和一次“学科之星”称号。

第一次是高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依依以“语文110分、数学84分、英语105分、地理80分、历史80分、政治68分,总分527分,位居年级第7”,由此获得“学习标兵”称号。

这次考试结果揭晓不久的一天,女儿放学回来对我说,下周三上午(2010年11月17日)学校要召开家长会暨期中考试奖励大会,问我有没有时间参加,我说只要在长春就一定参加,然后她神秘兮兮地说:“你可要去啊,我可能要被奖励呢。”“那一定一定,没有什么事情比分享女儿的快乐更幸福的了。”我高兴地应着。

“好吧,一言为定!不见不散!”爷俩又击了响亮的一掌。

在我的人生字典里没有“迟到”二字,所以我参加什么活动从来不迟到,即便受客观环境限制(比如路上出了意外),我也会第一时间告知对方。不迟到但我也不会到很早,因为长时间的等待是对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会打乱对方的计划。

那天,我是提前10分钟到校的,我到时家长都到得差不多了,一般我参加活动,如果不是主角,就悄悄地躲在角落里。这次也是如此,站在会场的一隅向这群孩子望去,搜寻我的女儿,我看到了依依在向家长席张望。也许是我在这里太不起眼,孩子几次都没有看到我。虽然距离较远,但我依然能够感觉到孩子的失望神情,于是我向前走几步,站在一个显眼处,在她再次向这里张望时,我向她摆了摆手,孩子看到我后大喜,打了两个“OK”的手势后安心地坐下了。

活动依次进行,其中一项是宣读获得“学习标兵”的同学名单,很快“范姜国一”从广播里飘至耳畔,然后是获奖者上台领奖。颁奖后,学校为这些孩子拍了合影和单人照,获奖名单和照片后来刊发在校报和校刊上。除了获得证书外,孩子们还得到了一个手提包和保温杯等奖品,现在我案头的这个杯子,就是孩子当时的奖品。

半年后,高二下学期的其中考试中,依依以539分的成绩再次位居年级第7名,同样获得了“学习标兵”称号,在这次考试中,孩子的历史以90分(百分制)的成绩获得年级第一名,由此被学校授予“学科标兵”荣誉称号。所以在这次颁奖大会上,依依成了“双料”标兵。

高三下学期,学校进行的第一次模拟考试,依依以综合排名年级第6名而又一次荣膺“学习标兵”称号。

2012年2月28日,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学习表彰暨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依依又一次走到领奖台前,接受表彰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