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范姜国一,是现在成立的141中学晨曦文学社的社长。文学社的成立,使喜爱文学的同学们有了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希望喜爱文学的同学们踊跃参加晨曦文学社第一次社员选拔大赛,祝你们成功!”这是女儿在晨曦文学社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晨曦文学社是辽宁省沈阳市第141中学的一个校园社团组织。
前文讲过,我和孩子在大连生活一年后,来到沈阳,按我的就近入学原则,依依转学到离家只有两站地的沈阳市第141中学,和以往一样,入学前我和学校领导及班主任做了沟通,简单介绍了孩子的成长情况及我的教育思想。
刚上学不久,该校团委的张洁老师就找到了依依,说经校长的推荐,想让她出任这个新创办的文学社社长。校长之所以推荐她,我想可能考虑到依依发表过很多作品且出版过书籍,其实孩子虽然出过书,可对这方面并不大懂,甚至还不知道“文学社”到底是什么样的,于是老师找她谈完后,她说让她考虑考虑,老师还以为这孩子在拿架子呢。
当天放学回到家,依依向我“请教”关于文学社的一些常识,我给孩子解释道:“文学社是一些喜好文学的人组成的一个社团,他们会经常一起研究关于文学和写作的事情。”同时,我还告诉她,当年我也当过文学社社长,我创办的是黑土文学社。
听了我的话,依依高兴地说:“那要怎么当社长?文学社的社长好不好当?你看我有没有能力当社长啊?”“当社长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主要是你爱好写作,同时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当文学社社长既能锻炼组织能力,又能提高写作水平,这是一件好事。”我的这番话,像给了孩子定心丸一样,她说一定像我一样当好这个社长。
就这样,依依被校长“特许”成了文学社社长,定了社长后,老师召集他们几个骨干,要给文学社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大家七嘴八舌,最后依依说:“那就叫晨曦吧,象征着我们的社员都像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有朝气、有活力!”老师采纳了孩子的建议,于是晨曦文学社成立了。
文学社成立之初,依依和她的团队就着手筹办出版文学社的社报。根据学校团委的要求,他们要两个月出一期,然后以各班发放和张贴在黑板上的形式供同学们阅览。社报的主要稿源是同学们的投稿,稿件以文学社社员为主。文学社的社员每个月需上交两篇作文,非社员自愿。社报的编辑和排版等事宜,由文学社的小干部负责。作品被刊登到社报上的同学,可以得到一份样刊。
接到同学的来稿后,先由团委老师看一遍,比较差的直接拿掉,剩下的文章由他们几个“头”商讨决定取舍,讨论完毕后,交给老师做最后的确认。而后孩子们开始编辑、排版工作,最后由老师拿去打印。经过了几节自习课的努力工作,饱含孩子们**和甘苦的第一期社报终于与读者见面了,同学们很喜欢,依依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很是欣喜。
此后,文学社不断举办一些活动:“金口才”演讲大赛、读书座谈会、阅读竞赛、“快乐作文”征文比赛……依依在忙碌中收获了知识,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得到了磨炼。
依依在主持文学社的工作的同时,还兼任着学校广播站的广播员。
因为晨曦广播站是晨曦文学社附属广播站,于是作为文学社社长的依依,就成为了广播站站长。晨曦广播站算上依依一共有广播员6名,分成了两个小组,轮流广播,每组三人,分别负责收集素材、编辑素材、撰写广播稿,然后三个人轮着练,再接下来就是一起播音了。女儿的任务是写稿和广播,她的小搭档负责为她提供素材。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练,女儿开始了她人生中第一次广播的开场白:“喜悦在这里交织,**在这里飞扬,这里是141中学晨曦广播站,很高兴与大家在广播中相遇,我是广播员范姜国一。”
在我撰写这篇稿子时,依依打来电话,高兴地告诉我,她通过了黑龙江大学校报记者团和校有线广播台的招录,成为了黑龙江大学校报记者和黑龙江大学有线广播台的主持人。